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汉语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 ;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 、横(一) 、直() 、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
2、、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 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 、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进行纠正。4、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 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
3、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 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疏 、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 ,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
4、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 ,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 (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 (注音字母) ,解释虚词。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押韵分为三种:A、 句句押韵。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
5、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 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 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 、江有诰诗经韵读 、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2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 貌。于
6、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 “等于说” 。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
7、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 、 诗集传 、 大学章句 、 论语集注 、 孟子集注 、 中庸章句 、 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刘宝楠论语正义 、焦循孟子正义 、王先谦庄子集解 、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 、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
8、、 ”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 诗经是赋的远源, 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
9、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3C、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 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10、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 。39、 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
11、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 (唐前) ,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 , “莫袍切” 。 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
12、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 , “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 、 “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 ,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
13、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4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
14、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 ,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
15、、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 、 “弗” 、 “毋” 、“勿” 、 “未” 、 “否” 、 “非” ,可以是动词如“无” ,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6、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
17、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 ,或称“叶句”(叶,同“协” ,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 , “微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 ,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
18、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 ,也叫“正义” 。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 十三经: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礼记 、 春秋左传 、 春
19、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 。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 ,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5以为池 , 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 ,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 ”“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 206 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 107 韵,后人渐为 106 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
20、;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 ,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
21、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
22、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 ,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23、。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三、补充:1.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是同一大类的,上联是对句是 A 型,则下联出句是a 型,上联是对句是 B 型, 则下联出句是 b 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粘连起来。2. 对: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 a 型,则对句是 B 型,出句是 b 型,则对句是 A 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安全对立的。3. 失黏:不合乎黏的规则的,叫做失黏4. 失对: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做失对5. 犯狐平;B 型句五律第一字七律
24、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会犯狐平6. 三平调:A 型句,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最后三个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67. 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8. 救拗: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救拗。9. 合掌:一联对仗的出句合对句完全同义(或者基本同义) ,是诗家之大忌,叫做合掌。10. 流水对: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合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11. 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思,诗人在诗中用的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25、。12.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13.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奏议的一种,是臣民对君有所陈述的一种文体。14. 疏: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上给皇帝的奏疏。15. 墓志铭:古代的一种文体。表示对死者的纪念。文章正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序是死者的姓氏,爵位和生平事迹。第二部分是铭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16. 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有三个特点:1 语句方面:偶和四六 2 语言方面:平仄相对 3 用词方面:用典和辞藻17. 声律: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18. 节奏: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19. 三王:夏
