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951150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新资料推荐-1 / 202019 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含答案)2019 高级病理学总思考题 1. 简述发热的基本发病环节。第一环节:信息传递, 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 EP, EP 作为信使, 经血流将其传递到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第二环节:中枢调节, 即 EP 以某种方式改变下丘脑温敏神经元的化学环境, 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于是, 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 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引 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第三环节:效应部分, 一方面, 通过运动神经引 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或寒战, 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 经交感神经系统引 起皮肤血管收缩, 使散热减少。于是, 产热大于

2、散热, 体温升高至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2. 试述 3 种主要的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 来源 性质 白细胞介素-1 (IL-1) 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 白 细胞和 EC 也能产生 IL-1 。小分子蛋白质; 不耐热。微量引起单相热, 0.1g kg 引起家兔双相发热。无明显耐受性, 能引 起急性期的多种反应 。肿瘤坏死因子 (TNF) TNF 由巨噬细胞产生; TNF( 淋巴毒素) 由 T 细胞产生; LPS 和 IL-1 为诱生物。引起发热的热型与 IL-1 引起者相似; 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剂量(10g kg) 引起双相热。干扰素 (IFN) IFN 由单核细胞产生; IFN 由成纤维细胞

3、产生; IFN 由淋巴细胞产生 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各种 IFN 中 IFN 的致热性较强, 能引起单相热 3.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对 DIC 的发生有何影响? (1) 任何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MPS) 受损的因素:凝血、 纤溶物质增加; MPS 功能受损; MPS 功能受抑制均可引 起 DIC 发生 (2) Shwartzma(施瓦兹曼) 反应时, 全身性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封闭, 使再次注入内毒素时容易引起 DIC 样病理变化, 同时出现休克的各种临床症状。4. 简述应激时机体儿茶酚胺增多的意义。(1)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警觉, 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来抵抗突发的有害

4、事件; (2) 对心血管的兴奋作用:心率增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外周阻力增加, 从而提高心输出量和血压; (3) 支气管扩张:利于改善肺泡通气, 以满足应激时机体对氧的需求; (4) 血液重新分布:皮肤、 腹腔内脏及肾等血管收缩, 保证心、 脑血供; (5) 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最新资料推荐-3 / 20儿茶酚胺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升高血糖、 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 从而满足应激时机体增加的能量需求; (6) 影响其它激素的分泌:儿茶酚胺对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如生长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以便更广泛的动员机体来应付应激时的各种变化。5. 应激性溃疡的发

5、生机制是什么? 粘膜缺血(最基本条件):CA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内脏血流减少胃肠黏膜缺血上皮细胞能量不足碳酸氢盐和粘液产生不足破坏胃黏膜屏障胃腔内 H+顺浓度差进入黏膜。胃腔内 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必要条件):黏膜血流量减少, 不能及时将 H+运走, H+积聚在黏膜损伤。其他因素:酸中毒(血流对黏膜内 H+的缓冲能力降低) 、 胆汁逆流(在胃黏膜缺血的情况下可损害黏膜屏障) 等。6. 典型的 DIC 有哪些分期, 主要特征是什么? (1) 高凝期:微血栓形成 凝血时间、 复钙时间缩短、 血小板粘附增加 (2) 消耗性低凝期:微血栓、 出血 血小板数目减少、 凝血时间、 复钙时间明

6、显延长、 FbgJ 降低 (3)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出血明显 FDP 增多、 凝血酶时间延长、 3P 试验阳性、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Fi 凝聚反应增强 7. DIC 患者为什么会有出血倾向? 纤溶系统活性 凝血系统活性:(1) 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 纤溶系统的激活(3)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的形成 8. 休克缺血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 发生机制和代偿意义。(1) 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2) 微循环缺血的机制: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以及与儿茶酚胺增多为主的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有关。即:1)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增多 2)

7、心肌抑制因子 3) 其他体液因子也都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 (3)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1) 血液重新分布维持动脉血压:增加回心血量通过肌性微静脉收缩和肝脾等储血器官收缩, 起自身输血的作用;组织液反流增加, 起自身输液的作用。2)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加强, 维持心输出量。3) 外周阻力增高。-最新资料推荐-5 / 209.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和发生机制及意义。(1) 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灌大于流, 发生淤血 (2) 微循环缺血的机制:酸中毒、 局部代谢产物及某些具有扩血管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介质大量释放, 是引 起微循环淤滞的重要原因。即:1) 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

8、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腔 RBC 变形力 和聚集 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 内毒素经多种途径影响心功能, 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改变, 引 起持续性血压降低 (3) 意义:1) 自身输液, 自身输血停止; 血容量减少; 外周阻力降低 ; 心、 脑血液灌流减少 2) 恶性循环的形成 10. 血压降低是否可以作为判断休克发生与否的标准? (1) 不能 (2) 休克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 感染, 床上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 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

