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中医药大学 “ 中 医 学 ” 一流学科 科研 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根据我校 “双一流 ”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 中医 学科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校和学科综合实力及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启动我校 中医 学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实现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经 “中医 学 ”一流学科领导小组讨论决定,设立 “中医 学 ”一流学科 校内科研专项 , 共分配经费150 万元, 实施周期为 2018-2020 年。 本专项以提高 中医 学科学术水平为核心,以发挥 中医 学科 优势特色,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
2、主线,重点支持、培育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主要 涉及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和中医基础理论 6个重点方向。具体 申报指南 如下: 一、 针灸学方向 研究内容:( 1)学科教育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校灸疗学科的快速发展,灸疗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核心之一,如何培育优秀的灸疗人才,以继续保持全球灸疗引领地位,是我校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结合我校热敏灸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探索热敏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2)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针对针灸具有优势的重大疾 病、慢性病、多发病(如脊柱关节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2型糖尿病、前列腺疾病、功能性胃肠疾病、慢
3、性肾病、肿瘤康复等)开展临床研究,总结腧穴敏化临床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和临床优化方案。 ( 3)热敏灸的脑科学机制研究。 重点开展热敏灸的脑科学基础研究,阐明穴位热敏现象的中枢机制,建立热敏灸治疗脑病的客观评价指标及其技术,揭示热敏灸脑科学原理。 ( 4)中医人工智能的研究。 考核指标: 发表论文 10 篇(其中 SCI收录 2 篇 , 北大中文核心论文 8 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 。 拟支持项目数: 5项 经费设 置: 15 万元 二、中医内科学方向 研究内容:( 1)国医大师、国家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承创新研究。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学习名老
4、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承创新,建立名老中医病历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完善数据挖掘基本数据库标准词定义,分析、归纳并提炼近从医用药理论和临床研究经验,整理出版疾病诊疗经验集,总结规律,探索方法,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更好地传承、指导临床。 ( 2)中医药防治内科慢性病、疑难病理论与临床研究。 一方面,开展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慢性病早期干预性研究,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系统地认识人体,针对不同机体疾病状态,研究建立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循证医学为先导,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药学,在其指导下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并处理慢性疾病的防治问题,发挥中医药特
5、色优势,完善慢性病防治早期干预措施,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和普遍适用性的慢性病防治途径。另一方面,针对疑难疾病,系统汇聚相关病种古今文献和临床病例,为临床诊治提供支持;明确中医药优势环节,筛选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遵循国际通行的研究规范,采用公认的评价指标,开展 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研究,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 ( 3)学科专科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科学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等重大人才工程机遇,抓住突破学科专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阶段性任务,抓住 “引进、培养、提高 ”三个环节,以集聚高层
6、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提升现有的学科专科人才素质为主体,吸引高端急需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与博士后工作站、博士点建设相结合,以创新团队的人才、项目、成果和获奖等引领和支撑学科专科建设和发展,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考核指标: 完成 国家 /行业标准、临床指南、临床路径 2 项,发表论文 17 篇(其中 SCI收录 2 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 5 篇,其他论文 10 篇),出版学术专著 1 部。 拟支持项目数: 4项 。 经费设置: 20 万元 三、中医外科学方向 研究内容:( 1) 难治性 外科 疾病中医药治疗
