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077548 上传时间:2019-09-24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上序忆五十年前,我参与整理先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泊庐医案,完全原案照抄,类编成册,竟无一言按语。其辨证何以精,立法何以妙,用药何以巧,全靠读者自悟,若非跟师随诊,耳提面命,欲登其室,窥其奥,何其难也!古云:医者,意也。当以意度之,不可言传者也。然非不可言传,是不得其人而不言其秘也。彭、杨二君笃实忠厚,虚心好学,于岐黄致力多多,底蕴既深而悟性又高,随诊于我不离左右者越十春秋。1990 年拜师于人民大会堂,甚慰平生之愿。遂将所学,尽救二君。二君亦不孚师望,意之所至,心即领悟,所谓心领神会、触类旁通者也。几年以来,救死扶伤,不避寒暑;偶遇疑难,共参互商;稍得闲暇,问难灵紊,

2、师徒同心,如影随形,淡古论今,其乐融融。今二君整理医案已竣其事,阅之甚合我心。其选案甚精,所加按语又直披不传之秘,此或有益于读者、医者与患者,我愿足矣。是为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赵绍琴学术经验简介代前言赵绍琴,男,汉族,1918 年 12 月 4 日生于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顾问,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师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均在清太医院供职为御医。其父文魁公曾任清末太医院院使(正院长),领衔头品花翎顶戴,民国初年出任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赵师自幼熟读医学典籍

3、,得家学传授,于 1934 年继承父业悬壶北京。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号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跟随三先生临床学习多年,尽得三家名医之真传。1950 年赵师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1956 年北京中医学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成立,赵师受聘执教,主讲本草学,成为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教师之一。1958 年以后,赵师长期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负责中医内科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1977 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基础部温病教研室主任。1979 年以后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先后培养中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 20 余名。1990 年国家确认其为国家缎

4、名老中医,批准带徒二人。自此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临床带敦,将自已宝贵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的弟子。赵师得家传师授,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创见颇多。他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病。对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法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他认为叶氏所说“在卫汗之”并非应用汗法,而是指辛凉清解而达到汗泄透邪的目的,因此温病初起治法不可言辛凉解表,只能是辛凉清解。这一字之差反映了赵师在学术研究上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在温病治疗上赵师尤其善于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重病证。他把透热转气引申为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温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以透邪外出为指导原则,取得了很

5、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地发展了叶天士的温病辨治理论。在内科临床方面,赵师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其特点是辨证准,立法明,用药步,疗效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盛赞曰“平正轻灵”。赵师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主张从营血进行辨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均从营血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现代医学中慢性肾脏疾病研究更为深入,对中西医学关于慢性肾病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质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如慢性肾病非虚的观点,慢性肾病应当忌食高蛋白食物的

6、观点,慢性肾病应当运动锻炼的观点,慢性肾病可遗传获得的观点,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逆转的观点等。这些观点都是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的检验得到的。这些创新的理论不仅是赵师学术特色的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对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贡献。赵师得名师传授,又经 60 年临床,学术上自成一家。其临床特色十分鲜明。在诊断上特别重视脉诊,强调脉分浮、中、按、沉四部,即把传统的浮中沉三候扩展为浮中按沉四部,在温病中以应卫气营血,在杂病中反映标象和本质的关系,如浮中部所得仅反映疾病的现象,沉按部所得才反映了疾病的实质。实践证明这是把握疾病本质,确定治疗大方向的关键。在用药方面,除了用药步而精外,善用风药是其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7、所谓风药是指那些质轻气清具有疏解宣透作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独活、柴胡、升麻、葛根等,其药皆具辛味,性平或温,为传统的解表类药物。赵师对这类风药的运用,其范围远远超出了解表祛邪,而有许多妙用。如用于升阳、疏肝、解郁、宣阳、疏卫、透热转气、胜湿消肿、利水通淋、疏利气机、疏通经络、利咽喉、止搔痒、行药力等等,其妙用不可尽言。非随师侍诊,难以得其一二。赵师临床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重视饮食宜忌和运动锻炼。应当说,忌口是中医传统特色,可惜忌口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被人们广泛重视。很多人以为医生就是开个药方,忌口不忌口无关紧要。殊不知应当忌口的如果不忌口,那么本来应有的疗效就可能会被某些食物所抵消。

