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2概 念定义(一)定义痿病系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导致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又称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证范畴。源流 1.汉代以前对痿病的认识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 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 “肺热叶焦 ”,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 在发病原因上,素问 痿论指出了 “热伤五脏 ”、“思想无
2、穷 ”、 “焦虑太过 ”、 “有渐于湿 ”及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素问 生气通天论又指出: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 在治疗上,素问 痿论提出 “治痿独取阳明 ”的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是: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任、督、带脉皆络合于阳明,故 “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独取阳明 ”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2.汉代至金元时期对痿病的认识 汉、晋、隋、唐很少有专篇论述,列入风、痹、厥、虚劳等诸证之中。 北宋末年,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 “五痿叙论 ”、
3、“五痿治法 ”专篇。并指出 “痿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 ”的病机特点,以 “虚 ”诠释 “五脏热 ”。 金元时,张子和儒门事亲 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强调 “痿病无寒 ”,认为痿证的病机是 “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蹙 ”。其临床表现为 “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 “风痿混同 ”之弊,在治法方面主张 “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 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提出了 “泻南方,补北方 ”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3.明清以后对痿证的辨证论治日趋完善。 景岳全书 痿论指出,痿证实际上并非尽是阴虚火旺,认为 “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庶得治痿之全。 ” 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1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轻者仅上眼睑下垂,重则四肢瘫痪)。2筋脉弛缓不收(软瘫)。3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