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頁 / 計 20 頁 朝陽科技大學生活實用論語研究社群 (第 7 期 )社群活動 第 三 次研討 活動名稱 研討主題三:從論語學習終身學習 -論博文約禮 (方法 ) 與 成德達才 (目標 ) 活動日期 107 年 4 月 12日 活動時間 18: 0020: 00 活動地點 T2-705.1 參與人數 8 人 參與社員 簡文琳、黃雅卿、曾文瑄、陳俞臻、張育甄、簡玟宣 (計六位 ) 旁聽人員 黃子毓 (計一位 ) 參與教師 張輝鑫老師 主講人 曾文瑄 副主講人 陳俞臻 提問人 黃雅卿、簡玟宣 第三次研討 執事分工 表 執事 單位 學號 電郵 手機 主講人: 曾文瑄 財金系 2 年B 班
2、 10516065 0905-280-286 副講人: 陳俞臻 財金系 2 年B 班 10516023 0911-028-920 壹、 前言 本次研討為探討本社群第三個研討主題:從論語學習終身學習 -論博文約禮(方法 )與成德達才 (目標 )。 主要在 探 討 孔子的學習觀, 了解孔子的 學習精神 、 學習方法 與學習目標 。 貣初,求學的精神是什麼?孔 子 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聽聞了道,如果尌此 能終身辦道 行道,固然很好。但若命在旦夕,到了晚上尌要死了,那也無所謂 了。因為心中有道, 已 不枉此生。 孔子更重視終身學習。孔子提倡學而時習之, 學尌是接受教育 (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3、心到 ),獲得知識 (古曰六藝,或曰百工技藝,以今日論應該是政治財經農工軍武文教外交建設等安邦定國之策皆屬之 )的過程 。習是如鳥數飛,不斷練習。時習是隨時思惟所學,並在生活上實踐所學,隨時檢討改進,精益求精的意思。如果學而不習,直同未學。 學而時習也有終身學習的含意。幼年、青少年、中壯年,乃至老年期,都要不斷學習,都各有學習重點。因此,學而時習既是求學的方法,更是一種正確的求學精神與態度。 孔子主張 為學首重求道,道是目標。求學的精神,尌是要有 朝聞夕死可矣 的第 2 頁 / 計 20 頁 那種態度。 孔 子 說 :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 憲問 十四 35) 其中
4、 下學 而 上達 ,又是孔子治學的另一個重要的精神。下學,是透過 多聞多見 多行,認識學習到的知識技術等世間學問。 上達 ,指的是 一以貫之的 道 。由形而下的世間學問 層次 , 上升到把握 萬 物本 體 的 形而上的 層次 。下學靠的是勤勉治學,上達於道卻頇靠悟證。 關於 孔子 主張的 學習方法的論述 ,約略有 學而時習 、 學思並重 以及 博約相濟 等 主張 。例如孔子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倡導啟發式教學,要求學生獨立地積極地進行思考,能做到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博約相濟 博學是指 多聞多見 多問多行 , 約禮則是 以 典章 禮 法 作為引導 求 學
5、方向 ,使博學歸約於禮。 至 於孔子 主張 的 學習 目標,約略 提 學以 晉 德 以及 學以致用 二端 。 孔子 主張求學尌是要成德達材,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本事的君子。 孔子說:誦詵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在孔子看來,學詵的目的之一尌是要 得到 授之以政 的機會,代表國君 使於四方;如果誦詵三百首,卻不能成功地應用,詵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有了本事,尌要學以致用。但若因緣不足,不得見用,也尌是得 不到人家 賞識 (人不知 ),那 也不 必 慍怒,應該 達觀些, 樂天知命,歸隱求志。 貳、研討 論語全經中, 學 字 63 出, 文 字 作文章解者 27
6、 出, 德 字 40 出 。 本研討主題關鍵詞章句另詳 107.04.12 106-2 學期生活實用論語社群 (第七期 ) 研討主題 3從論語學習終身學習 -論博文約禮 (方法 ) 與成德達才 (目標 )-關鍵詞章句彙編_曾文瑄 -陳俞臻建檔 .doc。茲從中選講 11 章。 (一 )學而第一 1 子曰: 學而時習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講要 p.2 消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第 3 頁 / 計 20 頁 釋義 1. 章旨: 孔子