8、如内经强调:“热病稍愈,当何禁之?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赵师在临床上特别强调忌口,例如治疗慢性肾病时有一张专门的饮食调控单,上面开列哪些忌食,哪些直食。实践证明治疗忌口的意义十分重大,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病人的运动锻炼,也是配合治疗的重要方面。这里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过去很多病以养为主,这是认识上的误区。要辨证地看待动与静的关系,适度运动对于治病对于养生都是十分重要的。赵师在临床上常常给病人开出一张运动处方,以配合药物治疗。这种见解确实高人一筹。我等有幸拜师于赵绍琴教授,随师侍诊,聆听敦诲,已十余年。深感赵师学术经验之可贵。师恩深厚,无以为

9、报。今在赵师指导下,精选其临证验案整理加按,公诸于世,以与同道共享。其闻纰漏在我,是学力未达也。如欲深求赵师之学术真谛,有其所发表论文近百篇,及著作数部如温病浅谈、温病纵横、赵文魁医案选、文魁脉学、赵绍琴四百法等可供研究学习。更有全面系统反映其学术思想的总结性之著赵绍琴内科学正在整理之中,不久即可问世。我们翘首以盼。赵绍琴教授学术继承人 彭建中 杨连柱 1995 年 10 月风温(上呼吸道感染)周某,女,50 岁。初诊身热头痛,体温 38 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饮食当慎,荤腥宜忌。薄荷 1.5 克(

10、后下),前胡 6 克,浙贝 12 克,桑叶 9 克,银花 9 克,连翘 15 克,淡豆豉 9 克,炒牛蒡 3 克,芦根 30 克,二付二诊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 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薄荷 1.5 克(后下),前胡 3 克,黄芩 9 克,杏仁 9 克,芦茅根各 30 克,焦三仙各 9 克,二付药后诸恙皆安。按:患者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以此为辨,则寒温立判。况又有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佐证,其为风温犯肺无疑。故投以辛凉平剂,疏卫达邪。药

11、后得汗而热退。再以清宣,以泄余热。观此案可知叶氏“在卫汗之可也”之心法,汗之并非发汗,而是轻宣疏卫,卫分开则自然微微汗出而邪自外泄。赵师用药,轻清灵动,正合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秦伯未誉之“平正轻灵。”名不虚传。风温 2(化脓性扁桃腺炎)张某某,男 30 岁初诊二日来身热不甚,但咳,痰吐不多,口微渴而苔薄白,病已两天,本属风热侵犯于卫,肺失宣降,应服桑菊饮治之。但误服桂枝汤一剂,并饮红糖生姜水取汗。今晨身热颇壮,体温 39.7,咽红肿痛,且有自腐,咳嗽,痰中带血,胸宇刺痛,头痛日干,渴饮思凉,两脉弦滑且数,舌绛干裂,心烦,昨夜不能入睡,今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谵语之势。本为风热犯卫

12、,肺失清肃,前医错认为风寒犯表,以辛温之剂,发汗解表,孰不知汗为心液,误汗伤阴。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势必促其温热内陷,神昏谵语。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凉营分以开神明之法。此风温化热,逆传心包,防其增重。蝉衣 3 克,僵蚕 6 克,连翘 12 克,银花 12 克,杏仁 9 克,片姜黄 6 克,竹茹 9 克,菖蒲 9 克,鲜茅芦根各 30 克,生石膏 24 克,一付二诊药后身热渐退,体温 39.1,神志较清,咽红肿痛皆减,干咳,痰中血渍来见,昨夜已得安睡。昨进疏卫凉营之剂,今日神苏热减,病势好转,再以前方加减为治。前胡 3 克,僵蚕 6 克,蝉衣 3 克,连翘 9 克,银花 12 克,姜黄

