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Z10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的、合理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指导作用;了解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及其与中药现代应用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执业药师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执业能力,提高其医药结合的基本意识和业务素质。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知识。2.中医体质
2、学说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及其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3.辨病论治的基础知识。4.辨病与辨证的基础知识及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5.中医治则、治法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6.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和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内容。(二)基本技能1.辨证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2.辨病论治的基本方法。3.通过辨别体质和辨病,掌握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4.中医基本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5.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 6.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合理、科学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7.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六、研讨专题1.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的必要性、现状和措施。2.中医基
3、本理论在中药临床应用和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指导作用。3.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对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影响。4.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系的剖析。5.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前景。Z104: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药理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药物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过程、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等内容。为执业药师从事药学工作,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
4、本内容。(二)药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其用药注意事项。(三)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四)各类药物中其它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应用;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六、研讨专题(一)心血管系统药物治疗进展。(二)呼吸系统药物治疗进展。(三)常见药物滥用及诊断和治疗。(四)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五)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Z205:方剂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方剂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中药配伍、禁忌应用及方剂的组方原则,
5、掌握100 余种常用方剂的组成分类、性能、功效、应用、使用注意;能够比较鉴别同类中成药、方剂的共性与个性。有能力运用中药配伍原则,科学、合理地配伍组织药物。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方剂学的概念及组方原则。2.不同历史时期方剂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学术应用价值。3.中药妊娠、饮食、证候禁忌对临床组方用药的指导意义。4.方剂基本组成结构与原则、了解方剂的变化规律。5.辩证与立法及遣药组方的关系。6.方剂的常规用法。(二)基本技能掌握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解剂、去湿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理血剂、祛痰剂、安神剂、治风剂、治燥剂、开窍剂、补虚剂、固涩剂、涌吐等方剂的
6、功效、组方与临床应用特点。六、研讨专题(一)中药治疗应用研究新进展。(二)中药配伍应用治疗疑难杂症探讨。(三)方剂组方原则与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关系。(四)方剂研究、应用新进展。Z206: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展的基本历程及药物治疗中的两面性;了解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的有关条例与规章、国外植物药监控的措施与重点,使执业药师增强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意识并具备一定鉴别药
7、源性疾病的能力,增强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综合性分析的水平,为从事或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保证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着重介绍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我国及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现状。各论重点介绍 12 个系统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理。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5.中药不良反应和药
8、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6.呼吸、消化、循环、血液、泌尿、生殖、五官、皮肤、神经精神等系统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二)基本技能1.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监控制度与措施。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表现、报告及分析判断方法。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5.鉴别、综合性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六、研讨专题(一)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特点。(二)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的研究趋势。(三)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中的热点问题。(四)中药毒性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探讨。Z207: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一
9、、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四、教学目的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重点讲授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及现代应用,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阐释中药作用的规律及作用机理。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影响常用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二)中药药理作用特点。(三)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四)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五
10、)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六)理气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七)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动物模型、有效性评价指标)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药效与临床前评价。(二)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或心肌缺血)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三)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及研究思路与进展。(四)中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思路与进展。(五)衰老的病理生理研究及中药的抗衰老作用。Z208:中药治疗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治疗学四、教学目的中药治疗学是将中药学、中医学和临床中药药理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中药治疗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
11、介绍中药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治疗方法与原则、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影响因素,概述特殊人群的用药、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基本内容。各论从疾病、证候、症状入手,针对疾病的发病、主要症状、诊断要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着重对中药的选用和评价、中药治疗用药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教学的目的是使执业药师有机地融合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更深刻地认识中药治疗的关键是从病证状态出发,从病人出发,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好药、用好药,以达到符合 WHO 提出的用药的四大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最终的宗旨。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
12、论与基础知识1.中药治疗学的概念、任务及发展概况,药动学在中药治疗中的意义。2.辩证与个性化给药依据与原则。3.中药治疗原则、基本方法及特殊人群用药特点。4.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中药使用原则(围产期妇女、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5.中药上市后疗效与安全性再评价标准、原则、要点。6.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念。7.药物首次剂量的选择及中药体内代谢、效应动力学特点。(二)基本技能1.各系统常见疾病中药用药规律、给药原则及用药方案建立。2.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类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的中药治疗及中西药合用中的注意事项。3.中药治疗效果检测与给药方案评价。4.中药合理用药基本要素。六、
13、专题研讨(一)中药治疗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二)中药治疗学与中药合理应用。(三)中药体内代谢动力学与中药疗效。(四)中药药效与经济、安全性评价。Z209:中药商品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商品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能够应用中药鉴定学及经济学原理,从商品的角度阐述中药来源、道地产地、商品规格、质量的变化规律,掌握与中药商品质量相关的基本理论及经营管理基本知识。为执业药师从事中药商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奠定基础。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为中药商品进行命名和分类的原则
14、及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原则。2.中药商业的经营特点,中药商品流通环节,中药市场的概念及管理方法,中药商品价格的相关法规及其制定方法,中药商品宣传广告的相关法规。3.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制订及质量控制措施。4.中药商品的包装要求、特点及中药商品的贮藏与养护方法的基本知识。5.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思路、措施等基本知识。(二)基本技能1.应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知识,制订合理市场价格的技能。2.综合运用中药商品鉴定、包装、贮藏与养护的方法和技术,保证中药商品质量的技能。六、研讨专题(一)各类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意义及依据。(二)分析影响中药材、中成药商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及探讨保证质量
15、的各种措施。(三)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四)中成药注射剂、片剂、颗粒剂商品在流通、贮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五)中药商品的包装现状及发展思路。Z-2-10 中药分析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分析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熟悉中药材与中成药的质量和标准,能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阐述中药材和中成药检查、鉴别、定量分析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掌握对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技能。为执业药师从事中药生产、研究和经营等工作,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工作水平奠定基础。五、课程重点内容(一)检查的方法与基本知识1.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中
16、成药剂型(片剂、丸剂、颗粒剂、胶囊、栓剂、糖浆剂与口服液等)的一般检查项目、方法与意义。2.中药中重金属离子、砷与汞检查的方法与原理;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及等离子-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中药鉴别的方法与基本知识1.中药样品前处理的常用方法和操作。2.化学鉴别法和显微鉴别法的要求、原理和方法。3.薄层鉴别法的原理、应用和操作。4.中药材与中成药的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鉴别与应用。(三)含量测定常用方法的原理与应用1.滴定分析法。2.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3.薄层扫描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六、专题研讨(一)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中方法学研究。(二)指纹图谱研究与中药质量。(三)影响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的因素与质量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