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讲义.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02926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人是一种群体动物,没有人可以离群独居,我们每天都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涉及各种问题,职位、地位、社会背景等都会影响到人际关系,有一句老话说得好,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如果不会做人,人际关系就会一团糟,办事自然就会到处碰壁。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睡眠时间外,其余时间的 70%将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沟通上。一位阿拉伯哲人曾经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沙漠中的船,是永远不会进入到人生大海中去的。 ” 人际关系对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人际关系融洽,就会令人心情舒畅,易于心理健康,从而促进生理健康;相反,就会损伤心理健康,甚至导致生理性疾病。正如心理学家说:

2、“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一、 人际交往的概述定义: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1)认知是指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调节与他人的关系。2)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的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

3、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3)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讨厌等。4)态度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它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二、人际交往的误区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当前,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滚滚而来,各种机遇和挫折也纷至沓来,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人们就更需要交往的数量和质量。培根在论友谊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心事

4、却无法向朋友诉说,那么他必然成为操作自己身心的人”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有多么强的能力,多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的人际关系,既无法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对于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少的人则感到迷茫,他们往往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天忧人,认为自己周围生活圈子好人太少,无法进行满意的交往,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交往活动存在着的误区所致。这些主要有:1、自私、自利,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有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从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自己达到的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价值和价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无

5、人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高兴时,由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这种人在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诚,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可获得挚友。2、冷漠、孤僻、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缺少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

6、法与别人沟通。因此,他们只有啬自我的“透明度” ,敞开自己的心扉,用热情、坦诚去赢得别人的理解。这种合适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吸引力。3、自卑、多疑,人际交往中的戒备和敌意性: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估计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体、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产生自卑心理,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一定是没有魅力、能力差,或事业成就低下者反则是自己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对别人的广告过于敏感,总是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在他们深层的心理体验里则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们害怕挫折、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强词夺理的人面前,总是感到手足无措,有时则表现出

7、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里,设想别人对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产东真实的证据。有时则把一些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别人,甚至屈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就人把自己的交往范围限制在父母、家庭这样一个小圈子中,有的则会产生厌世心理。对于这种人,必须对一个清醒的认识,新生自我,接受自己,无论与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悦别人,以博得好评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需要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价值正是在于自身,并不随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这样,就能渐渐消除多疑凡理,从而获得多数人的尊敬。三、人际交往中遵循的几个原则(一)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应

8、用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向不良方向逆转;在形成对别人印象的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失去客观公正性。有一幢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天晚上放学后出来玩,他们攀上车厢,在上面蹦跳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住户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一位老人想出一个办法。这天,他对小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 ”小孩子们很高兴,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老人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是两粒奶糖。 ”小孩们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弱小。第三天,老人又对孩子们说:“今天奖

9、品是两粒花生米。 ”小孩们纷纷下汽车:“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有意思。回家看电视去。 ”这是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正面进攻”难以奏效, “曲线”方能“救国” 。老人开始对孩子们的奖励,实际上是表现了对孩子们蹦跳行为的赞扬,刺激了孩子们继续蹦的热情。之后逐渐减少这种认可与奖励,孩子们当然会越来越不高兴,也就没有了行为的情绪。这个故事里其实包含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 ,其大意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

10、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拦下来。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小刚此时的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模式相差很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扫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 ,另外,大家认为

11、他刚开始的时候是“假装” ,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的“核心品质” 。一个心理实验:让别人听到你的评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与林德请了许多被试分四组来参加一项实验,其中一位被试实际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亦即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在每次实验的休息时间,这名助手都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具体有四情境: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

12、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然后,研究者问所有被试有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让被试们从-10 到+10 的量表上作答案,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的得分是+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 (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研究者认为,前两组的表现说明了人际吸引中的“交互性原则” ,即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对此,心理学

13、家霍曼斯进一步发现和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只有当一种关系对人们来说是值得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才会出现,人际关系才可以建立和维持。许多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去接近。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和厌恶。“投桃报李” 、 “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种心理体验是大多数人都曾经历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交互原则,来平衡彼此间的情感,协调人际关系。所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微笑,你就要先给别人一个微笑。

14、不要一心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因为事实上别人并没有任何义务。首先要求自己去接纳、肯定、支持你周围的人,你就会收获他们对你的喜欢与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孔子所持的观点,被西方看作是伦理道德的黄金原则或基本内容。确实,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拿去给别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与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许多矛盾冲突就可以迎刃而解。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另外,这一实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人际吸引中的“增减原则” ,这些数据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

15、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喜欢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我们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后来,其他学者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 。而阿伦森则幽默地称之为“对婚姻不忠定律” ;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在日久天长的岁月中对自己的喜欢程度逐渐降低,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说,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中潜伏着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心计,他并没有做什么事情,给你什么恩

