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958486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35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三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三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三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三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0 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年 1 月 29 日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1 目 录前 言 .5第一章 谱写加快发展新篇章 .5第一节 发展基础 .5第二节 发展环境 .9第三节 指导 思想 .11第四节 发展目 标 .13第二章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 .15第一节 推进一产组 织再造,建 设绿色现代农业 基地 .15第二节 推进二产创新改造,建 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19第三节 推进三产 业态创造,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地 .25第四节 推进互联网经济构造,建 设创新发展新支点 .30第三章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32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 .32第二节 加强创

2、新驱动能力建设 .34第三节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5第四节 强化人才支撑引领 作用 .37第四章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38第一节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38第二节 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40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41第四节 建设阳光高效服务型政府 .42第五节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43第五章 建设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 .44第一节 创新精准 扶贫工作机制 .44第二节 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 .46第三节 用好老区苏区特殊政策 .47第六章 推动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 .48第一节 全力打造 区域性中心城市 .48第二节 推进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50第三节 提升美丽乡村

3、建设水平 .52第七章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53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53 2 第二节 加快建设重要能源基地 .55第三节 增强水利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 .57第四节 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58第八章 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59第一节 落实主体功 能区规划布局 .60第二节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61第三节 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63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4第九章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67第一节 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 .67第二节 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68第三节 扩大明台交流合作 .70第十章 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示范区 .71第一节

4、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71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第三节 促进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74第四节 保护和弘扬三明历史文化 .74第十一章 强化民生保障和社会 福祉 .76第一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76第二节 积极扩大就业 .78第三节 提升民众健康水平 .79第四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81第五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 系建设 .83第十二章 加强法治三明建设 .85第一节 推进地方立法 .85第二节 加强依法行政 .86第三节 保证公正司法 .86第四节 推动民主法治 .87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88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89第二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89第三节

5、 健全监测考评体系 .90 3 前 言在党中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实施“十三五 ”规划,对加快推进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示特色、体现作为,具有重大意义。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三明市委关于制定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编制,主要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重点,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

6、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的重要遵循,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谱写加快发展新篇章“十二五”时期,三明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迈出新步伐。 “十三五” 时期,将 实现我们党确定的“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应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面对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 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致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加快推

7、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 4 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为“ 十三五”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713亿元,年均增长 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 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130亿元,年均增长 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 90亿元,年均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过 7000亿元,年均增长 21%。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产业转型实现新提升。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中国重汽、机科院、中节能等一批央企项目落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5.3%,6 条特色

8、产业链产值突破 2000亿元;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物流、电商、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亿元以上电商企业;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现代农业产值突破 1000亿元,形成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现代烟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福建省虚拟研究院机械装备分院,设立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25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3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4 家。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中心城市发展提速,以生态新城为核心的生态工贸区加快建设,市区与沙县、永安同城化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成

9、。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中小城市和城镇改革稳步实施, “点线面” 攻坚、 “两违”治理取得 实效,永安、沙 县入选全省经济十强县(市)。美丽乡村创建不断深化,4 个村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创 建试点乡村, 13 个村被列入省 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城镇化率从 51.1%提高到 56.3%。基础设施形成新支撑。累计完成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基础设施总投资约 620亿元,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 205 公里,普通国 5 省干线新建改建通车里程 620 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三明沙县机场、向莆铁路全面建成,大跨步迈入动车时代和空港时代。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防灾减灾能力不断

10、增强。改革开放呈现新亮点。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持全国领先,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中央和省委肯定,农村金融普惠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在全省推广,我市被列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等改革试点。第 25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第 7 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116”林博会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近百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2.6%。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级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三明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启动

11、实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超过 20%,完成“四绿” 工程 52.2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66.5 万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级天数达标率 97.2%,10 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辖区三条主要水系 17 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98%。我市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荣获省级生态市称号,入围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提前实现“ 双高普九” 和义务教育 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卫生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入超过 10亿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 15 元增加到

12、 40 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 99.1%,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11.1%和 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综治长安杯。 6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但 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由于对“十二五 ”时期的困难估 计不足,加之我市产业初级化特征明显,受经济下行冲击严重,导致一些经济指标增速放缓、未达到预期目标;部分产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增收压力较大,金融风险隐患增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服务业占比提升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

13、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功能不完善,集聚人口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民生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望还有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专栏 1:“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分类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或提高(%)2015 年年均增长或提高(%)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75.1 力争2000 12 以上 1713.05 11.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3.9 6.6 11 以上 6.8 11.0%3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 82.2 200 15 以上 130.67 9.7%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4、49.6 100 15 以上 93.68 13.5%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47.8 2000 20 以上 1943.05 21.0%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39.6 500 17 以上 444.47 13.2%7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2.8 20 10 21.22 11.2%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验资口径) 0.86 / 1.56 12.6%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7.3:49.2:33.5 95239 14.7:51.1:34.2经济发展10 城镇化率(%) 51.1 每年提高 1.5 个百分点以上 56.3 1.04 个百分点11 年末总人口(万人

15、) 272.7 282.5 7.1以内 284.2 8.3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2.72 4 以内 2.36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71 五年累计 12 13.9714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5 31 3 39.32 9.5%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151 突破 3万元 11 以上 27393 11.1%1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008 11750 11 以上 12806 13.0%民生发展17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3 97 / 7 分类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0 年规 划目标 实现情况2015 年年均增长或提高 (%)2

16、015 年年均增长或提高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7.9 98.5 99.98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60 82 99.092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1.05 完成省下达任务 4.4,超额完成21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01 4.16 5.3022 每千人执业医师(助理医师)数(人) 1.83 1.9 2.0123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9 21 0.4 20.67 0.3 个百分点24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6.5 98 98.072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3.3 0.42 年 13

17、.4 0.44 年26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9 92 0.6 94.41 1 个百分 点27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 0.72 0.9 0.02 0.98 0.05 个百分点2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6 9 0.6 9.1 0.6 个百分点科教发展29 人力资本投资占 GDP 比重(%) 5.4 8 0.52 / /30 耕地保有量(万亩) 284 不低于 281 万亩 292.833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6.4 比 2010 年下降 20% -27.53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7.5 8 0.1 14.5

18、1.4 个百分点33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34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低(%) -19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35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36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15 1.15 持平 1.62 7%可持续发展37 森林覆盖率(%) 76.8 74.5 75.89注:“ ”为五年累计数。第二节 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宏 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 变化,经济社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形势总体上利大于弊,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国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

19、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正在继续优化,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 8 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 等重大战略全面 实施,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为我市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从全省看,中央支持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力度空前,出台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支持各设区市发挥优势、竞相发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拓展发展空间。从我市看,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优

20、势主导产业集聚壮大,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稀土、氟新材料、石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 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开放开发条件不断完善,未来五年将有 3 条快速铁路开建,有望实现县县通铁路,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央和省重视老区苏区发展,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政策叠加,生态优势、精神文明创建优势日益凸显。全市各地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成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三期叠加” 影响加深。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部分行业和领域面临洗牌和重整,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二是经济下行压力

21、不减。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传统旧动能加快丧失,新兴增长点尚不足以有效支撑,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考验。城市集聚力不足,常住人口减少,将制约消费特别是房地产消费的发展。三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且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新兴产业增长较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人才支撑不足。四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主体 9 功能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等战略实施,重大项目将更加集中布局在沿海,以厦门、福州为核心的两大都市区加速形成,特别是机场、快速铁路开通后,也面临着发达地区“

22、虹吸效 应” 的挑战 。我们要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立足优势、真抓实干,不断开创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第三节 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坚 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 工作主 题,以保持 经济稳定较快增 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贡献。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