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1 总则为配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2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3 术语与定义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和微生物的装置。3.2 净化效率净化装置入口、出口空气污染物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3.3 可吸入颗粒物(PM10)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
2、呼吸道的颗粒物。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空气污染物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4 卫生指标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 1 的要求。表 1 新风量卫生要求场所新风量(m3/h.人)35 星级 3012 星级 20饭店、宾馆非星级 20饭馆(餐厅) 20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 20游艺厅、舞厅 30酒吧、茶座、咖啡厅 10体育馆 20商场(店)、书店 20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 20飞机客舱 25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 2 的要求。表 2 送风卫生要求项 目 要 求PM10
3、 0.08 mg/m 3细菌总数 500 cfu/m 3真菌总数 500 cfu/m 3b-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不得检出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 3 的要求。表 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项 目 要 求积尘量 20 g/m 2致病微生物 不得检出细菌总数 100 cfu/cm 2真菌总数 100 cfu/cm 2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4.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 4 的要求。表 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求项目 允许增加量臭氧 0.10 mg/m 3紫外线(装置周边 30cm 处)5 mw
4、/cm 2TVOC 0.06 mg/m 3PM10 0.02 mg/m 3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 5 的要求。表 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的卫生要求项目 条 件 要 求装置阻力 正常送排风量 50 Pa颗粒物净化效率 一次通过 50%微生物净化效率 一次通过 50%连续运行效果 24 小时运行前后净化效率比较 效率下降10%消毒效果 一次通过 除菌率90%5 卫生检验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 A。5.3
5、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 B。5.4 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 C。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 D。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5.6.1 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5.6.2 臭氧浓度的检验采用 GB/T 15438 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 GB/T 18204 规定的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5.6.3 紫外线泄露强度的检验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5.6.4 TVOC 浓度的检验采用 GB/T 18883 附录 C 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5.6.5 释放出的 PM10 浓度的检验采
6、用 WS/T 206 规定的光散射法。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5.7.1 性能检验应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5.7.2 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 E。5.7.3 颗粒物净化效率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 F。5.7.4 微生物净化效率、消毒效果检验方法见附录 G。5.8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消毒剂的评价采用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方法。5.9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见附录 H。5.10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 I。6 本规范自 2006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附录 A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本附录规定了
7、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A1 原理待测水样经过滤膜或离心浓缩后,一部分样品经酸处理与热处理,以减少杂菌生长,一部分样品不作处理。将上述处理与未处理样品分别接种 BCYE 琼脂平板并进行培养,生成典型菌落并经生化培养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则判定为嗜肺军团菌。A2 主要仪器设备A2.1 平皿:90mmA2.2 培养箱:3537A2.3 紫外灯:波长 3602nmA2.4 滤膜滤器A2.5 滤膜:孔径 0.220.45mA2.6 蠕动泵A2.7 离心机A2.8 涡旋振荡器A2.9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体式镜A2.10 水浴箱A3 采样A
8、3.1 采样容器:可选择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沉积物与软泥需用广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灭菌。A3.2 采样量:每个采样点依无菌操作取水样(或沉积物、软泥等样品)约 200ml。A3.3 中和:经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样品,采样容器灭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以中和样品中的氧化物。A3.4 样品运输与贮存:样品最好 2 天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贮存不得超过 15 天。A4 方法与步骤A4.1 样品处理A4.1.1 沉淀或离心:如有杂质可静置沉淀或 1000r/min 离心 1min 去除。A4.1.2 过滤:将经沉淀或离心的样品通过孔径 0.220.45m 滤膜过滤,取下滤
