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骨质疏松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 , 骨微结构损坏 ,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世界卫生组织, 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 骨强度下降 、 骨折风险性增加 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强度 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 骨矿密度 和 骨质量。( 二 )分类骨质疏松症分为 原发性 和 继发性 2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 3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I型) 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 510 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 型) 一般指老年人 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
2、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多见于 绝经后妇女和 老年男性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 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 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足 1个标准差 属正常; 降低 1 -2.5个标准差 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 降低程度 等于和大于 2.5个标准差 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密度通常用 T-Score( T值)表示, T值 =(测定值一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
3、标准差骨密度测定的 T值、 Z值 判断标准T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妇女和大于 50岁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 50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 Z值表示,Z值 =(测定值一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划分为两个区间, Z值 -2表示骨密度值在正常同龄人范围内 ;Z值 -2 表示骨密度低于正常同龄人 ;Z值也是一个相对的数值 ,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v 随机体衰老和骨质的疏松 ,椎体骨小梁强度 及椎体结构负载能力都下降。v 周围肌肉韧带退化对椎体负重产生不利影响。v 当椎体不能承受内部应力时发生骨折 ,多发于脊柱胸腰段。v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骨质疏松椎体
4、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 )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 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 1. 73亿 ,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 2006年在 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 6944万 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 2亿 1千万人 存在低骨量v 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v 患者中约 1/3和跌倒有关,而其余则与垂直暴力有关(如坠落,变换体位等)v 骨密度降低会明显增加椎骨骨折的危险。
5、(妇女 60岁时,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大约下降50%, 80岁以后会下降 70%。国内统计数字表明: 50岁以上妇女脊柱骨折的总患病率约 15%,80岁以上妇女骨折患病率比 50-60岁妇女提高近 6倍)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临 床 表 现v 一般发生在 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绝经后妇女居多,男女比例 1: 68v 好发部位在胸腰段脊柱v 常自行发生或由微小的损伤引起,不能说明明确的受伤机制 (如咳嗽、伸腰、行走时摔倒、扭伤、下蹲拾物、急刹车的震动等)v主要症状:胸、腰背部疼痛,程度以轻度慢性胸、腰痛常见。v症状多样化:沉重感或疲倦感;起床、起立或坐下时痛;睡眠翻身和安静时痛;有的病人表现为季肋区疼痛,被误诊为肋间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