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1、心理咨询教师必须态度热情,工作细致和认真。2、对师生咨询内容和有关的隐私严守秘密。3、心理咨询员不得迟到、早退,要按时到岗接受咨询者来访。4、保持室内环境整洁,优美、舒心,花卉盆景等装饰物要不断更新,营造温馨的空间。5、做好有关材料的存档工作,及时整理、装订成册。6、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做好学生个别辅导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工作7、未经同意,有关资料不得外借。8、爱护室内各项设备,保持正常使用。9、工作完毕,关好门窗、做好安全保卫工作。10、对非工作人员,非咨询人员要阻挡入室。小学心理咨询室教师工作制度1,值班教师在规定值班时间内必须到岗,耐心接受同学的咨询,并做好面谈预约
2、登记和当日的值班记录。当日值班人员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必须以电话或当面请假的方式,向心理咨询室负责人提出请假申请,批准后方可请假。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密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室相关所有工作内容。未经负责人同意,值班人员严禁随意翻阅心理咨询室存放的材料和文件。心理咨询室除工作人员外,一般不允许无咨询要求的学生或其他人员进入。如果在工作中泄密或者由于工作失误导致咨询室财物损失,将酌情给予相应的处分,并担负损失财物的赔偿责任。小学心理咨询室档案管理制度一、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向来访者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二、心理咨询中的有关信息,包括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
3、格保密的情况下,作为档案,及时送档案室进行保存。三、除了心理咨询教师和档案管理员意外,学校任何其他人员包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都无权产看心理档案室档案材料。四、心理咨询师只有来访者统一的情况下,才能对咨询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因专业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引用和科研写作时,应隐去那些可能据以辨认出来访者的有关信息。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来访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通知有关部门或家属) ,但应将有关信息的暴漏程度限制在最小范围。六、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卫生、司法或公安机关规定的询问时,不得做出虚伪的陈述或报告。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在上
4、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 ”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 、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邀请心理教育专家、行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准备学生心理教育会议,结合青春健
5、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 、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心理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缺少专业书籍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充实相关知识,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守则1、 心理咨询员应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工作中须以心理学、医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摒弃个人好恶,禁止宣扬和采用迷信、虚幻、神灵等一切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2、 心理咨询员应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合作关系
6、,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利与意见,有责任对当事人的姓名及有关咨询内容、测量结果、治疗方案等予以保密,确保当事人的隐私等民事权不受侵犯。3、在实施有关人格测量、情绪评定等心理测量的时候,应向测试者说明测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测试后应结合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向受试者解释测试结果,不得夸张心理测试工具的效用。4、 心理咨询工作者应积极与同行和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当感到无法帮助来访者时,应终止咨询关系,并建议其去其他机构或同行处咨询。5、当来访者的行为可能对其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时,咨询员有责任进行干预,并及时告知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帮助当事人。6、 咨询员在咨询工作中必须保持角色的一致性,不代当
7、事人作决定,防止当事人对咨询员的过分依赖。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职责一、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三、开展学生心理知识系列讲座。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活动。五、负责对专、兼职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六、指导“学生心理协会”的各项活动。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八、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九、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培养学生心理特点和现代健康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合理认知;.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建立积极的心理挫折承受机制;.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