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义.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946123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学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学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学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学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理学1 绪论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1.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性格(谦虚、勤奋、合群、勇敢等)1.1.2 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基本任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探讨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的关系,探索心理的起源,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起到论证和充实作用。2、使人正确的理解各种精神现象,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

2、观。3、关于知情意活动的规律,关于个性形成的规律以及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知识,成为教育学阐明教学原理和教育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种种教学法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1.1.3 心理学的分支 普通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1.2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2.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1.2.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地、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

3、观察法或者自然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对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人物、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借助于录音录像系统观察儿童,对研究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实验研究是研发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控制或创设条件,已引起或改变被市的心理活动,进而对被试的心理或行为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各种仪器进行,借助这些设备可以严格控制刺激的呈现

4、,准确记录了被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这对了解认知的内部过程,揭示“黑箱子”的秘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由于实验是在正常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自然实验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之间的区别: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是它是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心理测验法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类可以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规模可分为团体测验和个别测验等。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信度:一个测

5、验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就应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行为的预测来表示。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对智力或性格的了解越深,那么相应的两表也就越完善;另外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按照严谨、科学的程序编制的量表,才有可能有效而可靠的测量人们的心理品质。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份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前者也称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设计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收集资料的

6、一种方法;而访问调查也称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有目的的交谈,获得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信息资料的方法。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一个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要进一步验证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法是测量两个及两个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1.3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1.3.1 心理学的历史早期: 官能心理学 联想心理学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20 世纪初起: 行为主义 格式塔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现状1、派系融合,兼

7、收并蓄。2、学科融合,促进发展。3、注重应用,日益广泛。1.4 第四节 科学的心理观1.4.1 心理是脑的机能1、动物演化的研究表明,动物心理发展和动物神经系统发展相适应。2、个体发展史说明,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3、近代医学表明,心理现象与脑的活动有密切关系。1.4.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1、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人的心理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中产生发展。2 心理和脑2.1 神经系统和脑2.1.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 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创立神经元学说。神经元有细

8、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哺乳动物脑神经元数量大概在 100 亿以上,按照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分内导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的作用:中间神经元的连接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这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2.1.2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传入神经纤维、传出神经纤维)2.1.3 大脑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系统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60%左右。从进化的观点看,大脑比脑干出现的晚,是各种心理活动的

9、中枢。大脑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和裂之间隆起的部分成为脑回。三条大的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域。在每一叶内,一些细小的沟裂又将大脑表面分成许多回,如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等。灰质: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的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质,大脑后端的距状裂最薄,约为 1.5mm.皮质从上而下(或从外到内)分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层细胞层。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白质: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称为白质。白质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间及

10、皮质与皮下组织的联系。胼胝体:其中特别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叫胼胝体,它在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2.1.4 大脑的“机能联合区”理论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1第一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维持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1)组成: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2)基本功能: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行为的自我调节。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1)位置: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质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质下组织(2)基本功能:接受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刺激(视觉、听觉、一般机体感觉) ,对它们进行加工(

11、分析与综合) ,并把它们保存下来。3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1)包括:额叶的广大区域。(2)当这些区域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有研究证明,前额叶皮质受到损伤的病人,将丧失计划与组织行动的能力,不能将行为的结果与原有计划、目的进行对照,也不能矫正自己的行为。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2.2 脑的活动基本方式反射2.2.1 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货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12、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2.2.2 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遗传的来的、不学而能的反射。条件反射:经典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2.2.3 反射活动中的高级神经过程与规律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正诱导: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2.3 大脑研究的新进展2.3.1 大脑结构与机能研究的新进展1、情绪与边缘系统、下丘脑2、记忆脑机制的研究(海马与记忆、记忆的均势说与定位说)2.3.2 大脑神经中枢递质研究的新进展2.3.3 大脑研究方法的新进展1、计算机轴断层摄像术2、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术3、核磁共振扫描3 注意3.1 注意概述3.1.1 什

13、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它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3.1.2 注意的分类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密切的关系。不随意注意既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

14、进行的活动上被动地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而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时间内容以全神贯注的工作;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体现人的意志的特点。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注意即服从于当前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随意注意关

15、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当我们完成各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动作技能的时候,我们要设法增进对这种活动的了解,让自己逐渐喜欢它,并且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种活动中,这样才能在随意后注意状态下,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3.1.3 注意的理论选择性注意的理论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注意选择的作用的实质,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过滤器理论: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注意的选择作用是由彻里开始的,布罗德班特提出了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存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