9、膜置于 15ml 灭菌水中,充分洗脱,备用。A4.1.3 热处理:取 1ml 洗脱样品置 50水浴加热 30min。A4.1.4 酸处理:取 5ml 洗脱样品,调 pH 至 2.2,轻轻摇匀,放置 5min。A4.2 接种与培养:取 A4.1.2 洗脱样品、A4.1.3 热处理样品及 A4.1.4 酸处理样品各 0.1ml,分别接种GVPC 平板。将接种平板静置于 CO2培养箱中,温度为 3537,CO 2浓度为 2.5%。无 CO2培养箱可采用烛缸培养法。观察到有培养物生成时,反转平板,孵育 10 天,注意保湿。A4.3 观察结果:军团菌生长缓慢,易被其它菌掩盖,需每天在体式镜上观察。军团菌
10、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有荧光。A4.4 菌落验证:从每一个平皿上挑取 2 个可疑菌落,接种 BCYE 和 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 琼脂平板,3537培养 2 天,凡在 BCYE 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 L半光氨酸缺失的 BCYE 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则为军团菌菌落。A4.5 嗜肺军团菌型别的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附录 B新风量检测方法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11、新风量的检测方法风管法,即直接在新风管上测定新风量。B1 原理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或规定的工况条件下,通过测量新风管某一断面的面积及该断面的平均风速,计算出该断面的新风量。如果一套系统有多个新风管,每个新风管均要测定风量,全部新风管风量之和即为该套系统的总新风量(立方米/小时),根据系统服务区域内的人数,便可得出新风量结果(立方米/人小时)。B2 主要仪器B2.1 皮托管法B2.1.1 标准皮托管: =0.990.01,或 S 型皮托管 =0.840.01。B2.1.2 微压计:精确度应不低于 2%,最小读数应不大于 1 Pa。B2.1.3 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应不大
12、于 1C。B2.2 风速计法B2.2.1 热电风速仪:最小读数应不大于 0.1m/s。B2.2.2 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 1C。B3 检测断面和测点B3.1 检测断面应选在气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B3.2 测点位置和数量B3.2.1 圆形风管:将风管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测点选在各环面积中心线与垂直的两条直径线的交点上,同心环数及测点数的确定见表 B1。直径小于 0.3 米、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取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气流分布对称和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只取一个方向的测点进行检测。表 B1 圆形风管的环数及测点数风管直径(米) 环数(个)
13、 测点数(两个方向共计)1 12 4812 23 81223 34 1216B3.2.2 矩形风管:将风管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各块中心即为测点。等面积小块的数量和测点数的确定见表 B2。表 B2 矩形风管的分块及测点数风管断面面积(m 2) 等面积小块数(个) 测点数(个)1 22 414 33 949 34 12916 44 16B4 检测步骤B4.1 风管截面面积测量测定风管检测断面面积(F),分环或分块确定检测点。B4.2 皮托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B4.2.1 准备工作:检查微压计显示是否正常,微压计与皮托管连接是否漏气。B4.2.2 动压(P d)的测量:将皮托管全压出口与微压
14、计正压端连接,静压管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在各测点上使皮托管的全压测孔正对着气流方向,偏差不得超过 10,测出各点动压。重复测量一次,取平均值。B4.2.3 新风温度(t)的测量:一般情况下可在风管中心的一点测量。将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测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B4.2.4 新风量(Q)的计算:新风管某一断面的新风量按下式计算。B4.3 风速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当风管内的动压值 小于 4 Pa 时,可用热电风速仪测量风速。B4.3.1 准备工作:调节风速仪的零点与满度。B4.3.2 风管内平均风速( )的测定:将风速仪放入风管内,测定各测点风速,
15、以全部测点风速算术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B4.3.3 新风量(Q)的计算:新风管某一断面的新风量按下式计算。式中:Q 新风量(m 3/h)F 风管截面面积(m 2) 风管中空气的平均风速(m/s)附录 C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检测方法。C1 仪器C1.1 PM10 检测仪器为便携式直读仪器。C1.1.1 检测仪器颗粒物捕集特性应满足 Da50=100.5mm,s g=1.50.1 的要求。Da50 仪器捕集效率为 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sg 仪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C1.1.2 检测仪器测定的重现性误差:平均相对标
16、准差小于 7%。C1.1.3 检测仪器与称重法比较,总不确定度(ROU)不应大于 25%。ROU=b+2MVC式中:b 重量法与仪器法配对测定 PM10 结果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MVC 仪器法测定 PM10 结果之间相对误差的几何平均值C1.1.4 仪器测定范围 0.0110mg/m3。C1.1.5 检测仪器示值不是质量浓度的,须给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C1.2 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检验与标定。C2 检测点布置C2.1 检测点在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 1520cm 处,根据检测点数量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置。C2.2 送风口面积小于 0.1m2的设置 3 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 0.1m2以上的设置 5 个检测点。C3 检测时间与频次C3.1 检测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C3.2 每个检测点检测 3 次。C3.3 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 PM10 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C4 检测数据处理C4.1 对于非质量浓度示值的测定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将每次检测示值转换为质量浓度。C = RK式中:C 质量浓度,mg/m 3R 仪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K 仪器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C4.2 送风口送风中 PM10 浓度的计算第 k 个送风口的送风中 PM10 浓度(C ak)按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