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蒿概述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蒿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蒿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蒿作为燃料效果更佳.艾蒿 - 形态特征艾蒿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 45120 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
2、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 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艾蒿 - 中药化学成分艾蒿地上部分含一第列的倍半萜类衍生物,内有:艾蒿素(sieversin),4-羟基-8-乙酰氧基-8-乙酰氧基-1(2),9(10)-愈创木二烯-6,12-内酯4-hydroxy-8-acetoxyguaia-1(2),9(10)-dien-6,12-olede1,洋艾内酯(artabsin),洋艾内酯(artabsin),洋
3、艾素(sbsinthin)2,艾蒿宁(siev-ersinin)3,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10,11-表洋艾素(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esiversin),11-二氢墨西哥蒿素 B(2-hydroxy-8-desoxy-11,13-dihydroxrupicolin B),11,13-二氢汉菲林11,13-dihydro-4(2)-hanphyllin,异戊酸,-(8-异戊酰氧基)橙花醇酯(8-isovaleryoxy-nerylisovalerate),2
4、, 3-环氧-11, 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2,13-dihydrodeth-drocostrslactone),大牻牛儿烯(dermacetene)D,右旋姜黄烯(cur-cumene),异戊酸橙花醇酯(nerylisovalerate),4-去羟亚菊素(4-de-hydroxyajadin,ludartin),安洋艾素(anabsinthin)4,球花母菊素(globicin)5,兰香油薁(chamazulene),兰香油精(chamazuleno-gen)6,蒿萜内酯(artemolin)7等。还含木脂体类分合物:芝麻素(sesamin),e,a-阿斯汉亭(e,a-ashantin),
5、e,e-蒿脂麻木质体(e,e-sesartemin), 鹅掌楸树脂醇 B 二甲醚(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B), 鹅掌楸树脂醇 A 二甲醚(epi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A)4。又含黄酮类化合物:艾黄素(artemisetin),猎眼草黄素(chrysosplenetin)8,芸香甙(rutin),异槲皮甙(isoquercetrin)9以及马栗树皮素(escul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8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精油(essential oil)10等。艾蒿 - 药用特性艾蒿1.抗菌作用
6、: 1.1.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 10 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艾叶油 410(-3)浓度(试管法),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人型 H37RV)均有杀灭或抑制作
7、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1.2.以小野艾叶烟熏,对于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剂及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3.野艾的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真菌作用:艾蒿艾叶煎液对皮癣真菌的抑菌作
8、用最为微弱(与黄连、黄芩等煎液相比较),在 15%浓度时堇色毛癣菌,开始呈抑制,30%浓度时除絮状表皮癣菌、足跖毛癣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发育外,其它为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山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停止发育。曹红烈等亦证明艾叶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孙迅又测定艾叶烟熏法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狗小芽胞
9、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申克氏胞于丝菌、斐氏酿母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抗菌作用。 3.平喘作用: 3.1.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也能对抗乙酰胆硷、氯化钡和组织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 0.5ml/kg 灌胃对乙酰胆碱-组胺混合液喷雾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叶油 210(-4)ml/kg 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收缩。艾叶油加吐温-80 制成的混悬液能抑制肺组织释放慢反应物质(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应物质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慢反应物质;豚鼠以艾叶油一次灌胃后,肺组织内慢反应物质含量降低不明显。1
10、981 年有人从艾叶平喘作用较强的中沸点油中分离得到二个平喘作用较强的单体,即 -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苇醇;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艾叶油中分离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喷雾给药,-萜品烯醇 80-120mg/kg 灌胃,均能对抗组胺与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哮喘,另两成分反式香苇醇(TCMLIBanscarveol)与 -石竹烯(-caryophyllene)也显示有平喘作用。1%-萜品烯醇吸入,对组胺引发的豚鼠气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对抗卵白蛋白致敏、攻击引起的豚鼠肺机械功能的改变。 艾蒿3.2.野艾浸剂对豚鼠支气管有舒张作用。 4.利胆作用:取艾叶油胶囊,用 2%叶温配
11、成混悬液(每 1ml 含艾叶油 75l)。大鼠0.8ml/100g 和 0.3ml/100g 十二指肠注射给药,分别为艾叶油一组和二组。阳性对照组用去氢胆酸(DHC),每片 0.25g,配成 20%混悬液,0.3ml/100g,十二脂肠给药。四氯化碳中毒组:用四氯化碳 1mlkg 灌胃 1 次,中毒 24 小时作利胆实验,用艾叶油 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对照组用 2%吐温 0.3ml100g 十二指肠给药。小白鼠分 3 组,艾叶油组,0.2ml/10g 十二指肠给药。去氢胆酸组,5%去氢胆酸 0.2ml10g 十二指肠给药。生理盐水组,0.2ml/10g 十二指肠给药。实验结果:艾
12、叶油混悬液 0.8ml/100g 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 91.5%,与给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0.3ml100g 组使正常大鼠胆汁流最增加89%,与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去氢胆酸组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 83.2%;四氯化碳中毒组大鼠胆汁流量也有明显增加,与正常大鼠比,利胆作用减弱,维持时间短;2%吐温对胆汁流量无明显影响。艾叶油对小鼠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其胆汁流量增加 26%。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艾叶中 -谷甾醇和 5,7-二羟-6,3,4,-三甲氧基黄酮,它们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显著作用。温瑞兴等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的
