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活动课程与潜在课程及教学环境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增进未来的教师对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的认识,帮助他们提高运用潜在课程优化教学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的概念、特点与意义2、教学难点: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教学环境要素及教学环境的设计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的概念、性质2、意向目标:利用、开发、设计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与优化教学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责任感3、技能目标:开发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与优化教学环境的技能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活动课程一、活动课程的定义教育大词典
2、把“活动课程 “( activitycurriculum)定义为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其特征为:( 1)以儿童的“ 活动“为中心。要求儿童 “从做中学 “,即从 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中学习。(2)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习计划由师生共同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因兴趣不同而有很大差别。(3 )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活动课程“ 作了如下界定: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在我国,有代表性的活动课程定义还
3、有:“就是指以儿童的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由儿童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经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各种品质的课程理论。“ 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 有时也叫 经验课程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 ,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在国外,有人认为“活动(或经验)课程是教育工作者破除年级学校的刻板、僵化的一种尝试,活动课程来源于进步思想的实践“。美国
4、学者 RS蔡斯在课程设计: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文中指出:活动- 经验课程有三个主要特征:课程的结构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合作计划,即教师和学生一道确立追求的目标,规定查阅的资料,计划实施的活动,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等;把重点放在所学习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上。这种课程的优点在于:学校活动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因此学生的动机是内在的,不需要从外部引起;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有效地对付校外生活的技能。 综上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本出发点;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和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脱离的所谓系统的文化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重要
5、的问题,并且设法扩大和加深他们已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课程实施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一个权威或领导者,而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问题“ 兴趣“体验“探究“是活动课程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道德教育中的活动课程,除了具有上述活动课程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特征。道德教育的活动课程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学校教育计划。学生的活动是有计划的,不是自发的,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虽然活动是有目的的,是教育者有意为之的,但这些活动必须是学生主动、
6、自觉参与的。学生应是活动过程的实际参与者,而不是对已经安排好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的简单接受者。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这既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道德教育中的学科课程,亦即它不是以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道德问题意识,深化他们的道德情境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目的。 二、活动课程的特点()自主性特点。自主性指活动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开设的,或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体;否则活动就不存在;活动成效,决定于学生(个性、群体)主动、自觉、积极参与的程度;教师在活动
7、中起指导作用而非主导(领导和决定)作用。()实践性特点。实践性指活动课程是通过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在活动中,发现、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活动课程重参与,重过程。()综合性特点。综合性指活动课程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而非某一 门学科知识;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锻炼是多方而的、综合性的;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多样性特点。多样性指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方法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三、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目前对活动课程的认识、设计和实践存在几个倾向:一是有的借活动课程之名,行“应试教育” 之实
8、,从时间到内容都服从于应试学科拓展与延伸的需要;二是没有什么设计,完全放任自流,随意性很大;三是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换位,老师包办代替,学生没有自主权,体现不出活动课动手动脑等特征。针对上述情况和根据指导纲要精神,我们强调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必须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因地因时因人设计活动,务求丰富多彩,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多方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增进身心健康,为培养适应21 世纪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作出贡
9、献。活动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有其独立性,在设计时要根据活动课程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1教育性、趣味性原则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 21 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设计火箭探秘一是说明火箭是我国最先发明的,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来火箭。2实践性、创造性原则活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在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
10、物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起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火箭探秘不但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还给他们提出大胆设想、创新的思考。3导向性、自主性原则在活动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使学生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例如“迷路事件”这一活动全
11、由学生份演各种角色,解决各种难题。4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民族差异、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用性与民族性,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写时必须同时考虑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写出特色,注意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如板鞋舞是广西民间体育、文艺项目,在全国各盛市也可以通用。5灵活性、开放性原则活动课程有统一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活动内容应相对稳定;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程范围很大,不局限在课
