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之精髓.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070093 上传时间:2019-09-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灸之精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艾灸之精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艾灸之精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艾灸之精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艾灸之精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0 一 艾灸的历史用艾做灸,起源于何时,虽无从考究,但孟子.离娄早就说过:“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以看出,在当时不仅用艾做灸已经成为常规,而且艾是越陈越好的这一性能也被众人所知。最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专业的灸师。宋代的西方子对灸学研究更是炉火纯青,著有明堂灸经和备急灸法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 “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 。清代的艾灸专著神灸经论与灸法秘传 ,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又上一层楼。18 世纪日本的艾灸专著仲介中有

2、“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 ,对灸法倍加推崇。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日本的针灸家泽田健也为灸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我国一代灸疗实践大师周楣声更是继承和发扬了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一智慧疗法。“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 ,这一历史情况是由于多种原因才导致的。原始的灸法,痛苦较大,加上艾灸时多要宽衣解带等因素,艾灸的地位逐步江河日下。近年来,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价格日益升高,针药等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又随着灸法和灸具的改良发展,有识之士和专业学者不断地呼吁提倡艾灸这一自然疗法,加上艾灸的卓著疗效,对不少病症超出针药之上。这一调动人体自身潜能防治疾病的方法又渐渐恢复了本具的生命

3、活力。当然,实际地说,灸针药的作用各有所长,是互补的。二 灸疗的古今观点“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孟子。离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内经“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庄子“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内经“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医宗金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扁鹊心书“灸火,大有奇功,凡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 唐。孙思邈“气流通即是补,非必以参芪为补也,气流通即是泻,非必以硝黄为泻也” 明。龚居中“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4、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 ” 明。龚居中“人于无病时,常灸神阙、关元、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 扁鹊心书“腰足不仁,行步力少,乃房室伤肾,以致骨萎,急灸关元五百壮” 。 “关元主诸虚百损” 扁鹊心书“若要安,三里不能干” 医说“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 医学入门“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劳瘵,急灸脐下三百壮。 ” 扁鹊心书“夫灸取于火,以火性

5、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入脏腑,通十二经。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不知艾故也。 ” 宋。窦材“形与神俱,心平寿自长” 无名氏三 艾叶艾叶,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也。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暖子宫,通十二经,回垂绝之元阳。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以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艾叶是越陈越好,不会失效或过期。随身携带一套用具,则百病的治疗均在其中,何乐而不为呢?艾叶用手揉之不碎,而成绒,就如人身上密密麻麻纵横交通的经络。其余叶子揉之皆碎,选择艾叶作为灸材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古人用艾绒作为灸材,自最初试用

6、筛选以至成为常规常法而载典籍,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沿用至今。这绝不只是由于艾的易燃和单纯的温热作用所决定的。同是温热作用,但因产热的物质不同,而人体的反应也有不同。艾热是温和舒适,刚柔相济。其余各种温热作用,不是干燥刚劲,就是涩滞无力。各种温热作用皆不能替代艾热,这是历史实践所证实的。艾叶以农历五月初五采为佳,自古都有艾驱邪气的说法,流行病期间,燃与房间内,有很好的净化空气作用。吸入适量的艾绒香,对人体是有益的。经过实验,刚装修的新房,如在入住前燃上适量的艾绒,各种气体气味消除的时间会大大提前。四 各种灸法及作用1 直接灸主要是对准孔穴,用艾火直接烧灼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古

7、时多用,因痛苦大,皮焦肉烂今人畏之。2 间接灸就是隔物灸,减轻了直接灸的烧灼痛,避免瘢痕形成。是药物与艾灸作用二者的配合,大大提高了灸疗的临床效果,是直接灸的发展和进步。隔的药物很多,如姜片、盐等,是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的一种灸法。3 温和灸也就是艾条灸,这是目前最通行的一种灸法,不会造成灸疮,温和舒适,所以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欢迎。五 艾灸的作用原理1 平衡阴阳人体本是阴阳的统一整体,不论是生理作用的发挥与病理过程的衍变,都是处于阴阳转化的运动过程之中。所以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阴阳失调的结果。 内经中“治病必求于本” ,就是本于阴阳。因此不论用什么手段和方法,都是以恢复阴阳平衡为目的。 内经