13、6 克,知母 6 克,生石膏 15 克,焦三仙各 9 克,鲜茅芦根各 30 克,二付三诊身热退净,体温 37.2,咽红肿痛已止,咳嗽已徽,夜寐较安,大便通而小溲短少,舌白苔厚腻,质略红,两脉弦滑皆细,数象已无。温邪误汗以后,阴分已伤,前服清热凉营之剂,病势大减。再以清气热、肃降化痰之法。生紫菀 3 克,前胡 3 克,杏仁 6 克,川贝 6 克,黄芩 6 克,鲜茅芦根各 30 克,焦三仙各 9 克,三付四诊病已基本痊愈,仍有一二声咳嗽,原方继进三付,再休息一周,忌荤腥甜黏之味即愈。按:此为风温误治案。本属风温袭肺,若投辛凉轻剂桑菊饮轻清宣透即愈。医者误作风寒,用桂枝汤并姜汤发其汗。汗虽出而阴益伤

14、,热益重,咽肿白腐,神识将昏矣。温病忌汗,犯其禁必祸不旋踵。此时病机虽属邪陷心包,而论治法则不可骤用寒凉。宜仿叶天士透热转气之法,透邪外出,则不致内闭生息。故用以疏调气机见长的升降散,合银翘透邪于外,杏仁宣肺于上,菖蒲开窍于中,茅芦根分消于下,三焦通畅,内外和调,内陷之温邪外泄有路,故药后即见转机。此透热转气之法,与单执寒凉以疗热病者迥异。若一见神昏,便投三宝之类,则恐寒凉闭郁气机,内陷之邪更难外透矣。赵师常言,叶氏透热转气之法乃温病第一要法,适用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奥义就在于给邪气以出路。本案的治疗正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风温 3(上呼嗳道感染)李某某,男,21 岁初诊:身热不甚,但咳微渴,

15、体温 37.8,舌苔薄白,咽红微痛,脉象浮数。本是风温之邪,侵于肺卫,肺失宣降,应予桑菊饮加减为法。今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治之(麻黄、杏仁、炙草),药后发热剧增,体温 39,脉象滑数,咽红肿痛,舌红苔黄燥。本是风热,过用辛温,既发汗以伤阴,又助热以化燥,故高烧咽红且肿,势将发热增重,姑以清润宣肺,肃化清解。防其咳嗽暴作,饮食宜慎。沙参 12 克,浙川贝母各 6 克,杏仁 9 克,炒栀皮 6 克,淡竹叶 3 克,连翘 9 克,黄芩 9 克,鲜芦根 24 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二付二诊前服甘寒清润之后,身热大减,体温 37.5,咽红肿略退,脉象从浮数已转为滑数,舌红苔黄,大便略干小便短赤。昨服

16、甘寒清润,阴复而热减,再以甘寒养阴折热。辛辣油黏皆忌。浙川贝母各 9 克,沙参 15 克,杏仁 9 克,麦冬 9 克,炙杷叶 15 克,黛蛤散 15 克(布包),瓜蒌仁 24 克,鲜梨皮二枚,洗净切片,三付三诊身热退净,体温 36.7,咽红肿痛皆愈,饮食二便正常。原方续服三付而康复。按:本案与上案均为风温初起即误服辛温发汗之剂而致病情陡然加剧。然救误之法却各不相同。本案患者因素体阴虚,加之服麻黄剂过汗伤阴,故于清解之中,参以甘润养阴。服后便得热退。转方甘寒养阴兼以折热,以为善后之计。观此可知,温病宜刻刻顾护阴液,岂可发汗以重伤其阴耶!风温 4(上呼吸道感染)龚某某,男,47 岁初诊形体消瘦,素