16、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 ,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这种理论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衰减理论:格雷等人做了实验,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理论。输入刺激大概需要三类加工:第一类是刺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声学特征,如声高等;第二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词;第三类加工是识别这些单词并理解其意义。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无关信息(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才停止,而对被追随信息的加工则继续下去。衰减器

17、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衰减器理论和过滤器理论对过滤装置的看法的关系:(1)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系统的容量有限,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装置加以调节;(2)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了一个较为灵活的模型该理论有两个主要假设:(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资源

18、分配理论认知资源理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识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同时,该理论还认为,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是可以受我们的控制的,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资源量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唤起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方略来控制,这一方略通常决定于刺激的特异性及个体当前的意向。

19、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人类信息加工存在两类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的比较快,也不影响其它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如我们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观赏风景;或者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等。3.2 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3.2.1 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4)刺激物的新异性

20、。2、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2)心境和情绪(3)精神状态引起核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2、培养间接兴趣3、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3.2.2 注意分散的防止1、端正姿势2、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防止疲劳5、有固定的学习地点3.2.3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充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3.3 青少年注意品质的培养3.3.1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3.3.2 青少年注意的特点1、随意注意进一步发展2、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提高3、注

21、意的范围、分配和转移的品质迅速发展3.3.3 青少年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3、加强意志锻炼4、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4 感觉和知觉4.1 感觉和知觉概述4.1.1 感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产生的两个条件:1、刺激物必须是某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物。2、人本身必须有健全的分析器。感觉的作用:1、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4.1.2 知觉的一般概念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22、体的反映。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活动分: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摸知觉等。2、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分: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3、根据知觉影响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正确的知觉、错觉知觉与模式识别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就是模式识别。针对模式识别过程的理论模型:1、模板说(模板匹配模型)2、原型说(原型匹配模型)3、特征说(特征分析模型)4.2 感知觉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4.2.1 感

23、知觉的规律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的主要规律之一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受性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1、适应现象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类感觉之间或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相互作用。3、感受性的练习聋人“以目代耳”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人队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知觉仍保持完备性,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但

24、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知觉的恒常性。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解释,这就是知觉理解性。4.2.2 感知觉规律在学习中的作用(一)直观教学的形式及特点形式:实物直观、教具直观、言语直观(二)正确进行直观教学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3、多采用化静为动的方式进行教学4.3 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4.3.1 青少年感知的特点(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二)知觉的精确性进一步发展(三)知觉有意性和目的性更加提高(四)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4.3.2 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一)保持和提高感官的功能(二)培养观察能力1、明确观察的目的

25、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2、掌握观察的方法(1)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2)观察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3)观察时还要善变多思。(4)要做好观察的总结。3、加强观察训练5 记忆5.1 记忆概述5.1.1 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去的事物、思考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不同程度地保留在头脑中,以后再类似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这种在人脑中队过去几根烟的保留和恢复过程就是记忆。5.1.2 记忆的分类(一)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二)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四)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5.1.3 记

26、忆的过程及规律(一)识记影响识记的条件主要有:1、目的任务对识记的影响2、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二)保持与遗忘1、保持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2、遗忘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叫做遗忘。(1)遗忘的原因:病理性原因:脑退化或损伤、神经衰弱非病理性原因:一是记忆痕迹的“消退” ,二是记忆痕迹受到“干扰”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再认和重现1、再认2、重现5.2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5.2.1 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1、头脑清醒,无疲劳感2、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3、具有“记住

27、”的自信心4、采用合适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5.2.2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2、要注意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组织教学3、重视复述训练4、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5.2.3 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1、复习要及时2、复习要适量3、复习计划要科学4、适当的超额学习5.3 青少年记忆力的培养5.3.1 良好的记忆品质(一)识记的敏捷性(二)记忆的精确性(三)保持的持久性(四)记忆的准备性5.3.2 青少年记忆的特点1、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2、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3、意义识记方法占主导地位4、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5、记忆广度增大5.3.3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1、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1)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2)多通道协同记忆(3)阅读与试图记忆2、掌握有效的记忆术(1)定位法(2)联想记忆法(3)形象记忆法(4)谐音记忆法(5)PQ4R 法:预习(Prepare)、提问(Question)、阅读(Read)、思考(Reflection)、复述(Repeat)、复习(Review)3、掌握有效进行追忆的方法(1)在追忆时可以自觉利用中介性的联想(2)可以利用再认来追忆(3)长时间努力追忆仍无结果,应暂时中断追忆,稍微放松和冷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