8、中“灸之要在于调和阴与阳” ,是最好的指导。有余可泻,不足可补,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有余为亢盛属阳,不足为衰竭属阴。在平衡阴阳,双向调节的前提下,故不论为虚寒与实热之腹痛,均可取中脘与足三里,不论是阴虚与阳亢之头痛,均可取合谷与太冲。中医的认识论就是已经说烂了的阴阳学说,而方法论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调和阴阳与平衡阴阳。任何研究与治疗都绝不能离开阴阳这一基础,离开就犯了方向性与原则性的错误。其结果如茄子地里找西瓜,水中求月,了不可得。阴阳是个代号,里面无所不包,它很简单,不能把它想的太复杂了。只是由于它所包含的一切是互相渗透联系的有机统一全体,认识上去了,一切便解决了。无形上升功能的属阳

9、,有形下降物质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脏属阴,腑属阳;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等。2 调和气血气血不和是病理变化的普遍机制,气血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一个具体内容。中医对生理与病理的理解,治疗方法的确定,都是以此为指导。现代病理学证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组织或器官的三种基本病理改变所引起,即代谢改变、机能改变、和形态改变。代谢紊乱导致构成器官的基本物质,转化成为有毒的治病物质,进而使机能失调,衰竭或亢进。日久,必将导致组织形态发生异常,因为人任何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应的。而血液的流通和供应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又将加重其机能改变和代谢改变。因此

10、他们之间不论是谁先谁后都是以气代谢和功能,血正常的血液供应两大基本因素为转移。“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凡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唐.孙思邈生理机能的提高与血液供应的改善,这两者是治愈疾病的主要环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中医对气血不和的病理认识,以及对这种机制所采用的相应措施,不但与现代才被阐明的三项病理机制相符合,而且更能包括着三项的变化于其中,这才不能不令人叹服!灸的治疗作用,早已一致认为其具有调整内部环境、增强抗病能力,使已发生障碍脏腑的功能得到提高和恢复,促进气血的流通,带走有害物质,使人体基本物质的供应和细胞代谢恢复平衡状态,这正是“调和气血”的说明。3 疏通经脉艾灸

11、是艾火纯阳移热内注于人体,温热能直达深部,循经而行,经久不消,使经气畅行。温热所产生的经脉畅通作用,就像自然界中结冰的河流,因到春夏阳光日盛冰渐消融,而河水畅流。 “阳化气,阴成形”是千古不变之理。疾病虽有很多种,都是因为不通所致;治病手段虽多,都是助人体气血经络通畅为目的;人们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实际上也就是“通则不病,病则不通”!没有人身体气血畅顺,而能发病致死的说法。唐代孙思邈说:“凡病皆气血壅滞,不得宣通。 ”可见百病皆生于不通,而通则能治百病。想想平日生活中,内急急迫想要入厕,而找不到方便处憋着难受,是为不通;入厕后倍觉轻松舒适,这就是通的好处啊!而通则需要脏腑机能的正常。

12、人身的经脉通畅,则阴阳和调,气血无所不周,脏腑、肢节、九窍皆能润养。五脏和调、六腑安定,外邪不能干,七情不能扰,对通这一简单平凡而普遍的真理,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理解和重视。通者,洞达、畅顺、开彻、不滞,得其理,无所不通也。事不洞达,则迷茫而不知举措;天地之气不和顺,则万物不能化生,风雨灾害随之产生;政不通则人不和;情不通则礼不达;货不通则滞;水不流则腐。可见“通”字其义甚深;其事甚广!六 艾灸的取穴原则及方法(一) 、总原则:灸穴勿多、热足气匀,最多 1-2 穴,有时也可因病情而取多穴。(二) 、常用选穴法:1、近部取穴(局部)直接作用于患处,穴位都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作用,如,腹部各穴能调理肠

13、胃;头部各穴能治疗头部疾病。2、远部取穴(循经)艾灸于远离患处的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症状的方法。3、传统特效穴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足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泉等。4、热敏反应点取穴这一取穴法一定要重视,多在患处中心部位,不管是不是穴位找到就灸之。方法:在灸疗时,艾条离皮肤相同距离,它处灼痛难忍,而此处觉热流内注,极其舒服,此点就是热敏点。(三) 、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古今医家对压痛穴都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 。压痛穴的应用在医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一般以在背部探寻为主,先看颜色,再用大拇指指腹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