26、禹,商汤,文王。20. 五帝:皇帝,颛顼 zhuan xu,帝喾 ku,尧,舜21. 汉魏六朝诗:一般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22. 乐府歌辞:乐府是官置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23. 新乐府: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的白居易等掀起了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做新乐府。24.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25.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据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限制26. 五古:五言古体诗27. 七古:七言古体诗28. 五律:五言律诗
27、,限定八句四十字29. 七律:七言律诗,限定八句五十六个字30. 排律:超过八句的诗叫作排律31. 绝句:只有四句的32. 律句:受平仄格律限制33. 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其中唱词是剧中人唱的(往往是主角一个人唱)34. 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它和词的性质相近35. 小令:等于一首单调的词,是独立的只曲,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或小曲,句调长短不齐,而有一定的强调36. 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的套曲37. 衬字:是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加添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是不能加在句尾38. 曲子词: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
28、所以当初成为曲子词39. 填词:(倚声)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倚声40. 词调: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41. 词牌:词调很多,多种词牌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42. 小令: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以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43.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调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不相等的大7都是后阕起首的两句,字数不同或者平仄不同44. 稽古:援引古人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45. 引经: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来证实自己的观点46. 倒置:由于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了一
29、些词序颠倒的句子47. 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接说的,而是用转弯没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迂回法48. 委婉: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至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49.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不是言过其词,而是一种极度的形容语50.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来经过许多人的增益,它比较系统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放映了那各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
30、预注,唐 孔颖达疏。51. 康熙字典是清 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编撰的,书成于康熙 55 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为 214 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52.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拟定53.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
31、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经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魏时何何晏论语集解是最早的论语注本, 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 (魏何晏集解 宋 邢丙疏宋 )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54. 四书:大学 中庸 (礼记中的两篇) 论语 孟子55. 训诂:解释古书中的词句的意思56.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词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科学。57. 形训:是用分析文字的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58. 声训:又叫音训,就是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刘熙释名是声训的专著。59. 同字相训:即用相同的字来训释字义。60. 同声相训:即用同音的字来训释字义。61
32、. 音近相训:用双声叠韵的字来训释字义。62. 义训:就是直陈词义,它不借助于字的读音和形体,而是利用语言环境据文证义,即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63. 标明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达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即用一句话或数句话,给词所标志的事物下定义。64. 同义相训,简称“同训” ,就是利用词的同义关系来训释词义,它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之一。65. 反义相训:简称“反训”就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它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66. 浑言:是笼统的说,也就是泛指,又称为统言。67. 析言:是分析的说,也就是特指。68. 望文生训:是指在解释词义时,不问字词之间的复杂关系,
33、只就字面勉强解说,而这样的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相干。69. 增字解经:就是在说解中加进原文所没有的词语,而所增加的词语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增字是为了“强经就我”而自圆其说,因而又被称为“增字强解” ,这是训诂的一大弊病。70. 修辞:1) 讽喻: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用以劝诫或教育别人的一种写作方式,它通常用在8本意不便使用或不容易说的明白的时候。2)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3) 反语,就是说反话,让听者自己去领会正面的意思。运用这种修辞方式的句子有两层意思,句子的表层意思跟作者要表述的正面意思总是相反的。4) 反问:用疑问
34、的形式表示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就是反问。反问是无疑而故问,不需要听者回答,其答案就在句子的字面意思的反面。5) 委婉;用委曲婉转的话来暗示本意的修辞方式叫做委婉。6) 回文;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上句的开头作下句的末尾,运用语序的回环往复形式来表现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修辞方式叫作回文。7) 顶真:用上文的结尾作下文的开头,使邻近的章句首尾蝉联,上传下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顶真,又叫连珠。8) 拈连:同时叙述甲乙两事物时,故意把只运用于甲事物的词拈来连用到乙事物上,临时巧妙地求得语言表达上的一致,增强两事物之间的意义联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拈连。9) 藏词:把古书中的一个语句割裂开来,用留下的部
35、分代指被藏去的部分或原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这些被藏去的词语都在原语句的结尾,可称为藏尾。有时被藏去的词语在原句的开头,可称为藏头。10) 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互文。11) 摹状:摹写人物的形状声音的修辞方式叫摹状。摹状可以分为描绘形状和模拟声音两种。描绘形状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人物的形貌,颜色,动作和情态描绘出来。模拟声音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所听到的人物动作的声音描摹出来。12) 警策:用精练新颖的语言来概括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觉得意味深长,引起深思,加深印象,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警策,又叫警
