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 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 5000 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绪 论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
2、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 100 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 94 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 spss 统计软件将 94 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一、中国激荡 30 年:从“衣”看生活变化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整个中国服装业发生了时代性变化。 如今,中国不仅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经过 10 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如张肇
3、达、郭培、梁子、罗峥等。2006 年国庆节,中国设计师谢锋带着他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备受世界瞩目。这被认为是中国设计师进军国际时装界的一个标志。这一时代性的巨变可以明显的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着装方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衣”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我们随机走访调查三间房地区 94 位居民在 80 年代初期以及目前
4、买衣服时经常去的场所得到以下结果: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 年代初期 45 22 18 9目前 4 15 22 53老百姓购买衣服的场所自 己 做 集 市 小 服 装 店 大 商 场020406080年 代 初 期目 前80 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自 己 做集 市小 服 装店大 商 场目 前 老 百 姓 购 买 衣 服 场 所自 己 做集 市小 服 装 店大 商 场80年 代 初 期 老 百 姓 购 买 衣 服 场 所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 70
5、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 、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 “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 80 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
6、,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 80 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 90 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 ,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 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 ,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
7、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 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 24 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 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二,中国激荡 30 年:从“食”看生活变化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
8、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 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
9、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那一年,可口可乐、汉堡、热狗、果汁、冰淇淋、奶油冰棍,即便对许多大城市里的小孩来说,也还是陌生的。80 年代初,三间房
10、以及众多像三间房一样的村子,才刚刚有饭馆的出现,而且很少有人会去。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已经奔了小康的居民们会经常带着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喝可乐、咖啡,吃汉堡。比他更富裕的中国人,则喜欢鲍鱼、海参、牛排、日本料理和韩国烧烤。在问卷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三间房居民经常会外出就餐,小到街边饭馆,大到酒楼酒家,
11、都座无虚席。人们的口味正日益挑剔。购买食物时,是否新鲜、是否有农药残留,甚至是否是转基因食品,都成了考量的指标。供货商们正千方百计地变换着花样,去讨好他们。这一切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期间,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恩格尔系数,在中国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三、中国激荡 30 年:从“住”看生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房屋的变迁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从 60 年代的平房,70 年代的筒子楼,80 年代的单元楼,90 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这一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之前,住房条件比起建国初
12、期虽有了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房;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福利分房”时代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住房靠国家,分房靠等级”。那时候,房子面积分配的大小要根据家里人口的数量。一般是一家三四口人,甚至老少三代一起吃、住、生活。筒子楼,便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住房样式,当时很时髦。不过随着时间消逝,筒子楼渐渐天破旧,它再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了,人们把它重新改建,如今也只能成为我们记
13、忆中的一道风景了!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1980 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房改的思路。1998 年,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北京从 1998 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使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
14、别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品位的提高,装修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舒适。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百姓住房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如今,购房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一生最大的一笔支出。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28%的民众住房费用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最多,这一项也是被调查民众里,选择人数最多的一项。房屋楼价的上涨已时时刻刻牵动着人们的心。人们也在哭、笑、怒、骂之余现实起来, 我们在对北京三间房地区居民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生活变化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民众认为,改革开放
15、以来他们的居住条件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有大幅改善,也有三分之一的民众认为,居住条件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只是适当的改善,只有少数人觉得,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可见,改革开放30 年来,大多数居民住房条件是有或大或小的提高的。居住环境的变迁可以说是时代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这说明,我们的生活水平在迈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四、中国激荡 30 年:从“行”看生活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间房地区在全方位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幸福指数直线上升、百姓的平均寿命也在安逸与和平的环境下稳步上升。而关于百姓幸福指数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
16、个大字。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 ”可见,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其交通的快捷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交通对于国家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性,引起全中国的注意。于是从公路建设,铁路发展,空路和铁路的拓建,迅速而有次序地推动起来。从东南各省的建设,到西北的大开发,都遵循此一策略。我们知道,一个地区交通的飞速发展可快速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交通是一切沟通的基础。不难理解,快捷方便的交通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可以有效发展和拓宽本地区贸易规模,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资源的地区还可以带动旅游业等等,一系列“连锁优势”让各地区政府都将发展交通作为发展经济的前驱动力!由调查问卷我们得到,改革开放初期(80 年
17、代初期) ,有半数三间房地区的受访群众选择的出门代步工具是步行,百分之三十二的群众选择的工具是自行车,只有百分之十八的受访群众选择了公交车,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受访群众中,没有人选择私家车,这与当时百姓普遍经济水平极低有很大的关联。与此同时,有百分之八十四的群众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出远门并不方便,因为火车不能到达很多地方,只有百分之十六的受访群众表示交通是方便的。与之对应的两个问题便可明显反映出改革开放给三间房地区带来的经济变化,有过半的受访群众表示,目前出门的代步工具是公共车,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受访群众表示是私家车,百分之十一的受访群众表示是自行车,而没有人使用步行作为代步工具。与此同时,大部
18、分受访群众表示现今出远门很方便,因为火车能到达多数地方,有百分之四十的受访群众表示公路发达经常自驾游,也没有人表示现今有出远门不方便的现象。这两组数据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给三间房地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解决温饱到生活奔小康,从出行靠双脚到快捷使用公交车火车等公共代步工具、甚至是拥有私家车,无不体现着改革开放给这个地区带来的新的希望和新的活力。三间房处处呈现一派流光溢彩、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但看改革昔日,丰碑矗立,指今朝,辉煌铸就。这一切,让人恍如隔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对城市居民的出行观念、出行方式、交通工具选择,特别是私人轿车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将促进城市居民日益
19、追求舒适、安全、快捷、健康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 城市居民的出行变化将对城市交通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后 记此次社会实践的各项工作由我们小组分工完成,首先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机会,我们的收获颇丰。再要感谢每一位小组成员对于调查的尽心尽力。现将小组分工说明如下:调查问卷设计:李玉倩,高雅发放调查问卷:全体组员统计问卷调查结果:苏羽论文撰写:衣:余忆晗食:张宴宾住:高雅行:王梓霖总结:李玉倩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各抒己见,很难统一。经过了反复的论证和查询资料,完整的问卷内容才得以呈现出来。另外,在发放问卷的时候,部分居民不愿意配合,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麻烦,经过不懈的坚持努力,最后收回的 94 份有效问卷值得欣慰。统计结果以及论文的撰写还算比较顺利,负责的小组成员都表示他们从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我们这些 90 后的学生来说不算熟悉,我们只能从网络和书籍中汲取相关信息。这次调查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从当地的居民那里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的变化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