7、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 。 针对毒蛇咬伤、银屑病、白癜风、 骨关节病、 皮肤慢性溃疡、慢性前列腺炎、肛肠病、肺部肿瘤等难治性外科疾病,系统汇聚相关病种古 今文献和临床病例,为临床诊治提供支持;明确中医药优势环节,筛选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遵循国际通行的研究规范,采用公认的评价指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研究,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 2) 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灵魂。外科要振兴,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尤其是在目前中医外科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医外科事业的人才。随着现代外科手术和微创技
8、术的发展,中医外科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人对传统中医外科技术和特色外用 药物不重视,中医外科在渐渐萎缩,如何发挥中医外科的优势和特色,激发传统中医外科活力,融合中西医之长,并扬长避短。 考核指标: 成功申报 国家级课题 1 项, 完成 国家 /行业标准、临床指南、临床路径 2 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1 项,发表论文 20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 9 篇,其他论文 10 篇),出版学术专著 2 部,申请发明专利 2 项。 拟支持项目数: 5项 经费设置: 20 万元 四、中医临床基础方向 研究内容: ( 1)中医经典辨证方法与证治分类框架的统一性与规范化研究。 以中医经典的
9、辨证分类 理论为指导,以伤寒学、金匮学和温病学等临床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以原著证治内容及历代相关注家著作论述为依据,运用信息挖掘和本体分析技术,构建病证分类知识的挖掘平台,从病因、病所、病机、病势的系统维度,分析、梳理、构建病证分类的辨证要素体系,建立适合精准论治、贴近临床实际的辨证分类知识体系,实现中医经典辨证论治方法与证治分类框架的融合统一与系统规范。 ( 2)基于经方主治病证分类要素的中药功效的系统挖掘与表述方法研究。 以中医经典的辨证分类理论为指导,以经方用药为研究对象,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历代主要注疏和主要本草著作的中药药性、药效论述为依据,在传统疏证理论指导下,运用信息挖掘技术,构建
10、中药疏证平台,从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的角度疏证经方中药功效主治,试行探讨按照病证分类的框架构建中药传统功效主治的系统表示方法,建立适合精准用药、贴近临床实际的中药表示体系。并设计较为可行的临床方案对构建中药表示方法体系进行验证。 ( 3)基于系统病证分类框架的经典病症鉴别诊断学研究。以中医经典中的病症知识体系为对象,在传统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信息挖掘技术,从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的辨别角度,系统梳理经典著作中的病症鉴别知识,构建 中医病症鉴别知识仓库,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鉴别诊断的辅助平台。 考核指标: 发表论文 3 篇(其中 SCI收录 1 篇,北大中文核心论文 2 篇),申请 软件著作权
11、1 项。 拟支持项目数: 5项 经费设置: 25 万元 五、方剂学方向 研究内容:( 1)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研究。 具体包括:对古代医家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研究(如盱江医家方剂配伍的理论研究) 、对现代名家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研究 和 对某一病种古今治疗方剂配伍规律的理论研究 。 ( 2)方剂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 具体包括:方剂配伍规律的药理研究 和 方剂配伍规律的基础物质研究; ( 3)中医方剂防治特定重大疾病的实验研究。 具体包括:中医方剂防治恶性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中医方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心梗和中风后遗症)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中医方剂防治终末期肾病的药效物质
12、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中医方剂防治严重阿尔茨海默病和严重帕金森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中医方剂防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和 中医方剂防治严重的 I型糖尿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考核指标: 培养 2-3 名中医方剂学术带头人,出版 1-2 本中医方剂专著,发表 北大中文核心 5-8 篇。 拟支持项目数: 6项 经费设置: 20 万元 六、中医基础理论方向 研究内容:( 1)中医气学说研究。 具体包括:气学说理论研究(中医典籍中气学说研究、盱江医学气学说研究、气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气学说现代科学研究(人体之气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研究和人体之气 THZ
13、 波生物效应的研究,如神经保护效用、调节人体微生态效应、免疫学机制等)、人体之气 /THZ波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如抗感染、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和气学说运用研究(基于生物场理论的的中医诊断方法及诊疗仪器开发研究)。 ( 2)气功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 研究。( 3)意识对人体生命影响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4)中医病因生物学机制研究。( 5)中医养生康复模式和手段研究。 考核指标: 培养建设省部级中医气学说现代科学研究平台 1 个 ,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医气学说科学研究基地 1 个 ,申报成功国家级科研项目 3-5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5-8 项,发表 北大中文 核心论文 12 篇 (其中 SCI收录 2-3 篇 ), 出版专著 1-2 部,发明专利 1-2 项。 拟支持项目数: 12 项 经费设置: 5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