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19. 谈创造性思维知识与技能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设问的作用,学习在作文中运用设问的技巧。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教学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与价值观学习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重点学习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难点学法 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指导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2 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 生答)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2( 月) +1(月) =1( 季度) , 3( 天) +4( 天)
2、=1( 周) , 从这个小练习 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面对生活里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 下 思 维 方 式 , 换 一 个 思 考 角 度 , 跳 出 习 惯 的 思 维 圈 圈 , 就 会 得 到 异 乎 寻 常 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 费 因 格 的谈创造性思维 。环节二自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罗迦 费 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是他的名言。二、字词积累3 主 1. 读准字音。汲 取( j ) 渊 博( yu n) 根深蒂 固( d) 锲 而不舍( qi )学孜 孜不倦( z )2
3、. 理解词语。不言而喻 ( y) 持之以恒( h ng)习 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三、整体感知环节二1.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 2. 梳理文章结构。学 提出问题( 1 3):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观点。习 分析问题( 4 12):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解决问
4、题( 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4 一、深层探究(一)提出论点:1. 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作者以一个问题开头,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观点。2. 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环节三合作探究3. 长 期 以 来 , 我 们 已 经 习 惯 于 “事 物 的 正 确 答 案 只 有 一 个 ”这 种 思 维 模 式 。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5、”,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二)论证观点:1. 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渊博的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2.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1)举例论证5 A. 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B. 罗兰 ?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 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2) 道理论证:第 5 段和第 10 段。3. 请 模
6、仿 文 中 举 例 论 证 的 方 法 为 作 者 再 补 充 几 个 论 据 。 牛顿:苹果砸头的故事,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发明锯子,是受小草割手的启发。伽利略:摆的定律6 黄道婆:纺织瓦特:蒸气机的发明。(三)得出结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 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7 二、语言赏析环节三合作探究找出文中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1) 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 “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 是 B”“那么 ,D 又怎么样呢?
7、这是 ”( 2)第 4 段:“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3)第 9 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后两例还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三、探究写法说说本文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 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 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逻辑严密。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环节四点拨归纳8 文文章由一个选择题入手,告诉人们探求事物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并通过
8、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富有创造章性思维的人的特点, 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 经常保持好奇心,主 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旨谈创造性思维提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不放弃探求教 使自己学识渊博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灵活运用新知识学持之以恒的毅力板不断积累知识书总结全文 探求新思路发展小灵感9 环节五拓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 识 ; 不 满 足 于 一 个 答 案 , 而 去 探 求 新 思 路 , 去 运 用 所 得 的 知 识 ; 还 要 锲 而不 舍 地 发 展 灵 感 。 做 到 这 些
9、 , 每 个 人 都 会 成 为 富 有 创 造 力 的 人 。 你 对 这 段 话中的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展延伸示例: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多 普 通 人 甚 至 是 残 疾 人 , 他 们 就 有 不 同 凡 响 的 创 造 力 。 如 南 京 盲 童 学 校 的 学生 肖 毅 , 刻 苦 练 习 写 诗 , 终 于 出 版 了 诗 集 我 听 见 花 开 的 声 音 。 张 海 迪 、史 铁 生 都 是 截 瘫 病 人 , 他 们 长 期 坐 在 轮 椅 上 , 靠 自 己 的 艰 苦 奋 斗 和 创 造 力 ,都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教学反思这篇文章不长, 内容也不是很深, 学生可以读懂。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不断完善。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