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兰亭集序,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清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思念。第二联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叹,,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第三联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楚,孤独无聊。后一句转换场景,写饮宴泛
2、觞的场面。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道出。【思考】这首诗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第19课兰亭集序,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古文中是“以(之)为”。,胸怀抱负。,它的旁边,此处指曲水旁边。,这篇文章。,过去、从前。,六、特殊句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死生亦大矣(判断句),七、名句默写仰观
3、宇宙之大,_,所以游目骋怀, 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_,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引以为流觞曲水,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东晋_、 _。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书法家,文学家,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2资料链接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
4、是_,一是_。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赠序,书序,九、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提示】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
5、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清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二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2诗序的第一自然节写了美景乐事,然而,诗人由乐写悲,第二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提示】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就是自然的事了。,3第一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
6、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提示】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
7、,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5作者对“老之将至”“终期于尽”慨叹不已,这是不是宣扬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名师点拨】作者对这次宴会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
8、,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文章后半部分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整体基调应该看作是积极的,并不是宣扬人生无为或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6“一生死”“齐彭殇”是谁的观点?作者为什么说是这是“虚诞”和“妄作”?【名师点拨】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作者认为庄子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说生死
9、相等说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作者认为庄子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说庄子是胡说。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可见是虚妄荒诞的。,细剖深析楼主世人皆知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又因史上众多的真迹传说故事,这篇行书真像蛟龙般缥缈,恍如天上之物了。然而除了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享有的神圣地位,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也为古今书评家们
10、所赞赏推崇。作者以哲学家的视角直指生命的本质,探究生命存在的境遇。文中既写了人生之“乐”,也流露出人生之“痛”和生命短暂之“悲”。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人生观?,沙发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板凳王羲之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主张“一死生,齐彭殇”,可王羲之知道,自己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且人生
11、有限,自然而生“悲”情。,三楼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写作素材积累,1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平静、闲
12、适。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到了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作者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作者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2文章语言骈散结合、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
13、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随堂练笔在兰亭集序的中,作者驰骋笔力与想象,描写了兰亭三月的美景和自己的心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请把这段文字扩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段。,1课内素材开发 兰亭集序既可以理解为一篇咏叹山水之
14、美、宴饮之乐的诗集序文,也可以理解为一篇思考人生、感慨生命的哲理散文。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品味。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文章开头的美景,就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我们虽不是“群贤毕至”,能不能与三五同志,临清流而赋诗,提壶觞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我们能不能发现“一觞一咏”的乐趣;“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我们是不是有“信可乐也”的情调?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生活需要情趣,美景也需要,慧眼。作者在表达对人生感慨时,是在强烈的感性下面隐含着
15、对人生的深刻的理性思考他思考到了生命的悲剧性本相,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悲剧性境遇的认识,使文章弥漫着无尽的悲情,成为文学史上感慨人生的绝响,也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珍视。,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发现”“欣赏”“珍视”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2鲜活素材速递 富翁和狼的故事一位富翁在非洲狩猎,经过三个昼夜的周旋,一匹狼成了他的猎物。在向导准备剥下狼皮时,富翁制止了他,他想救活这匹狼。这已不是富翁第一次来这里狩猎,可是从来没像这一次给他如此大的触动。这匹狼被他追到一个近似于“丁”字的岔道上,正前方是迎面包抄过来的向导,他也端着一把枪,狼夹在中间。当时富翁很不,明白,狼为什么不选择岔道逃掉,而是迎着向导的枪口
16、扑过去,准备夺路而逃。难道那条岔道比向导的枪口更危险吗?狼在夺路时被捕获,它的臀部中了弹。面对富翁的迷惑,向导说:“埃托沙地区的狼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知道只要夺路成功,就有生的希望。而选择没有猎枪的岔道,必定死路一条,因为那条看似平坦的路上必有陷阱。这是它们在长期与猎人周旋中悟出的道理。”富翁听了向导的话,非常震惊。,据说,那匹狼最后被救治成活,如今在纳米比亚埃托禁猎公园里生活,所有的生活费用由那位富翁提拱。因为富翁感激它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在这个互相竞争的社会里,真正的陷阱会伪装成机会,真正的机会也会伪装成陷阱。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机会”“人生”“奋斗”“生命”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兰
17、亭随想 陈伯齐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兰亭集序的兰亭,离绍兴市区约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不亚于“曲阜朝圣”。,美文佳作欣赏,王羲之确也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是划时代的作品。宋代文学家曾之国说:“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王羲之7岁时就跟其父学习表亲卫夫人之书法,自幼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
18、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工书法,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之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据清代吴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赈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从纳。尝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谈。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所以辞官的原委。,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工书法,看来
19、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争”,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但最终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由此看来,要想在旧官场上混下去,主要的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人多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陆游、范仲淹,大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是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赏评】这是一篇借王羲之的故事谈用人道理的杂文。文章极尽杂文之能事,从兰亭谈起,谈羲之的书法,说羲之的为官,引经据典,旁采博稽。直到行文即将完尽,作者才道出自己的观点:“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文章虽然简短,给人的启示却深刻,结尾句如黄钟大吕,警人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