16、惠,却变着法子叫你对他感恩戴德。也有些人对这一心理效应还不甚明了,更不能做到自觉运用,做事虽然费力却不讨好。在一家食品店里,顾客们常常喜欢排成长队在一位售货员那里购买食品,而别的售货员却无事可做,一天,店领导问她有什么决窍。 “很简单” ,她回答说, “别的售货员称糖时,总是先装得满满的,而后往外取出,而我却相反,先装得少一些,过秤时添上一些,并随便说上一句:我送你两颗,谢谢你光顾,欢迎再来 ,这就是我的决窍。 ”其实每位售货员卖给顾客的东西在斤两上都是不多不少的,但是,如果先装多了然后往外取出,顾客会认为是从他的袋子里往外取,在心理上容易怀疑短秤;相反,如果先把糖装少,过秤时再往里添,顾客对

17、售货员产生信任感,还认为自己占了便宜。(二)人际交往中的白金规则卓越生活的创造需要有很多东西。其中一件你可能会忽视的东西就是你与身边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你一整天不停歇地在与身边的人交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交往着能量。有时候,能量是有积极作用的,而有时它会产生消极作用。生活中与别人的交往有时会给你补充能量,而有时可能就会导致你能量的流失。你是否曾经停止过生活高速列车的运行,通过这样来反映出你让交往变得更加积极的方法,从而让你和你身边的人都感到更富有活力?一种让交往产生积极能量的好方法就是抛弃那些黄金规则,而用白金规则取而代之。也许你会觉得我疯了。毕竟每个人都知道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

18、规则是他们在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你不曾觉得这很自私吗?难道每个人不是不同的吗?难道人们不想让自己变得很特别,能被人理解和欣赏吗?他们当然想这样啦!白金规则这么说道:“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是正确的,不要用一种你所喜欢的被人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比如说,如果他们喜欢直截了当的交往,那么就用直截了当的方式与他们交往吧。要是他们喜欢用那种能有助于建立更个性化人际关系的闲聊方式来与别人交往,那么你就花多点时间跟他们进行闲聊吧。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做到,交往要合法,并在此基础上,再以对方为中心。看对象,讲规矩,了解人,尊重人。那就要换位思考,有效沟通。尊重别人,很简单,就是尊重别人的选择。别

19、拿自己折磨别人,也别拿别人折磨自己。道理很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很难,很难!第一,就是“施与人之所需”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个中性的行为,如果从功利自私的角度来看,是在利用和迎合;如果从善意助人的角度来看,便是以他人为中心。第二,就是“学会适当暴露自己”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暴露自己”不仅可以让别人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同时自己也可以借此机会认识别人,了解别人,合理沟通。第三,就是“令别人觉得其自身重要”的原则。渴望被承认,被了解是人类一个最普遍的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应尽量使别人意识到它自身的重要性。善于倾听,选择话题以及交谈中学会微笑,赞美等,便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第四,就是:“勿过

20、度投资”原则。根据人际交往交换的理论,对一个有劳动能力,智力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但过度的付出往往造成交际中的消极后果。关心有度,过度关心也许就是伤害。能够做到这些,就能把握人际交往的核心。但,让人人都喜欢你是不可能的,让多数人喜欢你,则是可能而且必须的。我们不能改变天,但能改变心态。心态良好,在交往中有很大优势。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在人际交往中,批评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不可要求过高,需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这,大概就是白金法则的要害所在。美国学者布吉林教授,曾经提出来一个人际交往的所谓 3A

21、法则。其基本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注意善于向交往对象表达我们的善良,尊重,友善之意。实际上,在任何情况下,对家人也好,对外人也好,对上级也好,对下级也好,对同事也好,我们都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友善。礼者敬人也,礼就是以尊重为本。但是在尊重和规范之间它有个桥,就是要善于表达。布吉林认为,就是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对人家的善意才能够被人家容忍和接受。为什么叫 3A 法则呢?接受对方,其英文单词是:accept (接受)重视对方,其英文单词是:apprecidte (欣赏)赞美对方,其英文单词是:admire (赞美)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都是 A,所以叫 3A 法则。3A 法则并不难,其核心就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就是一个 “善”字。因为赞美别人其实也是赞美自己。善待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那道理多了去了,说也说不完。但只要记住一个善字,那在人际交往中,就能得心应手,博得大家的喜欢,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许多。但是,总有人以清高为由,而鄙视他人。不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无友善之心,有冷落之意。那结果可能就是孤家寡人了!人际关系自然也就紧张,心情也会烦躁。人际交往失败,痛苦的是自己。我很友善,也很善良。也许是善良得过头了,善良到觉得天底下没有坏人。过犹不及,也不好。无论是接受,欣赏,还是赞美,实事求是,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资料库 > 生活指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