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授课老师:李家锐)第一课时艾滋病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艾滋病毒及艾滋病的基本概念。2学习本课后,能了解艾滋病是怎样产生的。3宣传并预防艾滋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4关注世界艾滋病的流行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艾滋病病人和谐相处。【教学重点】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教学难点】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设计思路】由一个爱滋病家庭的惨痛故事展开,并把故事当成一条线,串连起各个知识点,分别介绍出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教学方法】讨论式、讲解式、探究式、启发式。【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
2、势。 )2教师收集相关的艾滋病的教学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感染了“20 世纪瘟疫”的艾滋病。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一堂课是艾滋病的知识的课。关于艾滋病病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有一个很悲惨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在忧伤的音乐声中讲述故事。案例:故事的男主角是个王姓男青年。10 年前,为摆脱贫穷,他只身到外闯荡,并加入了卖血的行当。在一次卖血中,王某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可怕的是王某本人并不知道。在外靠卖血挣了一些钱后,王某回到他的家乡,在家乡娶了妻子,生了儿子。这时他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患上了艾滋病。2000 年,一次偶然患上的“感冒”使王某检查出患有艾
3、滋病!尤为可怕的是,因为王某对自己身患艾滋病毫不知情,因此王某早已把艾滋病毒传染给了妻子,他的妻子又通过母婴传染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儿子。当这一切全然揭晓和明了的时候,王某已经不治,很快撒手人寰。接下来的结果不难想见,王某的妻子于 2001 年遭受同样厄运。不久,幼子也离开了人世。两年时间,一家三口死于艾滋病,这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悲剧。可怜天下父母心。与王某同吃同住的老母亲,在两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男主角得的是什么病吗?学生:思考并回答。二、设置疑点,进行新课。(一)艾滋病病毒?教师:我们知道,故事中的王某得的是爱滋病,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4、它们的英文缩写是什么?学生: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活动目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现有的知识和态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解答、补充、明确、澄清疑问,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科学讲解:过渡:教师出示几张艾滋病病毒的图片。(二)艾滋病病毒的特性及在人体的特点教师: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引入问题: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特性和进入人体后。它有哪些特点?它进入人体后给人体带来了哪些坏处?学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所得出的答案并板书:1艾滋病病毒的特性主要有两个:(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
5、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如碘酒、酒精或医院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消毒药品)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甚至用自来水冲刷,水中的余氯就会使它失去活性。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如:蚊子、跳蚤等)体内存活。(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 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 I 型病毒(现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有 11 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2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的特点:(1)病毒小 (2)破坏人体白细胞 (3)变异快 (4)侵犯人体免疫系统(三)什么是艾滋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艾滋病病毒的知识。同学们想一
6、下。什么是艾滋病?它的英文缩写又是什么?学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板书答案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四)什么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教师提问,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这一名话中,你能得出艾滋病的什么信息?请同学们思考或讨论。给他家讲一讲。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明确:1 “免疫缺陷” ,-免疫力丧失教师: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率极高的传染病。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艾滋病病毒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
7、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值得一提的是,艾滋病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2、综合征老师讲述一般出现的综征症状: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 ,又称为症状性 HIV 感染,是指 HIV 感染者出现多种慢性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初期的开始症状象伤风、流感、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体重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粘肤出现白色念球菌感染,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肿
8、、血疱、滞血斑、皮肤容易损伤,伤后出血不止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不断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 3-4 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短、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呼吸困难等。由于症状复杂多变,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一般常见一、二种以上的症状。按受损器官来说,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如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如侵犯血管而引起血管性血栓性心内膜炎,血小板减少性脑出血等。老师出示几张患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并进行讲解。(五)学习与运用。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有什么区别?HIV (艾滋病病
