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健康照顾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为核心。以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为特色,一、整体观念,指机体内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思想中医学认为:人和事物一样,是一个整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官窍等多个小整体组成,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1、人体自身的统一性,(1)形体结构的联系相互沟通,(2)形体与基本物质的联系相互作用,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大系统),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通过经络沟通,以气血津液精为基本物质,连结成一个有机的大整体。,(3)机能活动之间的联系相互为用、相互影响 机体内每一组成部分,每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而五脏生
2、理病理都能通过身体任何一个局部的外在表现反映出来。如肺系统是由肺与大肠、皮毛、鼻等组成的一个小整体,肺的主要功能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大肠功能是传导糟粕,如果临床上见气短,气喘,咳嗽,大便干结,毛发皮肤干枯,鼻窍不通等,那就考虑是肺脏有病变。,2、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存条件。如木、火、土、金、水,空气、地理、环境、气候与昼夜的周期性变化的差异等,使人与自然界又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体能随着这些条件的影响相应地产生适当反应,就不会生病,反之,就会生病。,二、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对临床全部活动的总
3、概括。,辨:辨别、判断、识别证:证候(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病因、病机、病性、病位)概括。辨证: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所收集来的症状与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1、辩 证,症:症状。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某种痛苦表现。证:证候。疾病的本质,是多个症状(包括体征)的综合。病:几个证的概括。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全过程临床反映。属综合性诊断。,症,疾病,证(病性),病因病机病位病势,2、论 治,论治:也叫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方法,给予适当的(药物、方剂)治疗。,辩证,是认识疾病,属诊断;论治,是立法
4、、选方、用药的运用,属治疗。辩证论治的全过程:辩证、立法、选方、用药。,3、辩证与论治的关系,小 结,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整体观念从整体来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和分析病证、病理机制。辩证论治是诊断疾病的全过程和研究、实施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是中医学临床治疗思维的特点。(含有在诊断上的证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治疗上是全面的观点。),基本特点核心、灵魂,阴 阳 学 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朴素的方法和论理的一种工具。古人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有物质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是因为有了一种东西在起作用才有的结果。这种东西古人称之为“阴阳”。因此,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
5、阴或阳来概括其属性。但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即对立又关联,缺一不可。例如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冷。,依此类推,凡是白、热、上、外、浊阳 黑、寒、下、内、清阴一、概念 阴阳:(就是)指自然界相互对立应而又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现象),或同一种事物(现象)内部的对立双方。在人体而言,脏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属阴,腑是传导糟粕的,属阳。脏、腹、营养物质、血阴腑、胸、功能活动、气阳,二、阴阳之间的关系,有: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转化。,由于有了阴阳的矛盾对立,双方时刻都处于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之中,推动了生命运动和发展。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对立统一。由于阴阳的对立(相
6、反),导致了阴阳的相互制约,结果是取得了动态的平衡统一(相合)。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寒冷又可以降低高温,使寒冷和温热都不致于太过。从而维持了生命活动的相对稳定。如果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生命活动就会失常,疾病就会产生。,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阴阳之中还可以分阴阳 (无限可分性),人体的生命运动存在着阴阳两方面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孤立的。阴阳双方各自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互根互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阴阳的互根互用为生命运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2、阴阳
7、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如这种关系一旦有一方面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面就不能存在了。就会导致生命活动失常,甚至生命活动停止。,人体生命活动是在阴阳消长的调控中,保持着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也就是说,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运动以它特有的方式来完成的,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运动方式就象潮水般涨落一样,有规律、有次序的向着各自的对立面递增或消减而交替进行。当阳增长时阴必定消退,当阴增长时阳必定消退,在一定范围内总体上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消长平衡。,3、阴阳的消长和平衡,阴阳的消长和平衡,这种不断消长运动的新陈代谢过程,推动了人的生长老已的生命历
8、程。当一方消耗太多或增长太过或外加力量超过了本身所能承受、调控的范围,阴阳的消长运动无限度地进行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产生,甚至生命消亡。,例如,功能活动与营养物质,阴阳是在绝对的消长转化运动中保持相对平衡的。当阴阳的消长运动进行到最大限度(极点)时,就要依靠阴阳转化来调整,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从而迫使对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求得了阴阳在整体上的平衡。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转化。,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极,是阴阳平衡允许波动范围的最大限度。临床上又称为“重”“甚”,含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事物内部转化的可能性,二指促进转化的外部因素。,如阴阳消长运动进行到最大限度时
9、还不能发生转化,结果就会出现两极分化,一方过强、一方过弱,就会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产生。阴阳消长是逐渐积累、消减的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突发、短暂的质变,是阴阳消长运动的必然结果。,小 结,阴阳: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的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1、阴阳的对立制约关键词:相反、相合。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2、阴阳的互根互用关键词:相互依存、资长。生命活动的根本。3、阴阳的消长关键词:交替涨落消长、量变,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有:,4、阴阳的转化,关键词:极,质变,生命活动基本形式的必然结果。以上任何一种关系失衡,
10、都会导致阴阳失调,生命活动失常,疾病产生,甚至生命活动停止。,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对立制约关系),按部位: 按五脏:,阳:六腑阴:五脏,阳:上部、体表、背阴:下部、体内、胸腹,(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依存、消长关系),(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消长太过的关系),(4)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发热、肢热、面红、舌红、脉数阳证(热证)怕冷、肢冷、面白、舌淡白、脉迟阴证(寒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阴(寒)证治以阴,调和阴阳,阳证阴证,阳盛(阳盛则热)阴虚(阴虚生内热),阴盛(阴盛则寒)阳虚(阳虚生内寒),阳(热)证治以阴,寒凉清热寒凉补阴,温阳散寒补阳散寒,
11、(6)用于疾病的预防指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气调神,防病延年。,五 行 学 说,一、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二、运用中医学用:1、五行的特性来分析说明人体五脏的五行属怀。(脾属土,具有化生万物和灌溉万物的特性)2、五行的生克来分析五脏的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影响,指导临床诊断,推断病情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脾具有化生水的作用如脾不能化生水,则影响肺对津液的输布),藏 象 学 说,一、概念藏象:指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反映于外的现象。(即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脏:五脏心、肺、脾、肝、肾。腑:六腑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
12、髓、骨、脉、胆、好胞。,二、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心:主神志;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合脉。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体合皮。,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体合肉。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体合筋。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体合骨。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三、掌握中医的健康观健康,一般是指没有疾病,没有精神和肉体的痛苦。,由于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因此,自然界的气候等变化随时都会影响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当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出现
13、太过或不及时,就成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的喜、怒、胧、思、热、悸七种情况的变化是由五脏藏精化气的作用产生的,是人体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如情志过激,或不及,也能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二)中医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太过或不及。2、六淫致病的特点有:(1)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其余五淫为害侵犯人体。(2)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3)有共同的传染途经。3、自外局入:口鼻、肌表皮毛,4、病变性质可以转化风邪的致病特点1、侵犯人体上部、体表(轻扬浮越)2、病位游走无定处。3、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数变)4、动摇不定,歪斜不正(主动)5、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寒邪的致病特点暑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蒸腾2、水份减少、气损湿邪的致病特点1、沉重不举,秽浊不清,易侵犯下部。2、粘腻停滞3、气机不畅。,燥邪的致病特点1、干燥、干枯、水份减少2、易侵犯肺脏,火邪的致病特点1、燃烧、薰灼2、易侵犯人体的上部。3、水份减少,气损4、动摇不定,歪斜不正;出血。5、腐肉败血。6、易扰心神,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