13、不同炮制品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异。炮制方法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产品其实验结果有很大差别。炒炭与醋炒焦的效果较差;炒焦、醋炒炭与生艾叶对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 3 个剂量水平上都能极其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国艾叶几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其它两种溶剂(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3 种不同产地的艾叶醇提水溶部位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这两个剂量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艾叶。在 136mg/ml 剂量时,3 种艾叶的差异不明显。从艾叶中提取出的两种成分, -谷甾醇与 5,7-二羟
14、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两种有效成分相比,-谷甾醇的作用在 0.7、1.35mg/ml 剂量时均极其明显地优于后者(p0.001)。 艾蒿6.止血作用:艾叶水浸液给兔灌胃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认为艾叶的止血作用未能证实。艾叶为临床上常用止血药,温经止血常炒炭用,药理实验初步证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张学兰等对其止血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由实验结果可见,烘品 2-5 及炒炭品 100%水煎液均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以烘品 2(180、10 分钟)、烘品 3(180、20 分钟)和烘品 4(200、
15、10 分钟)止血作用最为明显,与生品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样品组则无明显止血作用。建议艾叶制炭可改用烘法,以 18烘 10-20 分钟及 200烘 10 分钟,成品外表焦褐色为佳。 7.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野艾煎剂可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兔肠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 8.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蛙心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从克里米亚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 分离出来的 Tauremizin(是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对离体蛙心、猫心和在位猫心均能增强其收缩力,对猫心并能减慢心率,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有拟肾上
16、腺素的作用。 9.抗过敏作用:艾叶油 0.5mlkg 灌胃,对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有对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10.其它作用:大桥秀治报告艾叶主要因其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的体温下降。但其作用剂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使用。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症模型,用艾叶挥发油给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0.0125g,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为 57.8%及75.O%;p 值均小于 0.001。艾叶油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小野艾水浸液对兔耳血管灌流时几无影响,给小鼠腹腔或静脉注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Lochett 氏法)。大鼠内服有显著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于临床。艾蒿 -
17、 考证艾蒿1.本经。 2.唐本草:艾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 3.孟诜:春初,此蒿(艾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 4.开宝本草:别本注云,(艾蒿)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为蓬蒿。 5.本草图经:此草(艾蒿),古人以为葅,唐孟诜亦云生挼醋食,今人但食蒌蒿,不复食此,或疑此蒿即蒌蒿,而孟诜又别著蒌蒿条,所说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异也。又今阶州,以艾蒿为茵陈蒿,苗叶亦相似,然以入药,恐不可用也。 6.纲目:艾蒿,处处有之,有水陆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种形状相似,但陆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尔
18、。 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苹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诗云,于以采蘩,于沼于让。左传云,苹蘩蕴藻之矣。并指水生艾蒿而言,则本草艾蒿之为蒌蒿无疑矣。郑樵 通志谓苹为蒌蒿,非矣。鹿乃山兽,蒌乃水蒿。陆机诗疏谓苹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细叶直上,状如牛尾也;蒌蒿生陂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而歧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葅曝皆可食,盖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吴酸蒿蒌,不沾薄,谓吴人善调酸,溣蒌蒿为 xie,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 本经列艾蒿于上品,有功无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岂不得服之之诀与。 7.植物名实图考:艾蒿,本经上品。陆玑诗疏以蘩为艾蒿;唐本草
19、以为大蓬蒿,叶上有白毛错涩者是;李时珍以蒌蒿为即艾蒿。不知诗疏言刈其蒌,释状甚详,分明两种,图经亦辨之。艾蒿 - 生药材鉴定艾蒿性状鉴别 茎类圆柱形,长短一一,直径可达 5mm。绿色,表面有纵棱,可见互生的枝、叶或叶基。上部有较密的柔毛。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髓。叶皱缩或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两面均被柔毛。头状花序较多,半球形,直径 3-6mm,总花梗细瘦,总苞叶线形,总苞片 2-3 列,边缘有白色宽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边缘为雌花,内层花两性,均为管状。成熟花序可见倒卵形的瘦果。气浓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多边形。表皮一列细胞,外
20、被丁字毛,细胞多径向,较长。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鞘纤维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形成层不明显。维管束排列成环,导管多边形,2-12 个成群,排列成单列。木纤维分布面积大,细胞壁厚化。射线单列,胞腔内有内含物。树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边的细胞壁厚化。 艾蒿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 1 列,外被角质层;赤见多数丁字毛或其残基;上、下表皮均有气孔,但以下表皮较多。栅栏组织 1-2 列细胞,海绵组织数列细胞。主脉处表皮下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常为 1 束。 粉末特征:灰白色。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长 3-5mm,无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纤维多碎断,成束或单个散在,直径 9-36m,胞壁厚略弯曲,腔狭,纹孔稀少或缺。导管少见,以网纹导管为主,赤有螺纹、梯纹和具缘纹孔,直径 12-35m。结晶甚多,单个,形状不一,大小为 23-92m,不溶于盐酸。薄壁细胞多数,四边形,多边形或类圆形,无色,有少数纹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