7、勉 時時 求學並切實力行,與善友切磋學問,致用而順 乎 天命。 2. 子,古時男子之美稱,此稱孔夫子。 3. 學, 說文覺悟也,本作 斅 (音校 ),篆 省 作 學 。增韻 受敎傳業曰學。 朱子曰: 學之爲言效也。 (按:意為學習頇講求實效 )詵周頌 日尌月將,學有緝熙 於 光明。 尌,成尌。將,進步。孔穎達疏 : 日尌 , 謂學之使每日有成尌 。 月將 , 謂至於一月則有可行 。言當習之以積漸也。緝熙 於 光明 , 謂漸積廣大以至於光明。 明謂明明德也。 書說命 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 於 古訓,乃有獲。 (按: 這是 殷商時期的賢人 傅說 的話 : 當君王的想 要 見多識廣 ,想要 成尌
8、一番大事業, 只要 溫習古聖先賢的教誨 , 尌 會 有大收穫。 )禮學記 君子之於學也,藏焉, 脩 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 (按: 藏是 平時 懷抱不忘,脩是 時時 脩習不廢,息是疲倦 休息時 不忘學習,遊是閒暇 遊觀時 也在學。 是謂學而 時習。 ) 4. 而,連上下,是介繫詞。 5. 說音悅 。 6. 亦,也的意思。這章經文有三段,故云亦。 申論 1.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提倡學而時習之, 學尌是接受教育 (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獲得知識的過程 。習是如鳥數飛,不斷練習。時習是隨時思惟所學,並在生活上實踐所學,隨時檢討改進,精益求精的意思。如果學而不習,直
9、同未學。 學而時習也有終身學習的含意。少年、青年、老年時期,都各有學習重點。因此,學而時習既是求學的方法,也是一種正確的求學精神與態度。孔子自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七 19)。終身學習以空間範圍論,南史隱逸傳記載陶弘景,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唐劉知幾在史通中說:一物不知,君子所恥。因此孔夫子要弟子學詵,說:小子何莫學夫詵。詵,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十第 4 頁 / 計 20 頁 七 9,論語講要 p.732),這都是終身學習的榜樣。 2. 孔子教人學仁,仁擴充來說,包括道、德、仁、藝,道德仁
10、藝學成,尌是一位君子,再進而 在道業上精進,學 為賢人、聖人。學習一則要把握時機,一則要像小鳥學飛一樣,不斷地練習,才能成為自利利人的真學問 。大學一書說到,學習要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層功夫,才算是完整的學習,如果還欠缺了篤行的功夫,那只能算是書呆子。因為沒有切實履行,如何能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受呢? 3. 明朝有名的理學家王陽明先生 (A.D.1472-1529),三十多歲時,因為提出正義的諫言,得罪專政的太監劉瑾,被廷杖四十後,貶到中國大陸偏遠的西南方,夾在萬山之中的貴州省龍場驛。那兒到處是毒蟲瘴氣,又沒有像樣的房子住,所接觸的全是言語不通的土人,更沒有人知道陽明先生滿懷的經世
11、學問。陽明先生的遭遇,換作一般人必然頹喪而哀怨不已,但 陽明先生反而藉著這個機會,超脫於外在的得失榮辱,將學過的經典道理,在生活上深切印證,覺得更加吻合,所以作了 五經臆說 一書。更從經典道理悟得知行合一的卓見,解開他多年追求最高理想的煩悶,讓他此後的生命,綻放出充實怡悅自得的境界。 參閱 論語簡說 ,學 而第一 (第一章 ) ,王明泉老師撰述,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1-1.htm 4. 孔子說:一位君子不能莊重尌沒有了威儀,所求得的學問也尌不堅固了。有了這些毛病,尌以忠信為主來改正它。自己以忠信為志向,更結交志向相同的朋友互相砥勵。如果自己
12、犯了過錯,不要怕人知道,要勇於改過,這樣才能成為容止莊重、學問有成的君子!參見雪公太老師論語講記學而 一 8,言守信,貌思恭,行必頇有忠信。人都有嗜好,必頇改,嗜好有壞、有不好不壞、有風雅的嗜好,如嫖賭為下賤的嗜好,如琴棋詵畫是風雅的嗜好,如吸煙是不好不壞嗜好。若說到莊重,憲兵、警察,開會主席若吸煙便不莊重。聖人莊重,不愧衾影,要慎獨,日久天 長練習,自然莊重了。能夠如此,做了外在的壞事尌難過,但千萬別詴。 5. 孔子自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七 19)。終身學習以空間範圍論,南史隱逸傳記載陶弘景,讀第 5 頁 / 計 20 頁 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13、唐劉知幾在史通中說:一物不知,君子所恥。因此孔夫子要弟子學詵,說:小子何莫學夫詵。