14、自上而下各按压一次;先用适当轻力,徐缓均匀按压以便发现浅表反应点,再用适当重力按压,以便发现深层反应点,不可跳跃前进,用力过大或次数过多,反而达不到检查目的。如有多个反应点,根据病情,取反应强的做为灸疗点或配一弱的反应点轮流灸之。(四) 、阳光普照与百川归海两大取穴法“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内经 。艾灸调疾,也是遵循阴阳之道。1 阳光普照区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内经 。督脉循脊中为诸阳之统帅, ,太阳主一身之表,均循背而行。所以多种疾病均可在心俞及胸椎的两侧这一区域内,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点及现象。这是很早就被发现与重视的选穴方法之一,故将心俞与至阳这一区域称为阳光

15、普照区,在这一区域内选穴灸疗称为阳光普照法。按取压痛穴方法取穴。2 海纳百川区腹为阴,肾为阴中之至阴,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肾也” 内经 。脐下一寸之阴交穴,为任脉,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其两侧半寸则属足少阴之中注穴。肾为先天之本,生气之源,阴交与至阳均居于人身之重要地位。阴交对下腹及前后阴诸病,功用优异。脱肛便血,月经病,尿闭淋浊,腹胀痛,泻痢不止等均有良效。眩晕,瘫痪,四肢凉,下肢酸痛效果也很好。与气海临近,而功用也难分。故称在左右中注,为阴交、气海,这一狭小区域的取穴法称为百川归海法。七 艾灸的优缺点优点:1、操作简便,灸师指导即可,可随身携带。2、安全稳妥,最多也不过是皮肉受损,不会出

16、现损伤内脏的意外事故。3、适用范围广泛,对有些病症效果卓著,无须手法协助感传作用可自然发生。4、作用面积较之针刺为大,取穴稍有偏差亦无大碍。5、时间自由,经济。可长期施灸,获长远效果。6、以温和灸而言,除禁灸穴及心前区外,全身上下几乎皆无禁灸之处。缺点:1、以直接灸而言,痛楚较大,皮焦肉烂,须多日保护,病人听而摇头,望而生畏,形成瘢痕,有碍美观。尤以女性皮肤显露部位。选穴受限,如颜面,心前区,阴部,手足关节部位以及浅表动脉与大动脉所在诸穴。均不宜直接灸,易造成不良反应。2、以温和灸而言,有些慢性病例,必须长期坚持灸治。要求速效缺乏信心与耐心者,每不易收全功。八 禁灸穴及注意事项(一) 1、 “

17、石门、关元二穴,针之无子” ,这是唐代伟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上所述,相信药王是不会虚言的,但他没说灸之也会无子,可我们还是应慎重,应不灸为妙,因为可以选取同等功效的穴位代替这两穴。 (未生育女性禁忌)2、脊中穴在中脘的里面,灸完中脘不可再灸脊中,会使邪气没有去路,但单独灸之均无碍。只是此两穴不能配合灸。 3、妇女怀孕期,下腹部一般禁灸。但妊娠呕吐灸中脘穴效佳对胎儿也无不利。 (灸至阴穴可转胎治疗胎位不正) 。经期应视情况而定,无病不灸,有病根据病情可灸治。4、二十岁前不要灸足三里,小儿更不能灸。(二)1、阳虚阴盛明显的患者,长期足量施灸,少部分出现如口起泡、喉干痛目赤、困倦等症状,不用顾虑,继续

18、施灸自会消失。这是阳气运行,阴邪化去的表现。这种情况出现更有利于疾病痊愈,为排病反应,不用处理,不是上火。2、只在头面与上肢,反复长期大量施灸,口干鼻燥属常见。只要掌握适当的作用量与方式,完全可以避免。如出现,可用生地、麦冬、玄参各 10 克泡水喝。3、长期在一个部位定点施灸,灸点的皮肤会泛灰褐色。但对人体健康无任何不利,也不会留瘢痕,停灸自会恢复正常肤色。4、当年艾叶稍刚燥,陈年艾叶,温和刚柔相济,要优于新艾。5、灸治前后一个小时,最好不要洗澡。 九 灸感三相 灸疗的重大发现灸感的发生,须由艾之火气与人之真气,两相结合方可生成。其全部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相就是相连、相关与相承之意,也可以说