9、毒)代表人类免役缺陷病毒。一个人感染了 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役系统,人体免役系统的一个功能是击退疾病。经过几年, HIV 削弱了免役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艾滋病( AIDS )代表获得性免役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征状。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六)讲一讲,说一说。你了解艾滋流行的严峻形势吗?1由学生合作探究课本知道,教师提问:你能从课本中讲述的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作出几点概括吗?2教学上让学生共同探讨(23 分
10、钟) ,老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其特点。3由学生通过种渠道收集最近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让同学们把得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读一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七).课堂小结第二课时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教学目的】:掌握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四个分期及日常预防艾滋病知识【教学重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教学难点】:会传播艾滋病和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教学方式】:PPT 演示,师生互动一、复习基础知识:什么是艾滋病(AIDS)?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
11、病毒 “(HIV ) ,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二、引入新课艾滋病毒藏在哪? 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体液中:1.血液:一部分感染者是通过静脉吸毒、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而获得的;而像针头、手术器械、口腔科器械等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日常理发、美容用具不消毒或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能引起感染。2.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3.乳汁:1/3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会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滋病传染给婴幼儿。以上几种体液中存有 HIV 数量较多;而尿液、汗、 眼泪、口水中的 HIV 数量少,
12、一般不足于造成传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有什么区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感染了 HIV 但没有发病的人。他的外表或体内情况均与常人无异,约有一半的感染者会在 10 年后发展成艾滋病患者,约有 50%不发展成为患者。如果受感染的是儿童,潜伏期会缩短,约 40%在 3 年内便会转变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是指已有症状出现的艾滋病病人。发病时会出现长期的淋巴结肿胀、发热、体重骤减、极度疲倦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如果怀疑自己受到感染,应该进行一次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不要单靠以上症状来确定是否感染。三、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以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故事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艾滋病
13、的三个传播途径:父亲杰克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一次意外的工伤大量失血之后,被送往医院进行输血,但是,在输血前,没有对血液进行艾滋病病毒的检测,因此,父亲通过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而感染了艾滋病。后来,在与母亲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经过性交而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了母亲罗琳。之后,罗琳生出的孩子布朗也患有艾滋病。询问:1、是谁把艾滋病带入这个家庭?通过什么途径?2、母亲罗琳为什么也患有艾滋病?通过什么途径?3、孩子布朗是怎样患上艾滋病的?通过什么途径?答案:1、父亲,输入未经检测的含有 HIV 的血液。血液传播。2、母亲与父亲发生体液交换。性传播。3、母亲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把艾
14、滋病传染给孩子。母婴传播。性传播:对象:异性同性血液传播:1.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 及血制品2.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牙科器械、美容器械或其他锐器而传播.3.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具吸毒母婴传播:宫内通过胎盘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母乳喂养时感染在没有采取母婴阻断等医学措施的情况下,已感染病毒的母亲将病毒传染给胎儿的概率为 25%35%。然而在及时发现并认真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后,新生胎儿感染的机率最低可降至 1%.HIV 传播给他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有足够数量的病毒从感染者身体内排出;2、进入人体内(如有破损等)发生体液交换。四、艾滋病的四个分期:急性
15、感染期、无症状期、艾滋病前期和艾滋病发病期急性感染期 15-20%的感染者在 2-6 周内可出现发热、发汗、疲乏、肌痛、关节痛、厌食、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持续 3-14 天后进入无症状期。有的人感染 HIV 后并不出现任何急性症状。 无症状期 大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始时都没有任何症状,如同健康人一样,因此,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的。重要的是这些无症状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一般持续几个月至 10 年以上。随着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开始逐渐出现症状。 发病前期 艾滋病发病早期病人表现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常见分布在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处。肿大的淋巴结多为对称性,特点是坚硬不粘连,
16、无触痛及波动感。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贫血。但无明显其它症状。出现相关综合症。各种症状逐渐发生,日趋严重。 发病期 长期发热(达一个月以上 ),进行性体重减轻(2 个月内体重减轻 10%以上) ,持久性腹泻、乏力、厌食、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由于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完全损失,发生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如结核、乙型肝炎、口腔与咽部霉菌感染等。艾滋病也常并发恶性肿瘤如卡波济氏肉瘤、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 当机体被感染后,有一段时期血清中不能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呈现阴性反应。多数感染者要在感染后 2 个月左右,血中艾滋病病毒抗体才呈现阳性反应,长的可以到 6 个月才转阳。从艾滋病病毒感染