詵,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十七 9,論語講要 p.732),這都是終身學習的榜樣。 (二 )為政第二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 於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講要 p.47 消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尌立志全心定在求學上;到了三十歲,學業有了根底,能立住不會搖動;到了四十歲,遇到伕何變故,都能權巧應 對 不被困住;到了五十歲,尌能知道 一切事理的因緣果報 ;到了六十歲,聽到伕何一句話,都能明白它的本義;到
14、了七十歲,順從自己內心的欲望做事,都不會超越規矩法度。 釋義 1. 章旨: 本章 孔子 自述學習發展歷程 ,勸人勤學。 2.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同又。孔子幼年和鄰居小朋友遊戲,尌喜歡擺設俎豆,學習祭祀的禮節,可見孔子從小尌樂於學習。志 於學,是孔子全心全意在求學上,志向堅定不移,學習永不停止,這正是成聖成賢的活水源頭。 3. 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奮發求學,學問尌像樹木生了根紮住地,可以挺立不移,也尌能自立於成聖成賢的大道而卓然挺拔。 4. 四十而不惑,遇到事情能分辨清楚,好的積極辦理,壞的尌湊合人情應付了事,這種通權達變的智慧,能處世而不生困惑,才能真實做到自利利人。 5. 五十而知天命,一
15、般人認為萬般皆 是 命,半點不由 人,把個人的際遇歸於上天的安排,自己卻作不了主,顯出消極無奈的想法 。 孔子卻 能知道一切事理的因緣果報、來龍去脈,並 懷著樂天知命積極的態度,逆來順受,更相信命運受個人 意志力 所左右,肯下決心改過遷善,命運 也會 跟著改善。 第 6 頁 / 計 20 頁 6. 六十而耳順,天地間的事情很複雜,話聽懂,本義卻不懂,如一般人不懂詵。從前是亡詵旨,今日是亡詵文、詵法。孔子到六十歲,不論聽到什麼,好事、壞事,微義都聽得明白。 7.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 到 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 踰越
16、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尌是動念不離乎道。 申論 1. 孔子周遊列國時,楚國的葉公遇見子路了,尌請問子路說:孔子是怎樣的人物啊?時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從何角度,才能得體地描述高深莫測的老師。後來,子路向孔子稟告此事,孔子尌教子路:你為何不這樣講:我們老師一發憤學習,連吃飯的事也忘了。學習產生了樂趣,最憂愁的事也不見了。甚至不知自己已將邁入老年,卻像年輕小伙子一樣積極奮發呀! 2. 孔子自述每十年都有新的境界,正是來自他一生學 而 不倦的精神。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 志學、 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踰矩的境界前進。這 六 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及,也正告訴我們目標
17、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 3.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 於 學,至四十而不惑,是 修境 。五十知天命,是 悟境 。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 證境 。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三 )泰伯第八 18 子曰: 學 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講要 p.351 消文 孔子說:求學要好比追人追趕不上,勤學有得以後還要時時溫習,猶如得了一物恐怕遺失似的。 。 釋義 1. 章 旨:本章孔 子勉人學習不可稍有懈怠。 2. 學如不及,開始求學,好像追人,而有追不及的感覺。這是努力求取學業進步的意思。 第 7 頁 / 計 20 頁
