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感染药物治疗评价抗感染药物治疗评价徐州医学院药学院吴云明1抗菌药物发展简史 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最重要武器之一,更新发展非常快; 国内从建国前、建国初期、 80年代由感染性疾病引起死亡率出现高、降低、又升高的变化 耐药性的产生; 中华医学会制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常用的抗菌药物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内酰胺类(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等)头孢菌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多肽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和多肽类 抗生素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喹诺酮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磺胺类药 人工
2、合成抗菌药物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呋喃类抗菌药呋喃类抗菌药3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毒性反应 神经精神系统1)脑病 青霉素2)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氨基糖苷类3)周围神经病变 异烟肼,乙胺丁醇4)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氨基 糖 苷类5)精神症状 喹诺酮类甲硝唑:共济失调。 肝脏毒性 四环素、氯霉素、无味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酮康唑 4 肾脏毒性 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两性霉素 B、万古霉素、磺胺类 血液毒性氯霉素、磺胺、氟喹诺酮类、头孢孟多、头孢哌酮5( 2)过敏反应 皮疹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能引起皮疹,但以青霉素、磺胺药多见 药物热一般在用药后 712天,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型,主要
3、诊断依据为:1)应用抗菌药物后感染得到控制,体温下降后再上升;2)虽有发热,不能以原有感染或继发感染解释;3)尚伴有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他变态反应表现;4)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在 12天内 迅速下降或消退6( 3)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即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病原菌感染,多为耐药金葡菌、表葡菌,某些 G-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等)、真菌和厌氧菌。( 4)细菌耐药性1)产生灭活酶2)药物不能有效到达其靶部位(壁、膜)3)细菌的抗菌药物靶位改变4)改变代谢途径:磺胺类耐药7三、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目的:安全有效的应用抗菌药物;最小风险,最大疗效。 1.治疗性应用的
4、选择依据治疗性应用的选择依据 2.预防性应用原则3.联合用药的有关问题 8Questions What is best treatment? What are the likely organisms?Where is the infection? How much, how often, what route, for how long? How much does it cost? Are there any problems in using antibiotics in this patient? Have you taken bacteriology specimens first?! Does this patient actually need antibiotics?9 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后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一般原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