17、到艾滋病病毒抗体转阳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中照样会传染病毒。为什么说窗口期很可怕? 人被感染后,身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且毫无症状,必须经过一些日子才能在血中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这时是具有传染性的。如果输入处于窗口期感染者的血液或是和他人共用一具注射器,与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发生性接触等,都会有感染的危险。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是隐匿而且最危险的艾滋病危险人群。提醒学生:可以到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如经过初筛实验阳性,并进行确诊实验也阳性,才可以诊断为 HIV 感染。若检测证实已感染艾滋病病毒,要减轻心理压力,勇敢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与治疗。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
18、测是免费的!五、日常预防艾滋病的方法:(8 分钟)1、会传播的体液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2、不会传播的体液泪水、羊水、唾液、汗液、尿液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同桌吃饭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公用马桶、共用游泳池、同沐浴、公用办公用品及工具等。【问题 1】:接吻会传染艾滋病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唾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艾滋病病毒,不足以造成感染。但在深接吻并伴有感染者口腔出血或溃疡时,将使感染的危险性增加。【问题 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么?1.血液对于蚊子=食物对于我们2. 只吸血不吐血3. 病毒数量太少,当蚊子被打死后,从皮
19、肤创口进入体内的病毒量也更少。所以,从来没有发现过蚊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人我国尚未被确认的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感染的。以下几种人被认为是易感人群: 1.与多个男性有性关系的女性;或与多个女性有性关系的男性2.处于流动状态的青少年,以及辍学和无业青少年、流浪人。只有培养科学生活习惯才能远离艾滋病:1.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2.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3.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六、课堂练习判断题:下列哪些行为能够传染艾滋病病毒?1、有口腔溃疡的深程度的接吻;2、共用理发店的剃须刀;3、和艾滋病病人一起就餐;4、输入不明来源和未经检测的血液;5、穿已经死亡的艾滋病
20、病人的衣服;6、患有艾滋病的母亲以母乳喂养婴儿;7、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8、探望艾滋病病人;9、与患有艾滋病的儿童共同学习;10、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思考与练习:1、学习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2、当我们身边有艾滋病病人时,我们是应该远离还是帮助?3、通过学习,试着向你身边的人传授基本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第三课时拒绝危险行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
21、为和不安全性为。(1)判断行为的危险程度。(2)培养学生如何规避危险行为。(3)训练学生如何将高危行为转化成无危行为的能力。(4)消除学生对日常现实生活中正常交往行为的恐惧心理。【教学难点】: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教学方法】:1、讨论法2、情景再现法【教学过程】: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一、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
22、,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2、教具准备:(1)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2)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卡片内容: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3、具体步骤:(1)教师讲解:“高危” 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
23、;“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 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2)将学生分成 4 个小组(每小组 10 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3)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4)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5)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
24、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6)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7)教师公布正确答案:A、高危行为:有多个性伙伴 共用注射器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共用牙刷 共用前指甲刀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穿耳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C、无危行为:利益社交亲吻 共用餐具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在游泳池统统游泳坐公共汽车使用公共电话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8)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
25、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4、展示幻灯课件:(1)如果没有预防意识,无意行为可能就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2)积极预防,高危行为也可能化为低危行为。(3)正常的交往行为是安全行为。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1、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2、情景表演并讨论:(1)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2)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3)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
26、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3、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1)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2)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3)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4)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5)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三、本课总结: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 如何坚持安全行为” 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四、课后作业:以“防范艾滋,请从身边生活小事做起”为题写一封倡议书,倡导同学坚持健康积极的安全生活方式,有效防范艾滋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