19、是三个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这是灸法的重大发现与灸疗作用的客观标准。灸感是患者在作艾灸时,自己身上所感应到的多种多样的感受。有时沿经感传,有时不是。如发热、发麻、蚁行、风吹、水流凉感及压重感等,当然是以发热感最多。艾灸时必须使艾热持续均衡,作用点集中,并达到一定的艾热蓄积量,才能出现灸感,发现和体会灸感的全过程。 这一个太平凡太平凡又极平凡而又极为重要的最基本环节,未曾被普遍掌握。这个因就结了一个果-灸疗的临床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是我国灸疗大师周楣声发现提出的。现在艾灸大多手持为主,且不断移动,或是用大片烘烤的方法,故不易激发感传与观察到感传的全部过程。影响灸感的因素:1、刺激量的蓄积, 2、

20、年龄与性别的差异,3、个体素质的不同, 4、时间和环境,5、病情, 6、操作者的态度与信心,灸感的出现,有时会有多种先兆出现,各人感觉不同。灸治时三相过程完整出现的患者,效果大多都很好,客观的说少部分病症收不到满意的效果。(一) 第一相(定相传导期)采用改良灸具和连续施灸,灸感易于发生。感传线离开灸疗处向患处移行,患处在头就走向头,在足就走向足,可以自然出现,而且极其明显。常在第一次施灸时即可到达患处,有时需灸两次以上方能到达患处。(二) 第二相(作用发挥期)当灸感传导到患处后,感应并不马上停止,而是对患处能发生极其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时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则不能立即见效。感应以患处中心为

21、强烈,其轻重强弱及时间长短,与病情的轻重缓急大致可成正比。(三) 第三相(下降终止期与循经再传)当作用发挥期到达顶峰时,感应就逐渐开始下降,不会因为艾热持续感应也持续。一般间隔 34个小时,感应才会再现。人的身上有多处病变时,一处感应完,有时会在另一患处出现感应。感传可以按照自己的投射方向,不受脏腑的阻隔,斜行直贯而畅行无阻,足以证明是“经络互通,主治可及” 。十 灸、穴、病及病愈时间浅释(一)灸“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病” 医宗金鉴 。说明施灸必须达到一定的艾热蓄积量,才能发挥理想的灸疗目的。 “灸”字的上面是一个“久”字,长时间的意思,下面是一个“火”字,是用艾的火力,必须长时间用艾

22、热施灸效果才会产生。看到这个字就能体会到老祖先造字的智慧。如果不能坚持灸治是不会达到好的灸疗效果的,这是灸字的取义,现在用灸治病者不敢用直接灸,而艾条总是手持者上下左右来回晃个不停,还给起个好名。热未着肤,迅速移去,欲求灸效岂非空谈,与灸字本意的关系相聚万里,怎么能获得好的灸疗效果。如能灸治不厌,耐心施灸,不久灸感三相可以出现,慢性顽疾也可消除。(二) 穴所谓穴就是点,作用于一点,其反应可在局部又可及于全身,更多的是指向患处, “气至病所” ,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汇聚于体表的部位,人体与宇宙的交通处,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 1、病现在很多人,有吃的饿不着,有穿的冻不着。病却那么多,到底病

23、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有没有真的静下心来细细想过,想想自己为什长病?病得到自己身上,自己受罪,谁也替不了。病可不管你的身份地位是贫贱富贵,说要谁的命就要谁的命。灵丹妙药不治心性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身心互相影响,身病还需心药医。怎样医?都说治病要治根,根到底哪里?心思生火,火往上行,气动勾寒,寒往下行。生气上火,寒火相加,病根扎下。轻的烦恼度日,重则疾病缠身以致没了命,再重心当不了身体的家,做出极端的事,后悔也没用。人都快气死了,还不知道回头,还在讲理呢,不可笑吗?生气上火是什么?两个无常鬼,干什么来了?来索人命的呀!可很多人都在用,还乐此不彼的,用了一次又一次。别再净往外怨了,再怨命都快没有了。回

24、头想想自己吧?是不是个明白人。明理不怪人,怪人不明理。内部脏腑不调和就是病了,就这么简单,不调和。2、病愈时间每个人得了病,都想马上好,想好就必需要从根上好。好病没有确定的时间,因为得病是有一段时日的,好病也需一定时日。有的很快,有的很慢,那就要看自己的了,自己的信心与疗疾的方法。 。 内部脏腑调和就健康了,就这么简单,大调和。 十一 艾灸佳效的几种情况1、 各种疼痛以及无名烦恼,会很快消失。2、 安定精神,会使睡眠非常好。3、 调整通便。4、 食欲好,生活质量提高,驱除疲劳。5、 对于体重的标准化常收好的效果,太胖太瘦都可调整。6、 美化肌肤,使人面色好转,面斑多会消失。7、 培养一个不轻易

