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唐诗赏析.doc

上传人:bo****0 文档编号:3891486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禹锡唐诗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刘禹锡唐诗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刘禹锡唐诗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刘禹锡唐诗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刘禹锡唐诗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唐诗赏析刘禹锡唐诗鉴赏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做过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革新集团,在藩镇、宦官等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以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被召回,因为玄都观的题诗触犯了执政者,再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以后又先后改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直到五十六岁,才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等闲散职务。后来又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终年七十一岁。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鉴赏】刘禹

2、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

3、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 ”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

4、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 ”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

5、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 ”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

6、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 ,而曰最先闻 ,语意便深厚。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 ,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

7、,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鉴赏】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建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红偎翠,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 ,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不料笙歌未彻,隋兵已临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尽感慨。首句总写台城,综括六代,是一幅鸟瞰图。 ”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

8、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 ”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 ”竞“虽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 。 ”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 ”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谓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便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似写两座高楼,实则议论已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尽管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

9、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跹,轻歌缭绕,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顷刻间就变成了野草,其中富含深意。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缘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轻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慨叹。怀古诗往往需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

10、,通过形象的创造,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为具体形象,从而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鉴赏】这首柳枝词 ,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出,是该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 ”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 ”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 ”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逶迤展开,下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涉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

11、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 ,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 ”旧“字不但见年深目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头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 ”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

12、间地点,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 ”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出,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接,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 (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 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章法圆密,可谓曲尽其妙。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

13、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 ) 。 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 ”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 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

14、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 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鉴赏】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 ,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旅的生动纪录。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

15、,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相当不易的。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点染,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涵的诗意。 ”和“字下得精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 流荡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了读者。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

16、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

17、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别致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卓然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远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若无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是难以如此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足见大家手笔。与歌者米嘉荣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鉴赏】米嘉荣是中唐著名的歌唱家。现存刘禹锡诗中有两首提到他,另一首的题目写作米嘉荣 ,大约是本诗的初稿。 与歌者米嘉荣 ,从反面落笔,于温柔敦厚中透愤懑不平,工巧新颖,深得风人之旨。”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凉州是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民歌,由玄宗时的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献朝廷。据记载, 凉州在唐代宫廷中演出时,有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 ”播迁之祸“,但也有人大声欢呼。可见, 凉州是具有意外之声、奇特之调的曲子。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 ”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后二句,笔锋一转,突出题旨。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