12、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原则。如谚语知天气使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效果很好。四、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的内容是广泛和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灵活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基本教材中小学生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专题资料晨(夕)会 、 社会实践活动指南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系列资料(选修本) 。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1.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基本教材中小学生活动 分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每个年级每学期用 1 本,9 个年级师生用书共 36 本。这是按指
13、导纲要要求的最 基本的活动课并以班级为主的、人人必须参加的活动形式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总的要求各册活动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纵向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在 横向上要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教育活动。 通过编写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活 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团结同学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 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人际 交往的能力。 科学技术活动。 主要是通过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特
14、征的有关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小论文、种植饲养、科学实验、环境 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 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 步的科学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学艺术活动。 编写有关阅读、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等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 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参加文学艺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其文艺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和培养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宣传
15、美的能力。 体育卫生活动。 编写群体活动、竟技体育训练和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广播操、保健操、田径、体操、球类、游 泳、登山、远足、武术、棋牌类及民间体育、国防体育等活动内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技巧和卫生保 健常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逐步养成团结合作精神 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包括体育、卫生、心理健康三个部分。第二节 潜在课程一、潜在课程的本质与特点(一)潜在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一种教育性经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影响因素。课程理解为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从国内外的
16、课程研究文献看,还很少有人把课程定义为一种教育影响因素。因此,潜在课程既然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那它就应该是一种教育性经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影响因素。如果把潜在课程视为教育影响因素,就难免失之笼统,而且会无限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最终导致否定潜在课程。 (二)潜在课程是学术性内容与非学术性内容的综合体。一般来说,潜在课程是较偏重于非学术性的教育经验,但不是绝对的,它并未完全排除学术性的内容,例如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教师认知方式和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等。(三)潜在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所谓非预期性是指不能预先料到的,完全是自发的,也就是说潜在课程是一种自然的潜在,我们不能预料
17、它究竟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潜在课程的确有非预期性的一面,但它的可预期性也是明显的。例如,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一般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认识积极性,等等。 (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无疑,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有无意识的一面,如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人格和行为对学生的感染等,都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不能把潜在课程影响的无意识性绝对化。潜在课程影响的有意识性也是明显的,这在潜在课程的第层次即意识形态层面上表现最为明显,在这一层次上,潜在课程的有意识性可以说是课程之意识形态的过滤作用,可以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甚至教学法的选
18、择上,说明学校是怎样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特定的社会观、哲学观,政治观、价值观等等。所以说,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五)潜在课程既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又存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对于潜在课程外延的讨论,是和教育的定义有关的。关于教育的定义,已普遍地被认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应当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既然潜在课程是一种教育现象,当然也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了。所以说,校内外教育中都有潜在课程存在。二、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的关系(一)并列关系。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并非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应和相互独立的,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设计模式等
19、等,是两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构成两个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二)递进关系。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是相互促进的,在相互依赖中共同发展。一般来说,正规课程在其自身的运动过程中通过普遍性的经验积淀,逐渐形成新的潜在课程,推进潜在课程的发展。反过来,潜在课程又会为正规课程提供直接经验的或社会政治、价值体系的支柱等,在潜在课程布下的“氛围中不断向学生传授形式化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其不断地递增、更新和创造”。(三)转换关系。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互动辩证的关系。换言之,潜在课程并非永远是潜在的,而正规课程并非总是可预期或可见的,二者的分界是不断调整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范兰丝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20、了潜在课程的形成与发展,她指出,现在被称作是潜在课程的东西在过去未必是潜在的。她考察了美国学校教育史之后,认为在学校刚刚兴起时,非常强调社会控制规则、规律,如守时、服从等。但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这些规则、规律等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没有必要总是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而把它们渗透到学校日常生活之中,也就变成了潜在课程。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或组织,使潜在课程转换为正规课程。例如,我们可以挖掘隐含于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内容,有意识地传递给学生。(四)互补关系。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把学生局限于狭隘的课堂里,仅学习有限的学科,那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
