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商银行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现状和对策今年以来,国家和监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1 月初,央行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下降息降准,极大地缓解了金融机构“支农服微”等方面的资金压力。4 月初,银监会又密集出台系列监管政策,其中在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和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积极创新、脱虚向实、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这些信号的释放都为农商银行脱虚向实、更好地回归本源,支持县域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那么,农商银行作为服务县域实
2、体经济的金融主力军,服务效果如何,存在那些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应对和改善?本文将以*农商银行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实践为例进行探索和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县域经济发展和*农商银行金融支持现状(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县为例。煤焦产业是* 县的支柱产业、经济命脉。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该县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在波动起伏中得到发展。其中,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大量中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崛起,日渐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现已形成煤炭、铝工业、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文化旅游、农林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16 年全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79 亿元,同比增长 5.1%。随着改革
3、的纵深推进,该县经济发展潜能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市场渐趋活跃,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二)*农商银行金融支持现状和经验目前,*县现有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 8 家,而*农商银行作为县域内机构网点最多、人员数量最大、覆盖村镇最广的金融机构,成为了该县支持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7 月底,该行存款余额达 99.76 亿元,市场份额 46.97%,贷款余额达 60.78亿元,市场份额 63.1%,存贷比例达 60.93%,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居全县之首,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三农、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基础
4、设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注小微企业,破解小微融资难题。该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监管部门支持实体经济的号召,从自身战略转型、信贷结构优化的角度出发,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建立了一整套专门服务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体制、机制、模式、流程、产品等,努力破解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该行坚持细分市场,对辖区内中小微企业实行名单制、网格化管理,遍访辖区内小微企业和经营商户,力推“惠商通” “续贷通” “委托贷款” 、应收款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一系列微贷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开通“应急周转保证金”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临时周转贷服务。目前,共推荐了 28
5、 户企业申请使用应急周转保证金,共计 6.66亿元;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小再贷款专项资金 1 亿元,重点支持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 7月底,该行累计为辖区 665 户小微企业进行了评级授信,授信金额达到 29.11 亿元。深耕“三农”市场,激活“三农”经济活力。该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农业特色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始终坚守“三农”市场,通过对接、扶持,深度植入金融服务,激活了三农经济活力:一是大力实施“阳光信贷”信贷工程,完善农户贷款投放机制,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户文化程度低、农户贷款担保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开发了“农信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6、,给予农户 15%-25%的利率优惠,切实普惠广大农户。二是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依托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和“百名客户经理进村入企”活动,在全面摸清贫困户底数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扶贫和带动扶贫的深度融合,让金融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例如:发放信贷资金 112.5 万元支持“屋顶光伏”工程,带动 25 户贫困户加入光伏发电项目;为某养殖公司提供信贷支持 800 万元,带动了周边 50 余户贫困户就业。截至 7 月底,该行已发放扶贫贷款 236 户,1253 万。三是大力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选择能够有效转化加工当地农副产品或有助于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企业,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据统计,今年以来,该行
7、先后投放涉农贷款 8000 余万元,扶持了 50 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均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有效带动了周边乡镇近千余农户致富。紧盯产业项目,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该行围绕县委、县政府“强化投资支撑,全力抓好产业项目建设”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紧跟新型产业项目,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一是积极拓展“绿色金融” ,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利用、低碳节能重点工程、转型企业等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支持了金融压铸件、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新型产业发展壮大,金额合计约 3 亿元。二是加大与政府对接力度,加入政府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举办政银座谈、银税合作,积极对接重点项目。至 7 月末,该行投放信贷资金近 3 亿元,
8、倾力支持了冰葡萄深加工项目、旅游景区开发项目等 10 个重点项目建设,引领县域经济实现转型提质发展。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农商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县域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信贷政策、考核机制以及金融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脱节现象,金融有效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外部生态环境亟待优化。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虽然经济各项指标好于预期,但随着去产能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钢铁、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生态环境还很艰难,信用风险问题还很突出。虽然政府在优化投融资环境