25、生病的身体。十二 保健养生灸保健灸法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只需灸师指点穴位,自己就能独自完成灸治过程。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促进机体正常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灸法传到日本后,非常盛行,他们的民谚“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 , “不灸足三里,勿为旅人” 。春秋施灸,以防疾患。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将军问一位长者长生之术,长者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己,妻儿皆已一百多岁。 ”三里长寿之灸,因此而日益盛行。日本习俗在养生灸中提昌:婴儿期灸身柱,以促进健康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以预防感冒;

26、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以排毒使生殖系统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以健胃强身,防止衰老,预防一切疾病;到了老年则增加曲池灸,以防止视力减退,抵抗病邪,使耳聪目明,牙齿坚固,调理血压,预防中风。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军中步卒,遇异人。授以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入江胡为盗,被擒,临刑时监官问他:“汝有异术?”曰:“无也,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 ,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 。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即艾火之效耳。1、三里长寿灸取穴: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寸,正坐自然屈膝,足掌放平为度,本人除大指

27、外四指并拢,以中指横纹为准为三寸,本人大拇指横纹的横宽为一寸,食指放在外膝眼下相平处,小指下即是本穴。足三里是胃经俞穴,为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之一,成年人的保健名穴。可养先天与后天之气,使元气不衰,故称为长寿灸,(1) 养生保健,(2) 肠胃病要穴,(3) 有健步作用,补肾气。(4) 可明目,治头痛,通鼻塞,治鼻中干燥。2、关元灸属任脉经穴,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之说。为一身元气之所在,长期施灸,元气充足,虚损可复,壮一身之气。取穴;脐下三寸,对月经病、遗尿、遗精等生殖系疾病,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孕妇忌用。3、神阙灸与脐疗(一) 神阙灸艾灸脐疗法,是

28、古代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的长寿灸。胎儿时,脐为生命的通道,乃是先后天的通道。人身体真正的丹田是在腹内,在神阙穴与命门穴之间。命门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为生命之门,两穴前后呼应。灸脐就能起到调和先后天的作用,灸神阙一穴,三穴同调。实为生命之要穴,此必为内证者所知,空谈无益。 “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防病延年益寿” , 东宝医鉴 。随着中医在世界各地的流传,脐疗以其卓著的疗效在不少国家兴起,备受众多医者和人民的称赞推崇。适用;中风虚脱,元气虚损,四肢厥冷,腹痛绕脐,腹泻,小便失禁与不出(多隔盐灸) ,妇女不孕与男子不育,形惫体乏,年老体弱等诸证。为虚证要穴,中老年人防病保健要穴。 “凡病一年四季各

29、灸脐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益气延年” 医学入门 。丹田的一气, “脐下肾间动气是生命之源,十二经的根源” 。(二) 精油脐疗与艾叶精油合用,效果更佳。先用精油均匀涂于神阙穴皮肤表面,然后施以温和灸,促进精油渗入俞穴,通行十二经络。以药穴同用,达到更好的保健治病功效。每次灸 1530 分钟,每周一次即可,不可过频。此法适用于工作忙,时间少的人。不用精油,可长期施灸,时间一般不限。4、 小儿身柱穴灸身柱穴含有全身支柱之意,有理肺气,补虚损,解邪热毒,宁神定志的作用。(1)通治儿科百病,对小儿常见病都有明显的疗效。(2)可以健全神经系统。(3)防治呼吸系统疾患。(4)为小儿期保健治疗要穴,长期施

30、灸小儿体质明显增强,食欲、睡眠、智力、运动、抗病力均明显改善,有确实临床效果。保健灸,每穴每次施灸时间 15 分钟以上为好,每月固定几天或隔几天施灸均可。时间多自由,以昼夜来说:白天以上午为好,夜里以前夜为佳;以季月来说,换季月初时施灸为宜。一年之中有四时,一天之中有四季。一天中上午为一年之中的春季,下午为夏季,前半夜秋季,后半夜为冬季,灵活圆通方可无碍。十三 美容灸面部的问题,如皱纹、黄褐斑、肤色差等,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灸疗时,必须重视内调与局部并重的原则,且以内调为重,因为内部脏腑失调必然要反映于体表。阴阳脏腑经脉失和,经络不通,气血不能润泽颜面,产生面部问题。1、 全身内调:神阙、脾俞