21、发展。因此,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使学生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使他们从学校生活的气氛、人际交往和关系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以弥补正规课程之不足,显然,潜在课程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与正规课程有着内在的互补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五)逆反关系。当潜在课程提供的经验不是作为一种积极性的补充因素而是作为一种与正规课程及其动态趋势正好相反的逆反因素,或者正规课程建设出现异常现象时,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课程政治化和实用功利化等不良倾向,两者便会产生尖锐的冲突,相互遏制,破坏原有的互补关系,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当然,也可以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打破原有的学校组织结构、社会关系结构、教育
22、方式等,更新教育内容,加速教育变革的进程,从而在新的高度达到动态平衡的互补关系,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三、潜在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潜在课程是课程研究的重大问题。这一课题的确立和展开必将给我们的课程论带来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和新取向。首先,从理论上看,目前可以预见的积极作用是:(一)开拓新的领域,扩展课程研究的视野。潜在课程问题确实是个与正规课程问题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领域,虽然不像有人夸大其辞的那样,潜在课程比正规课程来得更加有力,但它毕竟是我们的理论研究过去曾经忽视或有意无意回避了的问题领域、确立它在课程论研究中的地位,将得到一片需要耕耘和播种的广阔土地,打开一扇从新的角度观察教育现象的窗口
23、,丰富和发展课程论学科体系。(二)课程内容的扩充。在内容方面,潜在课程重视知、情、意的整体性学习,在来源方面,除了教材、教科书之外,也重视学校组织特性、学校文化、教师人格和行为、同辈团体能力分组、学生身心特质、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亦即学生的学习经验已经由正规课程强调百计划的学习经验,扩充到学校的整体生活经验。(三)重视学习过程。潜在课程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的重大教育意义,并以之来完成学生知识和人格的统一发展。如果课程实施只偏重教科书,那么教育活动就会简化为“训练”活动,学校可能成为“灌输”知识的工厂,教材也可能成为宣传的教条。事实上,重视
24、学习过程及其中的社会关系等,正是潜在课程的特色。(四)课程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课程研究大都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它发展出来的课程设计和评价工具,如行为目标、绩效责任、智力测验、心理测量等“量化”的研究,只能描述教学现象,对于学校生活的本质及师生交互作用过程等的意义则无法掌握。因此,潜在课程采用“人种志方法”、“民俗学方法”、“诠释学方法”、“口述史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从而使课程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五)课程论学科框架的创新。包含了潜在课程问题的课程论研究,其范畴结构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这就是:从空间结构看,逐步走向立体化。课程论的范畴不再只是表述单一的知识选择和组织等问题,而需要考虑
25、相关的背景因素,如社会的、科学的和学生的因素,以及动态因素,如师生交互作用、教学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因素等,从而使课程设计走向结构化、立体化和动态化。从时间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单单局限于有限的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之中,呈现出“全天候”的状态,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其次,从实践上看,开展潜在课程问题研究的积极意义是:1、潜在课程研究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条途径。潜在课程问题的研究,往往要求研究者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寻觅学生成长的足迹。因此,它总是同教育实践发生联系,容易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理论指导的作用。2、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方
26、方面面的因素。以往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过于强调计划性的正规课程,相对忽视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文化气氛、师生关系等潜在课程因素的更新,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潜在课程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则会使整个学校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从动静两方面进行改革,必将收到好的效果。3、有助于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潜在课程问题的研究和宣传,能够加强人们对学校教育各种现象的深入理解。并且,如果我们能正确科学地说明潜在课程现象的特征、规律和评价方式等,那么无疑会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思维模式的科学化,有利于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第三节 教学环境一、现代教学环境的重新界定我们认为教学环境是指对教学
27、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和控制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教学环境作为一处特殊的育人环境,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设计的,是各种有形“硬环境” 和无形“软环境”的综合。概括起来说,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一)物质教学环境环境物质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内部各种物质的、物理的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有形的“硬环境” ,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由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构成。1教学设备设备是构成学校物质教学环境的主要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讲,校园、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实验室、办公楼、宿舍、食堂、浴室和各种绿化设施都是
28、属于学校教学设备。从小的方面来看,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体育器材等也属学校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学设备以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另一方面,以自身的一些外部特征影响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如学校若有藏书丰实的图书馆,一定程度上能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设备成为教学信息的第三载体,各种特定功能的教学设备在学校教学中有了广泛的使用,使现代物质教学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化,为现代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2教学信息教学过程是信息相互传递和接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输出源和
29、接受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建构信息与知识的过程,情景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教师和外界环境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教学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还包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各种现代教学媒体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给现代学校教学活动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影响。在传统的教学环境系统中,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流动呈线性状态和淤积状态,信息交流呈单向性特点严重影响教学活动效果。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为现代学校教学创设和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等,这些都
30、已成为现代学校教学环境的新内容。现代教学环境系统以各种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且信息交流呈交互性特点,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3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学校教学组织环境主要是指班级教学的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构成的特定教学环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按照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活动的节奏性、稳定性,但也带来了因学习时间长而增强学生疲劳度或因内容不同而造成时间的浪费等负面影响。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学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可接受程度来确定,客观上要求摆脱传统的僵硬化、固定化时间分配的束缚,使教学时间安排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柔软性。教学空间