17、体阴虚。复感温操之邪,发热口干,头痛咳嗽,干咳无痰,微恶风寒,心烦口渴,尿少且黄,舌红绛且形瘦,两脉细弦小数。阴虚之体,又感温邪,滋阴以养其涟,疏卫兼以退热。白薇 3 克,玉竹 9 克,豆豉 6 克,前胡 3 克,薄荷 1.5 克(后下),山栀 6 克,芦根 24 克,二付二诊身热退而恶寒解,头痛减而咳嗽除,咽干口渴,小便色黄,舌绛形瘦,两脉细弦小精,温邪已解,阴分不足,再以甘寒清热,养阴生津。玉竹 9 克,山栀 6 克,前胡 3 克,鲜芦根 24 克,鲜石斛 15 克,桔梗 6 克三诊诸恙皆减,微咳无痰,咽干口褐,脉象弦细小滑,按之略数,舌干质红形瘦。外感温邪已解,阴虚内热未除,再以甘寒养阴

18、,润燥折热方法。细生地 15 克,石斛 15 克,桔梗 6 克,生草 9 克,麦冬 9 克,北沙参 24 克,川贝 6 克,鲜茅芦根各 24 克,三付四诊药后诸症皆减,脉仍细小且滑,舌红口干,心烦而欲饮,阴虚已久,肝肾两亏,改用丸药,以善其后。丸方:细生地 60 克,肥玉竹 60 克,川石斛 30 克,生白芍 60 克,麦门冬 30 克,五味子 30 克,山药 45 克,丹皮 24 克,茯苓块 60 克,元参 30 克,焦三仙各 60 克,鸡内金 30 克,香稻芽 60克,砂仁 15 克,白术 30 克,炒枳壳 30 克,木香 15 克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饭后,各服 6

19、 克,如遇感冒暂停。按:素体阴虚,暮春患感,正合内经“冬不藏精,各必病温”例。其形瘦干咳,舌瘦且绛,脉象弦细小数,合为阴亏之征。故首用养阴疏化,终用养阴和胃之丸药。冀以从根本上改善阴虚体质。风温 5(大叶肺炎)孔某某,男,20 岁初诊持续发热 4 日,体温 38.739.5,时时恶寒,头痛,咳嗽砗作,咳则胸痛,汗出胸以上为甚,胸闷气促作喘,痰黄稠粘,时有铁锈样痰吐出,大便二日未行。舌红苔黄根厚糙老且干,两脉洪猾且数,心烦口干,渴欲冷饮。经西医检查,确诊为大叶性肺炎。此属风温蕴热壅塞于肺,痰热内阻,升降失和。急以清宣肃化方法,饮食当慎,谨防增重。苏叶子各 6 克,杏仁 10 克,生石膏 25 克

20、,生甘草 6 克,莱菔子 10 克,白芥子 3 克,甜葶苈 3克,芦根 25 克,黛蛤散 12 克(包),二付。二诊前药服二剂后,身热退而咳喘皆减,胸痛未作,痰吐略爽,其色亦浅,舌苔黄厚渐化,大便甚畅,两脉弦滑,数势大减。热郁已解,滞热较轻,肺气已畅而升降渐调,再以前方加减,饮食荤腥仍忌。前胡 3 克,杏仁 10 克,黄芩 10 克,浙贝母 12 克,苏叶子各 3 克,莱菔子 6 克,黛蛤散 12 克(布包),冬瓜子 30 克,茅芦根各 30 克,二付三诊前药又服二剂之后,身热咳喘皆愈,夜寐甚安,咳嗽吐痰甚少,两脉仍属弦滑,二便如常,经透视两肺纹理略粗,肺炎基本吸收,比前大有好转,再以清肃疏化

