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胆中毒诊治的研究进展 中国传统医学典籍认为鱼胆具有 “清热解毒明目 ”等功效,民间有吞服生鱼胆的习惯。鱼胆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急症,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 ) ,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 M O F ) 。本文重点阐述鱼胆中毒致 MOD S的机制、病理改变及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鱼胆中毒的认识,提高中毒致 MOD S的抢救成功率。 1. 发病机制 鱼胆汁的主要成分为:胆酸 、牛磺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去氧胆酸 ,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组织胺等。作用机制可能为 :( 1)鱼胆汁毒素直接作于胃肠、肝、肾,毒素被溶酶体获取,溶酶体的完整性受到损害,溶酶体破裂,线粒体肿
2、胀,细胞能量代谢受阻,导致细胞坏死,造成这些器官的损害,引起功能障碍。( 2)鱼胆汁成分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胆酸、牛磺胆酸、鹅去氧胆酸及牛磺去氧胆酸与钾离子结合形成胆盐,破坏细胞膜。 氢氰酸可抑制 4 0多种酶的反应,其中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最为敏感 ,从而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送 ,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 “细胞内窒息 ”。 组胺类物质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器官的出血、水肿、炎性改变 。( 3 )类似原浆毒素成分对细胞生物酶的抑制,从而加重细胞损伤,尤其是损伤肾小管线粒体并抑制线粒体酶系。( 4) 氧自由基增多及抗氧化物质减少,过多的自由基使生物膜基本特性如构形、离子传递、酶活性、
3、蛋白质和核酸基因发生改变,导致各器官功能代谢改变和组织器官器质性损伤。( 5) 鱼胆中毒类似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 S I R S ) ,可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有多种炎性介质与细胞因子的释放,如各种补体 ( C ) 、白介素 ( I L ) 、肿瘤坏死因子 ( T N F ) 、毒性氧反应产物 ( 氧自由基 ) 等,从而引起全身过度炎症反应 ,造成 M O D S甚至 M O F。 2.病理改变 鱼胆中毒能引起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其中肾、肝、胃肠最常见且严重,而心、脑、 肺、血液系统亦可受累,程度相对较轻。服鱼胆量与就医早晚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 2 1 肾脏 肾脏损害以肾间质,特别是近曲小管变
4、化最显著。实验性大鼠鱼胆中毒,光镜下可见肾间质明显充血水肿,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浊肿, 部分空泡变性及坏死,细胞坏死多呈灶状分布,严重者呈大片坏死肾小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可见蛋白管型和颗粒管型。肾小球大小形态正常, Bowman囊内可见蛋白性渗出物。 电镜观察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溶酶体明显膨大变性,溶酶体膜破裂,其周围细胞器结构不清。部分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或消失,所切组织部分肾小球未见基底膜及足突有明显异常:鱼胆中毒患者尸检材料表明 ,肾皮质肿胀,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显著肿胀,颗粒变性、坏死。远曲小管亦有坏死,肾间质水肿。2 2 肝脏: 肝细胞普遍水肿,部分细胞水样变性或胞浆嗜酸性增强,可见点
5、状或灶状以至较广泛坏死。部分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圆形空泡。 电镜下肝细胞内较多脂滴,线粒体肿胀,空泡变。部分细胞核膜皱缩 ,染色质边集或核固缩。肝窦面微绒毛减少或消失,窦扩张。肺、脑、心肌间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3.临床表现 3.1 胃肠道症状: 由于胆汁毒素直接经胃肠吸收及胆盐的作用, 消化道症状通常最 早出现,多发在服鱼胆汁后 1 14小时。 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痛以上腹或脐周明显,呈隐痛或绞痛。患者可有腹胀气,肠麻痹,肠鸣音消失,麻痹性梗阻或应激性溃疡等发生,可出现呕血或黑便。3 2 急性肾衰: 鱼胆中毒致 MODS以急性肾衰最为常见且严重,其发生率为 55%-100
6、%。重度中毒都有肾率,而肾衰是促使 MOF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致死率占鱼胆中毒死因的 91.7%。一般服鱼胆后 1-4日出现少尿、无尿、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腰痛。尿常规结果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及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酐可明显升高。急性肾功能损害严重时还可出现高血压及电解质紊乱。 3.3 肝脏损害: 患者多在服鱼胆 2-3日后出现有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肝区叩击痛。严重时可出现腹水,肝昏迷。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谷丙转氨酶( ALT)最高达 2100IU,大部分患者均在 8 00IU以上,并且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也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损害的相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