1、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概述,埃博拉原本是非洲扎伊尔(Zaire)境内的一条小河,称埃博拉河(Ebola River)。1976年11月,沿埃博拉河二岸的一些村庄暴发了一种致命的出血热, 在很短的时间里, 被确诊的感染者达到318名,其中88%的患者相继死亡。在该病暴发后6个月, 研究人员在电镜下发现了致病因子-埃博拉病毒。,历史回顾,1976年711月,苏丹报告284例患埃博拉出血热,151例死亡;同年910月,刚果318人发病,280人死亡1977年和1979年,刚果和苏丹埃博拉出血热再次爆发1989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斯顿检疫实验室在猕猴身上分离出了
2、埃博拉病毒莱斯顿亚型1989年至1996年,美国和意大利从菲律宾进口的猴子中发生了若干次埃博拉莱斯顿亚型爆发1994年至2003年,科特迪瓦、加蓬、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均有埃博拉出血热爆发的报道,目前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地区,病原学,生物分类: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形态结构: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基因组织: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Le virus Ebola pris
3、en photographie au microscope lectronique,Proteins,病原学,细胞培养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病原学,病毒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能够致人类疾病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能够致人类
4、疾病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能够致人类疾病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唯一起源于亚洲的丝状病毒,对人不致病,但对非人灵长类有高度感染性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毒力最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最高, Ebola-Sudan次之, Ebola-Cte dIvoire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病原学,环境抗力在室温下稳定,60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对紫外线、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流行病学,流行过程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
5、为本病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他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传播、注射传播、性传播。粘膜皮肤小的破损也是病毒入侵的门户。易感人群: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流行病学,主要危险因素与病人密切接触1995年扎伊尔的流行中, 27例原发病例的确73名家庭成员中发生继发感染28例(16%), 其中夫妻间继发45%,非夫妻成员中继发率14%;12例病人与患者呕吐物或大便有过直
6、接接触;17例病人曾与病人共用一张床,78个家庭与原发病人无接触者未见发病。,Where does Ebola hide?,2002- 蝙蝠埃博拉病毒可感染蝙蝠埃博拉病毒基因存在于肝和脾蝙蝠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可以在体内支持病毒复制成为传播的中间宿主,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人群分布: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时间分布:长期观察指出,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地区分布:主要流行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机制,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细胞一些感染的单核吞噬细胞转移到其他
7、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感染的单核吞噬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解剖,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Ebola infected liver hepatocytes,临床表现,临床经过潜伏期:5-14天,平
8、均6天,其中埃博拉-苏丹亚型潜伏期比扎伊尔亚型长初期:急性起病,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等,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持续4-5天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改变。重症患者可出现咯血,鼻衄、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持续5-7天恢复期:非重症者发病后两周内恢复,临床表现,临床特点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50%以上患者出现严重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
9、亡;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7-14天)内死亡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Within days the body begins to haemorrhage from every orifice,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IgG
10、抗体最早可在起病后710天检出,但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测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诊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
11、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诊断,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由于该病症状广泛,临床表现复杂,临床症状很难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区别,仅凭症状难以诊断, 必须从病人血样中检测到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和/或分离到
12、病毒才能确诊。 但确诊试验只能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由于送检样品也可能是致命性的,所以实验室必须具备高度的防护条件。,诊断,鉴别诊断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钩端螺旋体病伤寒、斑疹伤寒恶性疟疾 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支持治疗:首先需要隔离病人。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病原治疗: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出血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等,预后,预防,控制传染源:严格隔离疑诊病例和病人,应收入负压病房隔离治疗。对其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严格规范污染环境的消毒工作;严格标本采集程序;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应在P4级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护装备。目前没有可用的疫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