21、。前胡 3 克,杏仁 6 克,苏子 10 克,黄芩 10 克,炙杷叶 10 克,黛蛤散 10 克(布包),芦根 25 克,焦三仙各 10 克,二付又服上方两剂之后,一切均属正常,又休息五天上班工作。按 大叶肺炎一症,往往寒战高热,状类伤寒。切勿以伤寒法治之。盖此为痰热互阻,壅塞于肺,气机不利。故咳即胸痛,吐痰如铁锈色。查之有肺实变征。当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诊断之。中医治疗当着眼于肃化其痰热,便邪热无痰以结,则易去矣。赵师此案前后凡三诊,悉以肃化祛痰为治,三子养亲,葶苈泻肺,千金苇茎诸名方之义俱见于方中。细研此案,治法自明。风温 6(支气管肺炎)邢某某,男,7 岁初诊:发烧咳嗽,面目俱赤,舌苔黄厚,

22、口干渴饮,大便两日未行,夜间咳嗽甚重,小便黄少,两脉弦数有力。前天曾服某医开中药方:麻黄 6 克,桂枝 10 克,杏仁 10 克,炙甘草 10 克,茯苓10 克,生姜 3 克,大枣两枚,一剂。药后身热加重,体温 40,咳嗽喘逆,痰中带血,神志有时不清,咽痛且肿,扁桃腺白腐肿大,今查白细胞 12000mm3,尿无异常发现,线透视:两肺纹理粗糙,符合支气管肺炎现象。此风温蕴热在肺,胃肠食滞蕴蓄,本当清肃化痰兼以导滞,误用辛温发汗方法,以热治热,诸症蜂起,有逆传心包之势,姑以凉膈泄热,兼以通腑,仿凉膈散之义。薄荷 2 克(后下),前胡 6 克,黄芩 10 克,生石膏 20 克,钩藤 6 克,莱菔子

23、6 克,紫雪丹 1.5克(分冲),羚羊角粉 0.6 克(分冲),一付二诊药后身热渐退,咳喘大减,痰血未吐,神志已清,昨夜安寐一宵,今晨大便一次,色深且粘,恶臭难闻,病势已衰。但舌根苔黄略厚,咽微作痛,温邪滞热减而未净,再以肃降化痰,清解化滞之法,忌食油腻荤腥,甜粘糖果也慎。前胡 3 克,杏仁 10 克,川贝母 3 克,钩藤 10 克,黄芩 6 克,瓜蒌仁 15 克,莱菔子 6 克,鲜梨一枚(连皮去核切片),二付三诊身热已退净,体温 36.7,咳嗽喘逆未作,痰血未吐,今日透视正常,查白细胞 6700mm3,尿正常。两脉细小且滑,舌苔已化净,大小便正常,嘱慎食一周,可上学。按: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

24、以发热喘咳为主证,重者可有惊厥动风之变。此例实属误治。本属风温挟滞,却重用麻黄汤发其表,宜其惊厥在即,危若迭卵矣。治以凉膈泄热,通腑导滞。盖肺与大肠为表里,若肠腑壅实,则肺难肃降,故热壅于肺者,往往以通腑为捷法。此案药后便泄恶臭,是积热下泄之征,故有热退喘平之效。其初诊用紫雪羚羊角粉,意在清心凉肝,防其惊厥,亦未雨绸缪之义也。风温 7(支气管肺炎)狄某某,女,5 岁初诊发烧 23 天,体温 38.5,咳嗽气促作喘,线透视:支气管肺炎,白血球 12000mm3,两脉滑数,指纹深紫,已至命关,舌红苔白腻根厚,夜间因热惊抽两次,汗出口渴,大便略千。此风温蕴热,因热动风,急用清热凉肝熄风方法。薄荷 1

25、 克(后下),生石膏 10 克(先煎),知母 6 克,连翘 6 克,芦根 30 克,钩藤 10 克,焦三仙各 6 克,羚羊角粉 0.3 克(分冲),一付二诊身热渐减,体温 38,咳喘少轻,脉仍滑数,昨日抽搐未作,口渴夜不安寐,大便仍干小便短赤,温邪蕴热在于气分,再以清热熄风方法。薄荷 1 克(后下),生石膏 10 克,僵蚕 4.5 克,连翘 10 克,芦根 30 克,钩藤 10 克,羚羊角粉0.3 克(分冲),二付三诊身热渐退,体温 37.5,咳喘大减,抽搐未作,昨夜安寐甚佳,两脉弦滑,数象大减,指纹已淡,回至风关,舌红苔略厚,再以原方进退。前胡 1.5 克,蝉衣 3 克,片姜黄 3 克,钩藤

