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在肿瘤中的应用何明生 副教授 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血液科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一、感染 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早期,感染的发生率可达 6080%,是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易致感染的主要因素为: 移植时大剂量放 /化疗所致的免疫损害和粘膜损伤; 移植后时间不等的粒细胞缺乏状态,粒缺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GVHD的影响,移植后若合并有 GVHD,则感染发生的危险性会大大增加。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一)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多发生在白细胞极度低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 传统上认为 G-菌(主要为大肠杆菌、绿脓假
2、单胞菌、克雷伯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等)是主要的致病菌,且很容易形成败血症,主要来源是消化道的残留细菌。 但近 10余年感染的细菌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G+细菌感染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上升,甚至占有主导地位。 G+菌感染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其次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感染也较常见。 感染源多为中心静脉插管、皮肤粘膜破损及口咽部的细菌感染。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二)霉菌感染 霉菌感染可发生在骨髓移植后的不同时期,随着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广泛应用,霉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虽然霉菌感染可发生在移植的不同阶段,但粒细胞缺乏期是霉菌感染的高危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早期约有 1/3感染的病人被怀疑有霉菌感染,因此
3、应对霉菌感染提高警惕。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霉菌感染为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由于缺少有效的霉菌感染的检测手段,临床经验性治疗显得很重要。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三)病毒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病毒感染可有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涵体病毒、 EB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最主要的为巨细胞病毒( CMV)、单纯疱疹病毒( HSV)和带状疱疹病毒( VZV)。 HSV感染多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其表现为口咽部粘膜炎及溃疡。 CMV、 VZV感染则多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后期。CMV的感染以外源性为主,多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死亡率甚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4、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VZV的感染以内源性为主,多数症状较轻,仅表现为皮肤带状疱疹,少数可扩散至全身,特别是肺和脑。移植并发症及防治(四)感染的防治 1、预防用药:清除体内细菌。移植前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 2、全环境保护:移植期间入位 100级空气层流净化病房,严格执行移植后无菌操作技术及整体的无菌护理。 3、促进病人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的应用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静滴免疫球蛋白可增加抵抗力,防治感染。 4、积极寻找感染灶,确定病原菌,控制感染;移植后造血重建前,一旦发生体温 38 ,原因不明时,应考虑感染可
5、能,给予详尽的体检以寻找可能的感染灶,抗感染治疗前即行血培养以助寻找病原菌,尽早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先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在有病原学资料后,依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抗感染治疗。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二、出血性膀胱炎( hemorrhagic cystitis, HC)(一)临床特点 出血性膀胱炎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的并发症, 常发生于预处理后的两周内,主要是由于预处理中大剂量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 丙烯醛对膀胱粘膜的毒性作用所致,此外全身照射,马利兰 GVHD等因素也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主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严重时可发生血块阻塞尿道,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
6、现结合病史得出。 必要时可行膀胱镜检查。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二、出血性膀胱炎(二)预防和治疗 1、预防: 预处理前后给予大量的静脉补液、利尿、碱化尿液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补液每日在 5000ml以上,尤其在用环磷酰胺前 4小时及环磷酰胺后 6小时以内,碱化尿液使尿液 PH维持在 78之间; 美斯钠( Mesna)静滴,在用环磷酰胺后 0、 3、 6、 9小时各给药 1次,总剂量为环磷酰胺的 120160%。对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有确切的效果。 2、治疗:关于出血性膀胱炎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多主张采用保守疗法,如利尿剂、解痉剂、止血剂等,少数症状严重者可行插尿管后灌洗,以防血栓形成,待出血停止后再拔除
7、尿管。多数患者可于 12周后自行愈合。对于难治性出血性膀胱炎还有报道用前列腺素 E2、利巴韦林、高压氧仓来进行治疗的。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三、肝静脉闭塞症( veno-occlusive disease, VOD) 肝静脉闭塞症一般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 3周以内 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严重并发症之一, 有较高的死亡率,可达 30%以上。移植并发症及防治三、肝静脉闭塞症( veno-occlusive disease, VOD) (一)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 肝静脉闭塞症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化、放疗对肝内小静脉及窦状隙的内细胞损伤,内皮下纤维蛋白聚集沉淀,血管内膜发生纤维变性和退行性变,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肝内血液回流障碍,可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出血。 肝静脉闭塞症的高危因素有多种化疗药物,如:马利兰环磷酰胺、卡氮芥、顺铂等。放疗、移植前肝功异常、 GVHD等,肝静脉闭塞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区疼痛或压痛、黄疸、腹水、水潴留等。 多发生于移植后三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