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学与问》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36437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学与问》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3.学与问》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3.学与问》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3.学与问》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3.学与问》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3.学与问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板书“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 )2、板书“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3、这也就

2、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 。齐读课题。4、介绍文体及写作方法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通常在开头鲜明地提出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5、那么,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十三课。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讨论:出示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 齐读课文还有一处也说了作者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出示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 齐读2、这两句话一句在开头,起的作用是 总领

3、,一句在结尾起的作用是 总结。两句话又形成的关系是 首尾呼应。3、这两句话的意思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要 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好”就是 “喜欢、喜爱”的意思。齐读词语两遍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文第一、第五小节摆出了勤学好问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课文中间三小节各写了什么?(指名朗读回答。 )第 2 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相机理解“不懈探求” 懈,松懈。不断探索。第 3 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相机理解“瞬息万变” 指变化速度快。 “日新月异”指变化大。第 4 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过渡:这三小节

4、中,写到了两个伟人,一个是哥白尼,一个是沈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哥白尼。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 (课件出示图片及人物的生平简介)看,这就是哥白尼。请同学把这段文字读一读,想一想,他给你怎样的印象?2、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简介,我们知道了哥白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讨论。(好问。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好问的?从省略号你想象小哥白尼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4、指导朗读。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正如书上所说:(出示句子:“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6、同学们,你们能举出一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例子吗

5、?(牛顿根据苹果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根据水壶的蒸汽发明了蒸汽机)7、小结:从哥白尼和同学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上,我们真正认识了“问” 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过渡: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列举了北宋时的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请大家自由读第四段,完成练习。出示练习(1 ) 、这段话中的总起句是( ) 。(2 ) 、说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3)、 ( )时期的沈括是个( ) ,他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 时,产生了一个疑问:( )?但是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后来他在深山的寺庙里观察思考发现了:原来( ) 。2、交流上述问题。过渡 :无论是哥白

6、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 3 自然段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2、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我们有疑惑,我们该怎么做? (教师接读 拜“能者为师”)3、找一找,书上哪句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能者为师”的意思。出示:“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 朗读 理解:什么叫“能者”?(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说明:根据书上的

7、句子解释词语是一种好方法,但有时应稍作修改。什么叫“能者为师” ? (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确实能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的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4、关于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这样两句话。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讲解: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说明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是耻辱。齐读5、小结: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六、总结拓展:1、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 “我们从小应该养

8、成勤学好问的习惯”2、是的,勤学好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有许多的名人名言也验证了这一点,下面请大家看几则名人名言。 (出示名人名言:)(1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2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 郑燮(xi)(3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4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七、作业:过渡:下面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活学活用的能力:出示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一块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 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

9、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 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学假如你是这位智者,你会怎样来说服这位只知“学” 的老二呢!请你写一段话来说服他。(友情提醒:不仅可以用书上原文、原故事来说服“老二 ”,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来说服“老二” 。 )附 板书 23 学与问勤学好问成为学习的主人观察思考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与问教学反思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 ”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

10、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 “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 。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 (说勤奋 谈礼貌 滴水穿石的启示 ) ,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得出观点。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 ”和“缠着” 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

11、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 不懈追求” 联系起来。 “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 、 “日心说” ) ,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 3、4 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第一次备课时,我

12、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 经常 ”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 “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 不懈追求” 联系起来。 “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 、 “日心说” ) ,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 3、4 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13、”、 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写完教案,与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

14、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 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从苹果的出示到奇妙的图片再到设计妙计,我们将课堂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 ,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

15、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平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专家的指导给我带来了提升,范老师对文章的创新的把握,耐心的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对如何处理教材有了更高层次地把握;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大家的点评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