26、 10 克,芦根 30 克,焦麦芽 6 克,牛黄抱龙丸一丸(分两次药选下),二付四诊身热退而咳喘亦止,体温 36 5,抽搐未作,夜寐甚安,指纹、脉象皆如常,舌苔已化,二便如常,再以清热化滞方法。禁荤腥,吃素食,注意寒暖。前胡 1.5 克,芦根 15 克,焦麦芽 10 克,鸡内金 10 克,二付后诸恙皆安,调理一周如常。按:此为风温气分热盛动风之候,故用清热凉肝息风方法。生石膏、知母取法于白虎汤,清阳明之热;钩藤、羚羊角寓羚角钩藤意,息厥阴之风;焦三仙消食滞于内;薄荷、连翘、芦根分消风热邪气于外。观此治法可知透热转气之运用矣。春温 1(上呼吸道感染)邵某某,女,57 岁初诊暮春感温,形体削瘦,面

27、色黑浊,素质阴亏,滓液不足,近感温热之邪,身热不重,微有恶寒,干咳无痰,头部微痛,心烦口干,咽部疼痛,舌干瘦而鲜红,脉来弦细小数。此阴虚感温,津亏液少,当用滋阴清宣方法。肥玉竹 10 克,嫩白薇 6 克,炒栀皮 6 克,淡豆豉 10 克,苦桔梗 6 克,前胡 6 克,沙参 10 克,杏仁 6 克,茅芦根各 10 克,三付二诊药后,寒热已解,仍干咳无痰,再以原方去豆豉、桔梗、加麦冬 10 克,天冬 10 克,又三付而逐渐痊愈。按:辨治外感证亦须注意患者的素体状况,此例患者素体阴伤,津液早亏,再感温邪,虽身热不重而阴必更伤,故舌干瘦鲜红,脉弦细小数,细主脏阴之亏,数乃郁热之象,故用滋阴生津,清宣郁

28、热方法,仿加减葳蕤汤治之而愈。然但取加减藏蕤汤养阴之意,不用葱白发表之药,加入养阴轻宣之品,药合病机,乃能取效如此。春温 2(重感冒)宋某某,女,65 岁初诊初春发病,身热 20 余日,体温 38.5上下,形体消瘦,面色暗黑,舌干纬而有裂痕,苔垢厚焦黄,唇焦起皮,胃纳少思,脘腹胀满拒按,口干欲凉饮,咽红干痛,两脉沉细小滑,按之仍有力。素患肺结核十余年,经常夜间有汗,有时低烧。近来感受温邪,屡投辛温解表,重亡津液,阴分过亏,津液大伤,蕴热腑实,便秘不通。阴愈亏而热愈炽,肠愈燥而阴愈耗,必须顾津液以润其燥,通腑实求其热除。本虚标实之证,急以增液承气汤治之。元参 45 克,生地黄 30 克,麦门冬

29、25 克,白芍 30 克,川石斛 25 克,芒硝 1.5 克(冲),大黄粉1.2 克(冲),一付二诊药后昨夜大便畅通一次,初干如羊屎,后则少缓,肛门破裂,微带血渍。今日体温 37.5,舌干绛而有裂痕,胃纳渐开,脘腹胀满已减。咽仍红,干痛已见缓和。两脉沉细小滑,力量稍逊。素体阴分不足,血虚热盛,患温病又复伤阴,大便秘结。此液枯肠燥,无水舟停,故先用增水行舟润肠通便法,今便已通热已减,再以甘寒润燥,以补药之体,作泄药之用,切不可再用硝黄。北沙参 30 克,生地黄 25 克,白芍 25 克,清阿胶 15 克(分两次烊化),黑木耳 12 克,炙鳖甲15 克(先煎),麦门冬 15 克,二付三诊身热已退净