31、结构涉及空间的组织对教学活动效果有重要影响。其中,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形式又是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教学空间环境因素。(二)心理教学环境心理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内部各种人的心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无形的“软环境” ,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基础。它由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教与学的形式等因素构成。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是各种人际要素所构成的关系环境。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由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多种关系组成。其中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构成学校教学基本的人际关系,它们是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
32、的人际环境。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教学中所形成的“ 班级王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同年龄学生之间的共生关系,但却阻碍了异年龄、异质集团人际关系的形成。打破“班级王国” 的壁垒,促进同年龄、异年龄、异质团体之间的联系性、开放性,是现代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典型特点,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人间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前提。2课堂心理气氛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情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还取决于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构成教学的软环境之一,课堂心理气氛是由
33、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物理和物质环境因素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教师的教风包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特别是道德品质和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质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集体、自学互学、勤学乐学等多种心理成分。教风与学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风影响学风,学风对教风又有制约作用。此外,教室中的物质环境对课堂心理气氛具有重要影响。3教与学的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的形式构成教学活动的两大重要的心理环境因素。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它给教学形式带来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曾用“文
34、字学习”和“电子学习 ”两个概念来区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指出当代电子学习的出现“使人类学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电子计算机等“智能教师”面前,学生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现代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伴随着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教师教的形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将会给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环境是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的发生、存在和发展产生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因素的环境系统。影响教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物质环境的
35、优劣会导致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心理环境的好坏也能导致物质环境的改观。因此,我们认为,就其实质来说,现代教学环境是由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环境系统。二、现代教学环境的功能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实现育人的目的。随着现代教学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变化,现代教学环境的要素结构决定现代教学环境具有以下主要功能:(一)教育导向功能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依托和舞台,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环境因素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育导向功能仍是现代教学环境的基本功能。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学环境的教育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教学环境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
36、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朝着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人们对环境潜在教育功能的认识愈益深刻。因此,学校在创设和布置教学环境时,独具匠心,把各种教育意图寓于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有形的物质环境因素给学生以熏陶和感化,随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效果。(二)凝聚激励功能凝聚激励功能是现代教学环境的心理功能。教学环境研究理论认为,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很强的凝集力,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人聚合在一起,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素还可以成为激励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动力因素。(三)传播整合功能现代
37、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使现代学校教学在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等方面实现整合化。在现代学校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将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微观与宏观之间互相转化,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师生面前,让教学真正成为实现“耳闻目睹”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中去,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现代学校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四)娱乐释放功能环境心理学和现代教学
38、论研究认为:教学环境不仅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园,它还应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现代教学环境应是集校园、花园、乐园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优美健康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给人愉悦感和轻松感。校园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奇妙的安静功能,它使中枢神经轻松,并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人的全身起良好的调节作用,使人的脑神经系统可以从刺激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并产生安逸愉快感;现代网络化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和崭新的教学手段,学生不仅能从网络获得知识,还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所谓“从点击鼠标开学 ”,“轻轻松松背单词” ,即表达了网络教学环境给现代人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五)美育功能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
39、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教学环境的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五、本章思考题1、简述潜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2、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分析如何开发潜在课程与优化教学环境以增强育人效果六、实践与活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的研究情况,写一篇综述论文。七、参考文献1. 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范春林等/ 比较教育研究 2005, (8)2. 靳玉乐著:潜在课程论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3. 陈伯璋著:潜在课程研究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八、相关链接 1、http:/wwweduc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http:/wwwxkcw,net 新课程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