31、、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百会,灸时可长。2、 局部调理;患部,患部及附近穴位,患部压疼点,灸 1525 分钟为佳。3、 有专业的美容艾灸具配以面部刮痧效果会更好,特别是黄褐斑,大多能在患部或患部附近找到很敏感的压疼点,如能忍痛刮之,多收奇效。也可配合中药内服。十四 美体灸与缩身糊肥胖因素虽多,但不离阴阳。除先天遗传体质外,多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饥饱不均、不及时)和缺乏运动,引起能量摄入与消耗不平衡。脾胃受伤,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导致部分水谷精微变成有形痰湿停积体内,阻碍阳气运行,更加重脏腑功能的失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受损,先天肾中之阳气随之受影响。阳气不足,阳不能化有形之阴, “阳化气

32、,阴成形”是不变之理。主穴;神阙、阳池、中脘、三焦俞、三阴交,每次选 12 穴。配穴;命门、大椎、地机、丰隆、脾俞、肝俞、肾俞,每次选 12 穴。诸穴合用,益阳消阴,健脾补肾,化痰利湿,以达调理脏腑阴阳,健康轻身的目的。合谷、三阴交是排泄体内废料的重要穴位。也有因脏腑受损,水谷不能化为气血润养机体,体质变消瘦者,灸之能使体质增强身体增重,恢复健康正常体型。艾灸的调理是双向的。肥胖的根是,伤了先后天脾肾的阳气,脾肾功能失司,阳不化阴。切不可服寒凉药,寒凉药属阴,只是通过利水作用减轻了体重,虽暂时取效 ,但很快反复。又因为寒凉伤了身体的宝-阳气,阳气受伤一分,有形之阴邪便增加一分。还有通过过分节食

33、,服不让产生饥饿的药物,这都不符合机体自然生理,损伤了人的脏腑功能。其结果是暂时瘦一点,由于损伤了脏腑,不是出现疾病,就是更胖,越减越肥。因为犯了方向性与原则性的错误,自己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减肥的原则是健康的减,不饥饿,不乏力,不泻肚,不伤身体。人天生就有五行性,木瘦火圆水主肥,金苗土厚背如龟。如果稍胖,而身体无疾患,是不需要减肥的。符合人的自然生理,才能获得真正健康的身体。万不可因为减肥伤害自己的身体。缩身糊;炒大豆 300 克,炒荞麦 150 克,炒黑芝麻 100,云苓 150,炒山楂 150,泽泻 100,杏仁 50打粉内服,每次 60100 克。每天早晚各一次,或早上一次,晚上一次。配

34、以适量蔬菜。艾灸是以艾热之纯阳助人体阳气,化形体有余阴邪。可同时配以扶阳中药内服(本店可配缩身糊,由粮食和中药配成,早晚一次,对身体有益而无害) ,阳气入于体内,如自然界里冬季结冰的河流,因到春夏,阳光日盛而冰渐渐消融,河水畅流。十五 常用穴位为了取穴准确,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用手指压一压。穴位大多有酸、麻、胀、痛等感觉,不是穴位则指压的感觉不同。 (一)腰背取穴1、姿势自然,正坐垂肩,两肩胛内缘划一横线,为六寸,正中距一侧内缘为三寸。2、四段,大椎穴以上为颈段:大椎至两肩胛下角连线(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即至阳穴)为胸段。肩胛下角水平线至两髂嵴高点连线(四、五腰椎棘突之间即腰阳关穴)为腰段。

35、从髂嵴连线一下为骶段。3、三线,督脉为中间线,即后正中线,旁开一点五寸为膀胱经一线,旁开三寸为膀胱经二线。4,颈椎七节,胸椎十二节,腰椎五节,骶有四个棘突。(二)胸腹取穴1、横八;两乳之间连线为八寸。2、竖八;前正中线,从剑突下至脐中为八寸,3、脐下五;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五寸。(三)常用穴位一、头面部穴1、百会;两耳尖连线与头顶前后正中线交汇处,压之有酸痛感即是。2、通天;百会穴前一寸,外开一寸。3、风池;后头部入发际两侧凹陷中,4、太阳;眉梢与外眼角,外开一寸凹陷处。二、胸腹部穴1、中脘;脐上四寸,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前正中线任脉上。2,水分;脐上 1 寸,3、神阙;脐中央,4、气海;脐下