30、,体温 37,舌苔已化,质绛干裂,胃纳如常,大便又行一次,便下正常,腹不胀满,咽干痛已无,脉见细弦小滑,再以甘寒育阴,从本治疗。生地黄 25 克,北沙参 25 克,生白芍 25 克,生苡米 15 克,生白扁豆 25 克,清阿胶 12 克(分两次烊化),天麦冬各 10 克,鸡内金 10 克,五付药后诸恙皆安,身热退净。饮食睡眠皆好,嘱平时忌用辛辣厚睐,食以清淡为佳。按:素患结核,知其为阴虚之体;初春即患温症,正合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倒,温邪又必伤阴,是二伤也,病后误用辛温,屡屡发表,过汗更必伤阴,是三伤也。阴津伤而燥热内结肠腑,而成无水舟停之证。故首用增水行舟方法,得便通症减,即变为甘寒濡润,所

31、谓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唯恐久病年高之体,难当硝黄之峻。其小心谨慎有如此者。终以甘寒育阴收功。可见治温病当以存阴为第一要义,此案可资证明。春温 3(重感冒)庞某某,女,80 岁初诊素嗜鸦片烟已 30 余载,经常便秘,大便 78 日一行。自 4 月 28 日感受风温邪气,身热咳嗽,咽红肿痛,经中西医治疗十天未见好转。目前身热未退,体温 38.3,两脉细弦小滑,按之细数,头晕心烦,身热腹满,口干唇焦,咽干微痛,舌苔黄厚干燥,焦黑有裂痕,精神萎靡,一身乏力。老年阴分素亏,久吸鸦片,虚火更甚,津液早亏,病温将及半月,阴液更伤。老年正气不足,热结阴伤,燥屎内结。必须急攻其邪以祛其热,扶其气分防止虚脱,仿

32、新加黄龙汤以攻补兼施。鲜生地 60 克,生甘草 10 克,元参 25 克,麦门冬 15 克,赤白芍各 25 克,当归 10 克,生大黄末 1.2 克和元明粉 1.5 克共研细末冲服,人参 25 克(另煎兑入),一付服药约两小时,侯腹中有动静,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在便前另服:已煎好之人参汤 25 克,西洋参粉 4.5 克,调匀分服,再去厕所,以防虚脱。服汤药后约二小时,腹中痛,意欲大便,即先服人参汤送西洋参 4.5 克,再去排便,数分钟后,大便畅解甚多,病人微觉气短,又服人参汤少许,即复入睡。二诊昨日服新加黄龙汤,大便已通,未出现虚脱症状,这是在气阴两虚之人身上用攻补兼施方法的成功例证。药后患

33、者静睡通宵,今诊两脉细弱无力,身热已退净,体温 36.7,腹满头晕心烦皆减,舌苔焦黑干裂已除,仍属黄厚近焦,自觉一身疲惫异常。老年病温已久,重伤津液,一时难以恢复,再以甘寒育阴以折虚热,甘微温益气兼扶中阴,饮食寒暖,皆宜小心。海参片 15 克(先煎),沙参 30 克,元参 30 克,麦门冬 25 克,黄精 25 克,鲜石斛 30 克,生白芍 30 克,生熟地各 25 克,西洋参粉 10 克(分三次药汁送下),二付三诊连服甘寒育阴兼以益气之后,气阴皆复,患者烧势未作,已能进食少许,舌苔渐化而根部略厚,夜寐较安,且小溲渐多,再以养血育阴兼扶脾胃。西洋参粉 10 克(分三次服),南北沙参 30 克,

