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22924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6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60篇课文)+课文详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成人高考 (专升本) 大学语文(60 篇课文 )+课文详解* 第一课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 第二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 第三课 秋水(节选)庄子第四课 大同 * 第五课 谏逐客书 第六课 陈情表* 第七课 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八课 答司马谏议书 * 第九课 论毅力梁启超 * 第十课 灯下漫笔第十一课 谈时间 * 第十二课 论快乐 第十三课 选择与安排 第十四课 论学问* 第十五课 郑伯克段于鄢 第十六课 冯谖客孟尝君 * 第十七课 李将军列传 * 第十八课 张中丞传后叙* 第十九课 种树郭橐驼传 第二十课 报刘一丈书 第二十一课 马伶传 第二十二课 往事(一之十四)第二十三课 背

2、影 第二十四课 故都的秋 * 第二十五课 香市 * 第二十六课 爱尔克的灯光第二十七课 箱子岩* 第二十八 氓 第二十九课 国殇 * 第三十课 陌上桑 * 第三十一课 短歌行 (其一)* 第三十二课 饮酒 (其五) 第三十三课 从军行(其四) * 第三十四课 山居秋暝 * 第三十五课 行路难 * 第三十六课 蜀相第三十七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三十八课 杜陵叟 第三十九课 无题 * 第四十课 关山月 * 第四十一课 炉中煤* 第四十二课 发现 第四十三课 再别康桥 * 第四十四课 我爱这土地第四十五课 门槛* 第四十六课 虞美人第四十七课 八声甘州* 第四十八课 水调歌头第四十九课 声声慢*

3、 第五十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第五十一课 天净沙 秋思* 第五十二课 前赤壁赋* 第五十三课 宝玉挨打* 第五十四课 风波* 第五十五课 断魂枪* 第五十六课 米龙老爹第五十七课 苦恼* 第五十八课 麦琪的礼物第五十九课 长亭送别第六十课 日出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一)季氏将伐颛臾1、作家作品:(1 )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 )孔子思想核心是“ 仁”。具体来说,他提倡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4、 ;在教育方面,他主张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2、课文要点:(1 )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2 )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 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

5、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4 ) 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5 ) 驳论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6 )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 )论证方法:演绎法、类比法。演绎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

6、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是演绎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是演绎法。c.”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阐明治国以礼的主张,是演绎法。类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和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是类比法。(8 )论据类型:孔子在论辩中采用了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别的论据,使论点有了充分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例:a.“ 且在邦域之中矣”、b.“是社稷之臣也” 、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7、而不能守也”;名人名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9)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反诘等。比喻: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比喻冉有、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双重比喻。第一层:孔子把季氏比作 “虎兕”,把颛臾比作“ 龟玉 ”,“虎兕出于柙”喻比季氏对颛臾发动战争, “龟玉毁于椟中”喻比颛臾在鲁国境内被消灭。第二层: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珍宝被毁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没有尽到责任;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排比:“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a.“求!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c.“

8、则将焉用彼相矣?”d.“ 是谁之过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意蕴,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力。(10)由本文引伸出来的成语:a.“既来之,则安之”、b.“分崩离析”c.“祸起萧墙”、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二)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 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

9、论辩性议论文。第三项,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 如何使民加多” 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

10、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 ”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 ”为线索,展开了论述。第五项,学习要点。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

11、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第六项,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有三点: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文章开头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王意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

12、。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满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以战为喻的描写有声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与邻国没什么区别,也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又用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手法,议

13、论尖刻、有力。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和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三个排句。下面还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第二个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第七项,疑难词句。(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就是凶年,灾年。(2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3 )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4 )直不百步耳。直,仅,只。(5 )数罟不入夸池。数,细密的意思。(6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就是供养,

14、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死。(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须发花白。(8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怪罪。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斯,是这样。焉,代词,指梁惠王。第八项,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翻译: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

15、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3、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三)秋水第一项,作家作品。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 内篇 ”,是庄周自著, “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第二项,文体知识。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

16、说文。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第四项,层次和段落。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说。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即写海神 北海若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

17、分几个层次。第一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第二段分为四层。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 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

18、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

19、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这一文章的主旨。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

20、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

2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资料库 > 生活指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