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对策与研究总书记同志指出:“要把干部选准用好,把各级领导班子配备好,建设好,一个治本之策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党重要的执政行为,是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后,各地选拔任用干部机制不断得以创新、使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尽管不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主流,但却严重损害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严重抑制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没有解决的
2、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改革才能解决,此外没有出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有危险,不改革的最大危险是会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对党执政行为和执政制度的信任。长此以往,会扰乱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风气。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提高创新选拔任用机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出现的新问题(一)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有些地方表现得还很严重。1.公开性,透明度不够。少数地方和部门干
3、部工作的神秘化和封闭性依然严重,群众反映仍存在“暗箱操作” 。2.搞形式上的民主。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表面上程序一步不少,实际上是打着“民主”的旗号,走走“民主”的过场,欺上瞒下、敷衍了事,最终是领导想用谁就用谁。3.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什么时间调整、调整范围有多大,都是有一把手定调,甚至直接左右干部的任免。一把手利用权威通过授意、暗示、引导等行为,把个人意图转化为组织行为和集体意见。选用自己身边的人,选用与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选用自己小圈子里的人。普通党员群众的基本投票和选举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极大伤害了党员群众对党的信任,久而久之,不但
4、会搞垮组织的凝聚力、个人的工作动力和责任精神,而且会破坏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损害了党的事业。因此,如何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切实限制“一把手”事实上的绝对权力,实现普通党员群众在干部选任过程中的民主权利,是遏制防范干部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关键环节。(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有待增强,反映民意、尊重民意不够与民意失真现象同时存在。1.考察方法和手段单一使民主失真。干部考察中多数采取 “驻地式” 、 “程序化”的考察形式,考察手段相对单一,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干部工作圈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等 8 小时以外活动的全面考察。2.确定个别谈话的范围不合理使民主失真。如推荐处级干部必须是科级以
5、上“群众参加,这些人是”职务人“而不是”知情人“。而与被推荐人有经常性工作、生活接触的知情人(包括上级领导、服务对象和以前平时相处较多的同事)参与比例还不够高,对推荐结果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范围的局限,有时难免出现”矮子里挑将军“的情况,这样推出来的干部未必能真实达到群众的公认。3.参与者个人的喜好使民主失真。部分参与推荐的干部存在个人偏好和小团体利益,民主推荐中不是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职位要求来推荐干部,而是按个人喜好来推荐干部,推一些自己看得顺眼和关系好的人,这样推出来的干部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4.参与者的民主素养不高使民主失真。在民主推荐中,有的存在 ”无所谓
6、“思想,认为推荐不推荐无所谓,放弃自己的民主权利;有的认为事不关己,组织上提拔谁自己都没意见,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谁打招呼就推荐谁;有的为让推荐者早日离开或想把有的干部往外推,明知其推荐者不是最佳人选,却违心地推荐;有的是从众心理,看别人推荐谁就推荐谁;有的打探消息迎合组织;有的凭感情投票,往往考虑”圈子里的人“。5.受时间、场所限制使民主失真。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一般都是召开会议并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导致有的应到人员未到,到场的人员也因缺乏必要的酝酿思考时间,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并且目前采取的现场集中划票的做法,导致参与者之间相互顾忌,不利于自主行使选择权。(三)干部选拔任用中拉票问题
7、比较突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简单以票取人现象。随着”票数“对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分量和作用不断加大,不仅一些平时不扎实工作,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拉票;一些原来踏实工作、群众比较公认的干部担心吃亏,也加入到拉票的队伍。在民主推荐中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进行拉票,有的利用电话、发短信等形式打招呼;有的宴请亲朋好友,利用老同学、老同事、老乡等拉关系;有的托人情、请推荐人对自己”多多关照“,产生”利益票“、 ”人情票“。还有的干部从民主推荐和选举时的临时拉票变为平时就注重”人情积淀“。请客送礼、甚而以金钱作交易拉关系、做铺垫;还有的干部害怕丢票,工作中不敢坚持原则做老好人;有的说,打招呼的不一定投你的票,不打招呼肯
8、定不投你的票,拉不到票绝对不行,这种愈演愈烈的拉票现象,引发了不正当的竞争,扰乱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干部队伍的风气。(四)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不够完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不够畅通,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长期以来, ”论资排辈“的理念已经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接受。在单位群众民主推荐中,往往推荐工作时间长、有资历的中年干部,一些优秀的年轻干部难以在民主推荐中脱颖而出。近些年各地各部门虽然在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干部”能下“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下“的标准、程序不好把握,变相的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名干部只要跨进”官“
9、门,那怕在其位不谋其政,那怕相形见绌,只要无过便是有功,便可以终身当官。领导干部因能力与年龄原因,从党委、政府所谓一线职位转到人大、政协所谓二线职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受到处分,易地为官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正是由于干部选拔任用中事实上存在的出口难以畅通,加之受领导职位数额的严格限制,使得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渠道不畅通。(五)干部约束机制不够有力,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用人权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监督是为了更好地用权,防止权力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督应是被监督之外的异己力量。国外的学者都认为:为了免于常出错误,为了必要时可迅速挽回有害的影响,被选出官员的公职行为与决定必须由公众经常
10、加以评论。但我们对选拔的监督,最有力量的还是体制内的力量,而不是一般民众或其他社团。体制内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拔者本身也是监督者,监督自己的选拔活动。正如任何人不想为难自己一样,选拔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受监督的权力。选拔的监督体制强化现行的选拔体制,使干部的选拔范围越来越小,选拔者只能在现在的干部存量中选择,体制外的大批合格人才无法进入组织视野。不仅如此,干部约束机制不够有力,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用人权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督,也容易助长选拔中的权力异化。从已经发生的一些县委书记买官卖官腐败案例来看,为什么一个县委书记敢于根据行贿额”闭门圈干部“,全然不顾党纪国法,藐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相
