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题 190题.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36283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题  190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题  190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题  190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题  190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年高考文化常识   判断题  190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

2、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4(2016全国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5(2016全国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6(2015全国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

3、军械、军令等事宜。()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

4、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10(2017全国卷)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拓展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5、()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14(2017全国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15(2016全国卷)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16(2016全国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17(2014全国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18.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

6、事务。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19(2017全国卷)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0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拓展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 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21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

7、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22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23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24(2016全国卷)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25(2015全国卷)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拓展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

8、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26(2015全国卷)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27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28(2016全国卷)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29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9、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30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31(2016全国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32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33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

10、管教化。()34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35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36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37侍郎,本为宫廷的近

11、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38(2017全国卷)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39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40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41“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12、。()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42“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43(2016全国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44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45.黄门是官名,汉黄门令等官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6秦统一

13、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47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48“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49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14、。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50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51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拓展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52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53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

15、一官。()54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5“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拓展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56“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拓展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

16、”“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57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拓展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二、姓名称谓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58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拓展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59(2017全国卷)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

17、,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60(2015全国卷)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61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拓展 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62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63(2015全国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64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拓展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

18、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65.(2015全国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66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拓展 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67“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68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19、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拓展 “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69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70(2016全国卷)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7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

20、“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拓展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72.(2017全国卷)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73.(2015全国卷)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74.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

21、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75.(2016全国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76.(2017天津卷)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77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朝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人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三、礼仪习俗(一)宗法礼仪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78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79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

22、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80“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拓展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81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82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拓展 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

23、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83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8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拓展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85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

24、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拓展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86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87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88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

25、或畏服的行礼方式。()89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90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91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92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

26、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93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94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95(2017全国卷)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拓展姻亲是和自己通过婚姻关系结成的亲属。血亲就是和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亲属。两者没有任何联系,所示“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表述错误,联系不存在包含关系。96.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拓展 嫡母是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相对庶母而言)。八母指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嫡 母 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