36、句,格言等。13) 折绕:有话不直说而故意绕弯子,说得迂回曲折但语意清楚明白,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折绕。14) 比喻:就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喻体)来比喻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道理(本体) ,使它容易为人所接受。15) 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跟它有密切联系的东西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作借代。16) 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联的句子成对使用,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对偶。17)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成串排列,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18) 比拟:以物为人或以人为物来描写说明的修辞方式就是比拟。1
37、9) 双关:运用词语的音义条件,使词语同时具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的修辞方式称为双关。20) 映衬:为了便于说明一定道理而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映衬。21)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就叫夸张。22) 层递:就是按事物的轻重大小先后依次层层递进地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23)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加强某种语气和感情而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个语句的修辞方式就叫做反复。24) 错综:为了避免单调平板,追求语言的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故意选用别异的词面或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错综。25)
38、 飞白:明知别人说错或写错,故意运用白字如实地记录或援用下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飞9白。26) 呼告:说者或写者由于感情强烈,突然撇开听众或读者而呼唤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并且跟他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呼告。27) 镶嵌:在某个语句中插进几个字以延长音节,强调语意或者暗示某种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镶嵌。71. 六书:所谓六书,是指我国古代分析汉字的结构和汉字的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依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六书指 1 像形 2 指示 3 会意 4 形声 5 专注 6 假借1) 像形:像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形,随体诘诎”2) 指示: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视而可识
39、, ”是说看上去就可以认识大体, “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3) 会意:会意的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这种意义跟每个偏旁的意义都不同,通常是动词,形容词或没有具体形象的名词。分析会意字的表述法,通常是“从某从某”例如:“及” “从人从又” 。4)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5) 假借:许慎所谓“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说是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选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规定使用了6) 转注: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40、72.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73. 异体字:许慎在说文里称为“重文” 。它是文字的同义异形现象。在同一时期或先后不同的时期里,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互相替代都不会产生歧义的字,叫做异体字74.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75. 语音知识:1) 古音:广义的古音是指跟现代汉语相对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简称古音狭义的古音是专指上古音,是音韵学对于上古语音的传统叫法2) 叶韵: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上古同韵 部的字有的到了后代变成了不同部,有些韵文的韵脚在上古本来是同韵的,到了后代人
41、们念起来就觉得不和谐,从南北朝开始就有人用改变韵脚字的读音的办法来使之和谐。这种改变韵脚字的读音的办法来使之和谐的办法叫作叶韵。3)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的叫阴声韵4)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叫阳声韵5)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叫入声韵6) 三十六字母: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7) 五音:所谓五音是指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8) 七音:把舌音中的来母独立出来,叫半舌音,把齿
42、音中的日母独立出来叫半齿音9) 双声叠韵:双声是指两个字(音节)的声母相同,如“流离” ;叠韵是指两个字(音节)的韵母相同,如“窈窕” 。10)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相切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与被切的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的字的韵母声调相同,如夸 “苦瓜切”夸苦 k+瓜 ua11) 切韵 隋 陆法言 12) 平水韵 南宋 刘渊1013) 诗韵(平水韵):南宋时代,平水的刘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 107 韵,后人减为 106韵,成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14) 古音通假:古人在书写时,本来应写甲字而写了同音的乙字,借同音的乙字来代替甲字,古代这种同音代替的现象叫做古
43、音通假76. 词1)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古今词义之间在外延上不存在类属关系。2) 词的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3) 引申义: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4) 假借义:是指一个字不是表示本义及其引申义,而是被借用来记录一个与其本义或引申义无关的,仅仅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的词义,这是文字通用和假借的结果。5) 比喻义: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办法从本义产生出来的特别的引申义6) 词义的更替:是指一个词原来指某个意义,后来表达了另一个意义,词所指的对象有所转移,它是一个词产生了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原来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
44、现象。7) 偏义副词:古汉语中有些复合词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其中的一个语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这一类词叫偏义副词8) 连绵词:两个字连绵起来,只作为一个语素,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思,这种词,古人叫连绵词9) 同源词:是指词汇中音义相近,由同一语源衍生出来的一组词10) 典故:典故是指诗文中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和词语,运用典故就是用典。77. 语法部分:1) 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经常直接用在动词前,有时也用在形容词前,充当状语,表示各种修饰性意义。2)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原属甲类的词临时
45、转用作乙类词,具有乙类词的意义和职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叫词类活用。3)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4)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也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5) 为动用法:所谓为动,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而言之,为动就是“为宾语动.”78.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 ,而是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 305 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后世也有沿称
46、:“诗三百”的。79.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 31 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 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 篇。80. 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 ,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流传至今。81.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82.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