9、,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县为例,该县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司法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模式,积极推动落实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受惯性因素影响,县域信用缺乏问题仍有发生。今年以来,*县法院受理的农商银行案件结案率达到了100%,但农商银行胜诉案的执结率仅为 70%。(二)农商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短板。受自身条件影响,一方面,农商银行营销队伍专业性不强,很多客户经理对营销观念认识模糊,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地严把行业准入关,偏重于抵押物品的价值和变现,甚至出现高估,盲目投放,轻行业等投向,而忽
10、视了第一还款来源,贷后管理也基本出现真空,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日趋明显。另一方面,农商银行相比于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信贷审批机制,信贷审批周期长、程序繁琐,无法满足企业“短、频、快、急”的资金需求,影响企业资金使用计划;再者,农商银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信贷产品单一,缺乏对农户、中小微等经济主体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信贷资金需求。(三)县域实体经济主体自身实力不够。县域实体经济先天弱势,信贷吸附力弱。县域实体经济与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底子薄、经营管理较差、技术水平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等特征。大部分实体经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饱和度高,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明
11、显低于大型企业,易产生违约风险,导致信贷不良和沉淀。据对县实体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信贷满足率不足 30%,超过七成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因资信难以达到农商银行信贷准入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致使经济主体转向资金成本更高的贷款公司,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凸显。三、对策和建议(一)政府应主动创优环境,为农商银行、企业主体搭好平台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要带头讲诚信,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决策公示、听证咨询、服务承诺等制度,建立公务员失信惩戒、问责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信用评估情况作为市场准入、重大项目建设、政府补贴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讲诚信、重质量、守合同”
12、 。另一方面要政府牵头,加强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推动落实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并开辟金融案件快立、快审、快判、快执通道,加大金融案件的执法力度,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案件的胜诉执行率,保障金融债权的实现;再者要不断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奖励和差异化监管等措施,调动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并及时发布资金供需信息,减少农商银行和企业信息搜索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农商银行应建立完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信贷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为县域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全面提升农商银行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商
13、银行“人缘、地缘”优势,下沉服务,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 ,将金融服务和营销触角向乡镇以下延伸,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区”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助推新产品研发和电子渠道建设,优化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功能,加快推进线下业务线上化,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业务的深度融合,形成从客户接触、跟进营销、产品销售到在线业务办理的全链条经营模式。二是建立完善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体系,建立阳光信贷机制。优化信贷流程、简化办贷手续,对信贷业务各流程实行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实体经济对信贷支持的获得率;改进信用评级制度,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客观
14、实际,针对“三农” ,中小微和民营经济特点,区别对待,细化评级授信指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尽力满足符合条件承贷主体的资金需求。优化融资结构。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率为重点,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办理承兑、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提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优化产品结构,要研发符合小微企业、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探索林权抵押、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产品,进而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同业合作,在业务营销过程中,积极与其他兄弟行社组成银团贷款,做到风险共担。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合作,争取政策支持,推广政
15、银保、政银担等多方合作模式,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补偿、代偿、贴保、贴息等相结合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建立起适合三农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信用评级体系,深化信用户、信用村建设,积极推动落实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开辟金融案件快立、快审、快判、快执通道,加大金融案件的执法力度,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案件的胜诉执行率,保障金融债权的实现。再者,要积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客户准入和集中度控制管理新机制,提高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确保农商银行在市场风浪中稳健经营、行稳致远。
16、(三)企业主体应主动规范自身,为获得金融支持创造有利条件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是健全内部机制,主动适应市场的形势变化要求,加强自身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推动产品和服务层次的升级,使硬件设施达到农商银行的要求;要健全财务和管理制度,增强财务透明度,减少企业与农商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赢得农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寻求效益好、信誉高的公司进行担保,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切实增强金融支持的信心,进而提高信贷获得率;再者,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维护和提高自身信誉,与农商银行打交道时要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 ,杜绝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行为,为赢得信贷支持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