11、关民主程序的规定,最根本的原因是县委书记事实上的委任制造成的权力过大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普通党员群众缺乏对这种”权力过大“状况制约的有效渠道,也缺乏制约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以至于在干部选用过程中”买官卖官“这一恶习屡禁不止,贻害党风和社会风气。(六)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整治吏冶腐败任务艰巨。1.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主体来看,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主要表现为:选人用人标准坚持不严格。有的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重用身边的人、跟自己联系紧密的人;有的偏重于用”听话“的干部,对有思想、有能力、有棱角的干部不放心、不敢用、不愿用;有的以干部任用送”人情“,重用领导打招呼的人;有的在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
12、间搞平衡照顾。一个单位的人提拔了,其他单位也要提拔所谓的”自己人“。选人用人程序履行不规范。一是简化程序。有的以民主测评代替民主推荐,有的假”组织推荐“之名,不进行民主推荐。二是颠倒程序。有的先提用人意向再由组织部门履行程序;有的主要领导先开会商定,再上党委或党组会讨论。三是虚化程序。有的在确定考察对象时,以”不能简单凭票取人“为由,想方设法将想用的人列为考察对象;有的在组织考察时,对敢讲真话的同志,不安排参加谈话。四是程序空转。一些人把卖官隐藏在”正常程序“之中,自己要提拔的人不在”圈内“就不点头不研究,表面上走的是正常程序,实际上搞的是”暗箱操作“。选人用人纪律执行不坚决。有的个人取代组织
13、,以个人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集体讨论,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有的在调离后,干预原任职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有的不落实回避制度;有的超职数选配干部,突击提拔调整干部。2.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客体来看,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主要表现为:跑官要官。一些干部奉行”朝里有人好做官“的信条,千方百计找门子、拉关系,四处”跑官要官“。一些埋头苦干、政绩突出的干部,面对有些人的”又跑又拉“,心理上不平衡,迫于无奈加入到跑官要官的行列。行贿买官。有的对个别领导干部中意志薄弱者,直接以金钱作交易换取官职;有的利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机,对领导干部大搞”感情投资“;有的把领导干部家属子女作为主攻对象,投其所
14、好,送其所要。上述这些问题尽管不是主流,但如果任其滋长,就会破坏民主损害民主声誉,干扰民主的进程,使改革偏离正确方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吏冶清明,关键在改革,希望在改革,根本出路在改革。二、创新选拔任用干部机制的对策建议用什么样的人、涉及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让什么样的人掌权,关系到党之兴亡、政之得失、民之喜忧。实践证明,要选准人、用好人,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度,最根本的还是靠制度。因为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看人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人选人难免有选不准的时候,人管人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时候。防偏纠错,贵在有章法,选贤任能,制度是根本。只有进一步
15、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用人上的失误,真正让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一)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关键。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选拔任用干部的各项程序逐渐完善,但是,只有被提名为候选人才能进入一系列程序。如果初始提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么,无论程序多么完善,其”公正“性都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初始提名是监督”一把手“用人权的重点所在,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中之中,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必须攻克的难点之一。
16、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要规范内容。明确提名主体,解决” 谁有权提名“的问题。合理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提名行为,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根据不同职位特点,采取组织部门推荐、干部群众推荐、领导署名推荐、干部个人自荐等办法,广开举贤荐能之路。坚持集体研究确定提名人选,防止个人说了算。规范提名程序,解决”如何提名“的问题,使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明确提名条件,解决”那些人可以被提名“的问题。2.健全制度。建立署名提名制度,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必须署名提交书面材料,介绍被提名人选的有关情况、提名理由,申明与被提名人的关系等。落实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坚持无论是组织提名,还是
17、领导个人提名,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名。建立干部任用提名情况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制度,及时公开酝酿提名,推荐提名,组织部门提名或个人提名等有关情况。3.实行首提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推荐人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权责明确,严肃选人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二)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点。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不仅成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而且关系到选人用人的正确与否,是防止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后造成”民主失真“问题的关键,我们既要尊重民意,又要对情况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增强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主要包括:1.
18、要合理划定参与范围,解决因民意代表性不足引起的民主失真问题。民主推荐的科学性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推荐的数量和质量。科学合理界定民主推荐的范围,根据知情性、代表性和相关性的原则,采用”管他的“、 ”他管的“和”他服务的对象“的标准来划分参加人员,包括要有生活圈的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向被测评人的邻居,经常往来的人员进行了解,把下属慑于权威,碍于情面不便或不敢反映的情况真实掌握起来。2.改进推荐方式,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民主失真问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分工不同,群众对干部的了解程度各有差异,从而会造成干部信息的不对称。参与民主测评的人员对干部的工作不知情或知情面不宽,难免会投”盲目票“
19、、 ”印象票“。因此,要实行”二推一述“,给人选创造合理表达意愿和展示才华的渠道,形成引导干部依法有序竞争的良性机制。3.适度公开推荐结果,解决因民主参与者消极漠视带来的民主失真问题。适度公开民主推荐测评的结果,是落实群众选拔任用干部”四权“的需要。因此,要在公开时间、内容范围、形式等方面分类实施,做到主动公开与被动公开,全面公开与部分公开,过程公开与结果公开”三结合“,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提高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又行使好”党管干部“的调控权。4.正确运用推荐结果,解决因简单以票论票引起的民主失真问题。对民主推荐票进行科学定位,既把得票情况作为反映民意的重要依据,又避免把”票面公认“等用于”群众公认“;既从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又不能简单以票取人。建立权重分析制度,准确反映不同层次人员的推荐意见。加强综合评价,把干部的推荐票与其一贯表现、年度考核及周围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