9、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3)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烦躁, 神态淡漠或昏迷, 皮肤苍白或出现花纹, 四肢湿冷, 尿量减少或无尿, 脉搏细数, 脉压变小和(或) 血压降低。(4) 因此, 光凭血压降低并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休克。11. 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是什么? (1) 黄漂吟氧化酶形成增多 (2) 中性拉细胞激活:缺血激活补体, 使细胞膜分解产生多种趋化物质, 如补体片段、 白三烯等, 吸引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时, 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增加, 产生 大量氧自由基, 称为呼吸爆发或氧爆发, 造成细胞损伤。(3) 线粒体内氧单电子还原增多:缺血缺氧时, 线

10、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 氧单电子还原增多; 同时, Ca2+超载可损伤线粒体功能, 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 也会使活性氧的产生增多。(4) 儿茶酚胺氧化增加:单胺氧化酶 12. 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的机制是什么? Na+/Ca2+交换异常 细胞内高 Na+对 Na+/Ca2+交换蛋白的直接激活 细胞内高 H+对 Na+/Ca2+交换蛋白间接激活 蛋白激酶 C(PKC)活化对 Na+/Ca2+交换蛋白的间接激活 缺血再灌注时, 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通过 1 肾上腺素受体激活 G 蛋白磷脂酶 C(PLC)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PLC 分解磷脂酰肌醇, 生成 IP3 和 DG, IP3

11、促进钙释放,DG 激活 PKC 促进 Na H交换, 进而增加 Na Ca2交换。-最新资料推荐-7 / 20(2)生物膜损伤 细胞膜损伤, 对 Ca2+ 的通透性增加。肌浆网膜损伤, 对 Ca2+ 的回摄减少。线粒体膜受损, 产能降低, 细胞膜和肌浆网膜能量供应不足。13. 谈谈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章学习的体会。(非标准答案) (1) 消除缺血原因, 尽快恢复血流; (2) 控制再灌注条件:采用适当低温、 低压、 低 pH、 低流、 低钙、 低钠及高钾液灌注, 可减轻再灌注损害。(3) 改善缺血组织代谢; 清除自由基; 减轻钙超载; (4) 中性粒细胞抑制剂的使用; 细胞保护剂的使用。14.

12、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变化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 动脉杈、 分支开口, 血管弯曲的凸面为病变的发生部位。病变过程由轻至重, 分为三期:1.脂纹脂斑;2.纤维斑块; 3.粥样斑块。继发性变化:斑块内出血、 粥样溃疡、 附壁血栓、 钙化、 动脉瘤形成。(1) 脂纹(fatty streak) :脂纹脂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据尸栓发现, 主动脉的粥样硬化的脂纹 9 岁以下检出率为 11.5, 10-19 岁为 48.96%.肉眼观主动脉的脂纹常见于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为帽针头大小斑点, 宽约 1-2mm, 黄色条纹, 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表面。镜下:内皮下有大量

13、泡沫细胞。(2)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肉眼观, 纤维斑块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 随着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 斑块逐渐变为瓷白色。镜下, 斑块表面为一层纤维帽, 有多量 SMC 及大量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 弹力纤维, 蛋白聚糖, C 外脂质) 组成。纤维帽之下有多少不等 SMC、 巨噬 C 泡沫细胞及细胞外脂质及基质。(3) 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粥样斑块或称粥瘤。肉眼观, 为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 表层纤维帽为瓷白色, 深部为黄色粥糜样物(由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而成) 。镜下, 纤维层趋于老化, 胶原

14、纤维玻璃样变, SMC 被分散埋藏在细胞外基质中。深部为大量无完形物质, 其内富含脂质, 胆固醇结晶, 钙-最新资料推荐-9 / 20化等。底部及边缘为肉芽组织增生, 外周有少许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严重者, 动脉中膜 SMC 呈不同程度萎缩, 中膜变薄, 外膜有反应性炎症。(4) 复合病变:1) 斑块内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血。2) 斑块破裂:形成溃疡及有血栓形成, 可造成胆固醇栓塞。3) 血栓形成:可引起器官动脉栓塞导致梗死。4) 钙化:多见于老年人, 钙化灶可进而发生骨化。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变化有哪些? 1.脂纹脂斑;2.纤维斑块; 3.粥样斑块。继发性变化:斑块内出血、 粥样溃疡、

15、附壁血栓、 钙化、动脉瘤形成。15. 简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综合学说。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通过氧化修饰的脂蛋白、 单核源性巨噬细胞、 T 淋巴细胞与动脉壁的正常细胞成分相互作用促进病变的进展。1) 慢性内皮细胞损伤, 常伴有功能障碍, 引起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粘附和血栓形成的潜能; 2) 含高胆固醇的 LDL 在血管壁蓄积; 3) 脂蛋白的氧化修饰; 4) 血液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 迁入内膜, 转化成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 5) 血小板粘附; 6) 激活的血小板、 巨噬细胞或由中膜迁入内膜的平滑肌细胞等释放多种因子; 7) 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胶原和蛋白聚

16、糖等细胞外基质蓄积; 8) 细胞内外脂质蓄积增加。16 谈谈你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及治疗原则的认识。(1) 一级预防:原发性预防:干预血糖、 血压、 血脂,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继发性预防:药物及手术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和相关的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逆性危险因素有血脂水平异常, 高血压, 吸烟, 糖尿病, 肥胖,体力活动少,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肺炎衣原体感染。对这些危险因素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进程中的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将引起对亚临床或显性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的更大关注, 因而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