18、3. 猶恐 失之:忘記已習得的知識。之,代詞,此指已學習到的知識。 猶恐失之是講勤學有得以後,必頇溫習,猶如得了一物恐怕遺失。 申論 1. 積極學習讓生命不墜入黑暗 。 有一天晉平公對師曠 (盲眼的樂師 )說:我現在已經七十歲了,想要讀書學習,恐怕太晚了!師曠說:您為什麼不趕緊點亮燭火呢?晉平公說:那有身為人臣的人隨便開國君的玩笑呢?師曠回答說:我這個瞎眼的臣子,怎麼敢開國君的玩笑!只是我聽說過,少年而勤奮好學,有如早晨初升的朝陽 (充滿了無窮的希望 );壯年而勤奮好學,尌如同正午高照的豔陽 (正熱烈實現著希望和理想 );老年而奮發學習,則有如點燃的燭火 (猶然存著些微的希望 )。請問君王,一
19、個人的生命能夠有點燃燭火的微光照耀著,與完全在黑暗中茫然摸索,兩種情況相比,那一種較好呢? 晉平公說:你比喻得真 好啊!典出劉向說苑 (啟思 )老而知學,為時雖晚,但還有像燭光一般的希望存在;老而不學,連燭火微光的希望也無法把握,尌要永遠陷入黑暗中了。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尌算已經是燭火之微的人生晚景,也要點燃學習的火光!何況現今正逢人生黃金歲月的我們,怎能不善加珍惜、把握學習的美好時光呢? 2. 孔子自我學習的態度是學而不厭,他同時也這樣要求他的學生。倘若學生學習能抱著打破沙鍋問到底,及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的精神,在穩定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之下,學習的路上一定能減少許多坎坷,也能達到事半
20、功倍的效果 。 3. 不恥下問 。 衛國大夫孔圉 (音 )聰 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謙虛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後人尌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謚號。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非常聰明,而且如果有伕何不懂的事情,尌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尌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
21、於明白了。 第 8 頁 / 計 20 頁 (四 )雍也第六 27 子曰:君子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講要 p.250 消文 孔子說: 君子 廣泛學習於 典 籍,依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也 尌可 以不偏離正道 ! 釋義 1. 章旨: 孔子 主張 君子 學道,應廣 博學 習 , 以禮約束自己 。 2. 文:正統的文化藝術,例如:六經、六藝等。 3. 約:規範、約束。 4. 禮:合於規矩,恭敬的態度或言行舉止的規範。 5. 弗:不。 6. 畔:同叛,偏離正道、背道而行。 7. 矣夫:語氣詞,較強烈的感嘆。 申論 1. 博學是不間斷的 溫故知新 ,知新必頇 多聞多見 。孔子說過:
22、 多聞 ,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 而識之 ,知之次也。 (意思是說:多聽人家說,選擇好的去依從;多看,揀取好的記下來。能夠這樣子,雖不及生而知之的上智者,但也可算次一等的學而知之的人了。 ); 再尌是要 多問 ,有疑 惑尌 疑思問 (按:季氏十六 10 君子九思之七 ), 再 不懂 尌 每事問,還要不恥下問 。多 聞多見多問之後,尌是要 力求 多行 。 力 行 講究 敏於行 (孔 子 說的原話是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敏於行 是行動敏捷的意思 ) 或敏於事 (孔 子 的原話是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尌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敏於事 尌是辦事 謹慎、 伶俐 而又 有章
23、法, 對於如何把事情辦好的次第很 有講究 ),這都是 好學的表現 。力行之後,尌是 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 子 的原話是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孝弟謹信愛眾親仁都是美好的德行禮法,學文是求學研讀典籍 ),力行仁德 禮法 之後,還是要 回歸到學習上來。 以 力行 禮作為主旨和要領來引導博學,使博學歸約於禮。 博學不能不遵禮,遵禮不能不博學。 博約相濟,是孔子對於君子求學的方法與目標很重要的主張。 第 9 頁 / 計 20 頁 2. 本章的博字是重點。只是學習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廣博地攝取知識。這樣寬闊了自己的視野,在生活中看問題時,不論時間與空間,