36、一点五寸。5,石门;脐下 2 寸,6,关元;脐下 3 寸,7,中极;脐下 4 寸,8,天枢;脐旁 2 寸,9,大巨;天枢穴下两寸。三、背腰部穴1、大椎;第 7 颈椎棘突下,正坐平肩,略低头,颈后与肩平处,出现一个高突,即是第七颈椎,有人出现两个,以最大的一个为准。2,风门;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3,身柱;第 3 胸椎棘突下,4,至阳;第 7 胸椎棘突下,5,筋缩;第 9 胸椎棘突下,6,脊中;第 11 胸椎棘突下,7,命门;第 2 腰椎棘突下,8,腰阳关;第 4 腰椎棘突下,9,肺俞;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0,厥阴俞;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1,心俞;第 5

37、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2,肝俞;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3,脾俞;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4,膏肓;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15,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6,肾俞;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五寸,17,次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在第 2 骶后孔中,四 、 四肢部穴1,阳谷;脘背横纹尺侧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中,2,合谷;手背虎口,第 1、2 掌骨间,当第 2 掌骨中点桡侧。3,神门;前臂掌侧脘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处凹陷中,4,阴郄;神门穴上半寸,5,曲池;屈肘九十度,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7,阳池;腕背横纹中

38、,8,足三里;外膝眼穴下 3 寸,胫骨外缘一寸。手指除大拇指外,余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横线为三寸。9,条口;足三里下五寸,10,丰隆;外踝上 8 寸,条口外一寸,胫骨外两寸。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为十六寸。11,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12,委中;腘窝横纹的中央,13,三阴交;足内踝尖直上 3 寸,胫骨后缘,14,照海;内踝尖下凹陷中,15,太冲;足背第 1、2 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16,太白;足内侧缘,当足第 1 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17,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旁零点一寸,十六 常见病的灸疗头痛多数能在胸椎的督脉上出现压痛反应,偏头痛有时也可略偏向椎体两侧。灸治时

39、,先检查,沿胸椎由上而下徐缓均匀分轻重力两次按压,哪个胸椎压痛在哪里施灸。多数头痛也可以直接取大椎穴而获得良效。有时也可局部取穴,如取太阳、风池、及耳尖等,效果也很好。如果胸椎棘突上无压痛,可在棘突两侧寻找压痛点。失眠1, 多在第五胸椎压痛,左右心俞有压痛2, 足三里对有胃肠病而同时失眠的头痛者,可以收一穴多用的效果。咽喉病1、 在胸椎督脉上可有一处或多处压痛,特别是在第七胸椎及其上下最为明显。2、 照海穴也有特效,上感(上感及急支)本病用灸疗,效果快捷明显, 1、 大椎为退热要穴,很多时候单独灸之就能治愈感冒。2、 胸椎两侧各压痛俞穴,为重要的施灸点。3、 急支取厥阴俞,多收佳效。急慢性鼻炎

40、,鼻窦炎 1、 多选用通天穴灸之,或在局部最不适处施灸。2、 找颈椎与胸椎的反应点。3、 寻找阳明经的反映穴多收佳效,急性结膜炎合谷穴多收好的效果。耳鸣多选用背部反应穴。自汗、盗汗1、 灸阴郄多收佳效,自汗、盗汗及其它在午夜以后天亮以前发作加剧的疾病,取用阳陵泉,屡用屡验,2、 肝俞和筋缩为盗汗要穴。慢性胃病1、 多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2、 胃酸过多,单灸膏肓穴,3、 溃疡可合溃疡散,组成;炙甘草 500 克,白芨 500 克,浙贝 200 克,乌贼骨500 克,打成细粉,早晚各冲服 1020 克,效果确定。腹泻多取腹部脐周诸穴,神阙为主穴,也可取阴交。便秘1;神门是要穴,2;大巨、太白也多收佳效婴儿腹泻以神阙为主,还可取左右天枢,水分,阴交。婴儿消化不良一般身柱为主穴,神阙,脾俞,胃俞,隐白效果也很好。婴儿咳嗽肺俞,身柱,风门为主穴,可同时取尺泽,婴儿发热大椎,肺俞,子宫出血,阳陵泉止血,灸血海出血多,带下阳陵泉止,三阴交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