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中国行为医学概况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委张锡明教授一、行为医学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新领域n 行为是人对环境影响的反应,是心理活动的外显形式,人类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交、医疗、保健等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复杂行为组成,不研究人的行为就无法理解健康与不健康行为的划分,也无法理解医学的本质和规律。n 行为医学是行为科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其重点研究行为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规律。行为医学是临床医学的补充。n 行为医学作为一门与多个学科相关的交叉性新型学科 ,覆盖面宽 ,应用范围广 ,其研究内容与成果已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
2、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保健学、心理咨询、精神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健康教育等领域。和n 我国行为医学基础研究: 涵盖了神经行为学、保健行为学、行为生理学、行为药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动力学、行为遗传学等 ,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n 学习与记忆的研究目前已成为脑与行为研究的热点 。 行为学实验研究建立了各种心理行为的认知模型 ,加速了脑功能机制的研究 ,逐步揭示了脑和行为关系 ,发展了脑和行为关系的理论。n 我国行为医学应用研究: 产生了行为流行病学、预防行为医学、临床行为医学、行为诊断学、行为治疗学、儿童行为医学、护理行为医学、保健行为学等以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分支学科。n 我国心理行为干预
3、治疗的研究: 已经在临床开展了认知行为治疗、行为矫正、行为塑造、行为调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暗示疗法、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游戏疗法、冲击疗法、内爆疗法、森田疗法、催眠疗法、释放疗法、应急接种训练、自信训练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n 生活方式病和心理行为障碍的行为治疗和干预研究: 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消化性溃疡、哮喘、肥胖、更年期综合症疾病等,以及紧张、焦虑、抑郁、强迫、慢性疲劳综合症、成瘾、酗酒、吸毒、不洁性生活等。二、我国行为医学发展历程 自从 20世纪 70年代,由美国一批杰出的医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共同创建行为医学以来,行为医学在中国很快受到重视。1981年世界卫生
4、组织在北京举办相关学习班,强调行为科学的重要性。此后华西医科大学等开设了行为科学课程,国内一些主要的医学院校举办了行为科学学术探讨。1985年我国第一台 “ 肌电生物反馈仪 ”在天津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 ,用于治疗神经症和心身疾病 , 取得一定效果。同年在天津市成立了生物反馈研究培训中心和全国行为医学研究会。1989年 8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批准成立 “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 ”。1990年 10月在天津市召开全国首届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学 会 活 动学会的成立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前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为学会题词 “ 为促进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的发展作不懈地努力 ”前卫生
5、部部长崔月犁的题词是 “ 研究行为科学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技术 , 应用于卫生、预防、医疗、保健 ,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全国人大吴阶平副委员长为学会题词 “ 重视行为医学的应用普及和研究是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和防治疾病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学会聚集了全国的相关专家、教授,组建多个专业委员会目前 已有多所医学院校及医院开展与本学科相关的治疗、预防、科研、教学工作,许多高校还成立了行为医学研究所和教研室 , 开设了行为医学专业课程。成立分会 :已有上海、江苏、四川、湖南、广西、山西等地成立了省级行为医学分会,北京已成立了筹委会。学会召开次 3次国际性学术会议 ,7次全国性学术会 , 10余
6、次区域性研讨会 , 先后举办专业培训班数十次 , 培训专业骨干近千名。科普宣传: 在十多个省市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上设立 “ 行为医学专栏” 、 “ 心理卫生咨询 ” 热线 , 举办心理卫生、生活质量、行为方式、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 普及行为医学知识 , 开展行为医学服务。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等相关学术刊物 ,:每年发表千余篇行为医学学术论文 , 大力推动了我国行为医学的发展。 三、国内外学术交流我国行为医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湘雅医学院的杨德森教授是第一届委员会的常委、第二届委员会的顾问,他将行为医学专业定位为精神医学与非精神医学专业的结合点,倡导以精神科医师和各级综合医
7、院、康复医院的临床医师为主体 , 把行为医学的理论方法与临床相结合,创建我国的 综合行为医学专业 。第一届委员会的主委沈家麒教授是全国知名的心血管专家第二届委员会的主委杨菊贤教授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心内科主任第三届主委杨志寅教授来自山东济宁医学院学 会 活 动n 2019年由杨菊贤主委代表学会参加了海峡两岸行为医学学术大会。n 多名学会委员 分别参加了 98年在洛杉矶、 99年在香港、 2000年在日本和纽约、 2019年在印尼、2019年在马来西亚、 2019年在泰国举行的行为医学以及以综合性医院心理障碍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交流。n 2019年由王祖承、 张海音 委员等组织了 “ 中日森田疗法国际
8、学术会议 ” ,陈福国 委员两度组织了 “ 中德积极心理治疗 ”的研修班。n 近年来学会常委 湘雅医学院李凌江教授、北京大学六院于欣教授等几度出国开展行为医学的课程研究与学术交流。n 更多的相关学术活动 -四、杂志的创办与发展 1992年 5月 , 创办 “ 中国行为医学杂志 ” 1993 年 12月被批准公开发行 , 更名为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 杂志由季刊逐步发展为月刊 , 并被列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被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数据库收录。2019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2019年杂志被批准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五、开展科研和编写专著、教
9、材学会委员和专家们 主持涉及行为医学课题 200多个 , 有多人获奖。主委杨菊贤 主持的课题 “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内多个医学院校 成立了 “ 行为医学研究所 ”和 “行为医学教研室 ”, 台湾成功大学在 90年代初就成立了行为医学研究所,国内 不少医院成立了行为医学科。多部 行为医学类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材 编撰和出版发行。张锡明教授等主持了由国务院名词审定办和中华医学会下达课题 -行为医学名词词条的编写与审定 , 国内多名专家,如上海二医杨菊贤教授、湘雅医学院的杨德森教授、中山大学梁浩材教授、浙江大学姜乾金教授、四川大学何慕陶教授、北京大学于欣教授
10、、张苏范教授等参与修订,为行为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学会的学术研究进展1.行为类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A型行为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 (9. 76% )明显高于 B型人群 ( 3. 81% ) ,发生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两倍于 B型人群 ,脑卒中发生率较 B型人群增加 1. 8倍。应激与不良生活事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促发因素 ,对冠心病、高血压和卒中患者的不良生活事件和负性情绪进行行为干预 ,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料提示焦虑症与某种行为类型有关 ,而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因素 ,促发冠状动脉痉挛。社会心理因素通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 A型行为等 ,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 ,使交感神经紧张性和血小板的活性增加 ,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形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心理应激也可促发冠脉痉挛 ,其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