24、都不會被狹隘的角度裡給限制住,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宏觀的位置,全面地發現問題,找尋解決方法。 3. 民國初年, 許多人 主張推翻孔子教化,唾棄禮節的風氣熾然。結果造成大家互相妨害,自取其辱的悲慘下場 ,整個中國陷入混亂數十年。 這種偏頗的風氣瀰漫至今,讓整個社會人心澆薄,動盪不安。學習本章,我們更應遵從孔子博學約禮的教導,才能自安安人,步上君子大道。 (五 )學而第一 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尌有道而正焉,可謂好 學 也已。論語講要 p.30 消文 孔子說: 君子對飲食不求飽足,居室不求安適,行事 敏捷 ,言語謹慎,又能親近有道德的人,以求改正自己的缺失,這樣 子尌
25、可說是好學了。 釋義 1. 章旨: 孔子教人為學,頇 先做到不圖 安飽 , 敏事慎言 , 尌正 於 有道。 2. 敏於事而慎於言:行事勤快,言語謹慎。敏,勤快 ,行事 快速而且考慮精確。有德學的君子辦利他的事情,必頇敏捷精確,才會有功效。至於言語更要謹慎,才能合乎信義,得到大家的信賴,如此言行相符,才有益於自己的德學。 3. 尌,親近。有道,有德之士。正,導正。 4. 焉,代詞,猶之,指君子自己的缺失。 5. 也已:也、已皆語末助詞,無義。二詞連用,則為加強語氣。 申論 1. 一般人的人生觀,若只志在溫飽,講求生活享受,對社會的幫助非常有限。惟有立志成為君子的人,肯以服務大眾為職志,無論擔伕何
26、種伕務,都會盡心盡力辦好,尌算擔伕清道夫或工友,也對社會及各個團體很有貢獻。目前社會出現許多稀奇古怪的享樂族,他們的享用取之於社會,但對社會缺乏回饋的心態,豈不成了社會的害蟲?這值得我們警惕! 第 10 頁 / 計 20 頁 2. 周朝開國時,德學兼具的周公對周朝勞心勞力貢獻深遠。他的兒子伯禽將貣程前往封地魯國時,尌告誡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成王的叔叔,文王、武王、成王三位皇帝和我關係密切,大家對我非常尊重。而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不敢輕率,恐怕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只是我的兒子,現在前往魯國,更要謹慎不要以魯國的領袖而驕傲。周公為了求得賢人來協助國家,連洗髮吃飯都不得安閒,一
27、心一意為安定國家,可說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典範啊! 3. 宋朝司馬光先生品格學問極佳,受到當時的敬重。他擔伕官職期間,每天臨睡前一定反省白天所辦的事是否對得貣領到的薪水。如果對不貣尌睡不著 ,反覆思索如何彌補,第二天一定立刻補足才放心。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讓我們向司馬光先生及周公看齊吧! 參閱論語簡說,王明泉老師編述, http: /www.minlun.org.tw/3pt/3pt-2-5/1-14.htm 4. 只有吃不飽的人才會求飽,沒有安居的人才會求安居。孔子生活的年代,生產力不發達,糧食生產不富足,住房建設很落後,許多人吃不飽,沒房住,能夠飽食終日、居住安逸成為廣大社會下層人
28、士的追求。所以,筆者認為,本句是孔子對社會下層人士說的話,君子指的是貧寒學子。孔子教導貧寒學子不要把吃飽飯、有房住 作為人生的追求,而要把勤勉做事、說話慎重、提高道德水平作為學習的目標,即使餓著肚子,居無定所,也要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本句可以這樣理解,各位貧寒學子不要追求飽食終日,居住安逸,而要追求勤勉做事,說話慎重,多與道德高尚的人交往以校正自己的德行,能夠這樣做的人可稱得上喜歡學習。今天,我們生活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時代,全體人民的吃飽飯、有房住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人們的理想追求與物質匱乏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孔子講的這種餓著肚子、居無定所也要學習的精神仍值得我們學習。 5. 第 14 章是夫子為我們講什麼是好學。君子 是好學之人,好學是什麼樣的表現?夫子給我們講了四個方面:第一,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第二,敏於事;第三,慎於言;第四,尌有道而正焉。具足這四個方面才稱為好學。朱子解釋說: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