34、生白芍 30 克,元参 30 克,麦门冬 25 克,莲子肉25 克,生地黄 30 克,南百合 25 克,怀山药 30 克,炒薏米 30 克,甜杏仁 10 克,三付四诊服甘寒育阴兼扶脾胃之后,近几天来,精神渐复,饮食渐增,昨日(19 日)大便又解一次,初硬而后调,舌苔已化,根部略厚,两脉细弱小措。年已八旬,气阴早亏,又嗜鸦片,阴液消耗过甚,病温半月,正气虚损过度,再以育阴养荣,调理脾胃。前方继进三付。五诊一周来,精神恢复接近正常,已能下地活动,胃纳渐开,夜寐亦安,面色已润泽,舌苔基本正常。嘱其每日进薏苡百合粥,午服山药粥,晚吃桂元肉汤,调养半月而愈。按:老年春月患温,身热不退,迁延日久,阴津大伤

35、矣。舌苔焦黑干裂,燥屎结于腑中,久不能下,热愈结,津愈伤,燥屎一日不去,发热一日不退,终致阴涸而亡,诚可忧也。故仲景有急下存阴之法。然年高体弱病久,难当峻攻,若径用承气法,恐便下之即,便是气脱之时。吴鞠通于此证有新加黄龙汤,仿陶节庵黄龙汤意,攻补兼施,用人参补正,硝黄逐邪,地冬增液。立意颇为周到。赵师运用此法又有所创新,妙在人参另燉浓煎,送服西洋参粉。其服药时间掌握在服汤药后欲排便之时,以二参大补元气,元气足自可运药力攻邪排便,则扶正不虑其恋邪,通便而不虑其气脱。此攻补分投,亦攻补兼施之一法口此法之运用贵在掌握时机,可谓早一刻不可,晚一刻不及。非富有经验而又深虑巧思者不能如此出奇制胜也。此案另

36、当着眼者乃组方之巧,重用增液,微用硝黄,况其年高阴伤,无水舟停,自当增水行舟,不可孟浪峻下也。暑温 1(感冒合并心衰)钱某某,男,51 岁初诊两天来身热头晕,阵阵恶寒,右脉洪大而数,左手略小,面赤口渴,头面汗出较多,昨服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藿香 10 克,苏叶 6 克,佩兰叶 10 克,半夏 10 克,白术 6 克,厚朴 6 克,白芷6 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一付。服药后汗出更多,夜问四肢发冷,今晨面色苍白,两脉虚大而芤,遍体汗出,口渴欲饮,心慌气短,神志欠清,喘息气急,舌苔白腻。此暑温热蕴,津液大伤,本当益气兼以折热,误服辛散伤棒之品,急于益气生津,达热出表,防其神昏致厥。生石膏 30 克(

37、先煎),知母 15 克,生甘草 10 克,梗米 30 克,生黄芪 30 克,五味子 10 克,西洋参粉 6 克,即刻先服一付二诊药后汗出已止,身热渐退,口渴喘息皆止,已能安眠,小溲甚少,两脉已由虚大而芤转为细弱小滑,头面汗出甚少,面仍略红,口干渴亦见缓解。暑温误汗之后,正气大伤,津液过耗,昨服益气生津之品,虽见小效,尚不足恃,再以甘温益气,甘寒生津,兼以祛暑,以观其后。原方减石膏为 15 克,加党参 12 克,二付三诊前药连投两剂之后,身热已退净而汗出亦止,喘息已平,口仍干渴,面色正常,精神好,两脉细弱且滑,大便通而小溲渐利。暑温误汗之后,气津皆伤,今观舌质偏红,苔白略干,虽汗止气复,然阴津尚

38、未全复,改用甘寒益气,兼祛虚热。饮食当慎,生冷粘甜皆忌。北沙参 25 克,太子参 10 克,生黄芪 18 克,五味子 10 克,麦门冬 12 克,生白芍 25 克,鲜荷叶半张(撕碎入煎),二付上药续服二付,诸症悉平,食眠均佳,舌脉如常。再休息一周而恢复正常工作。按;叶氏云:夏温发自阳明。其为热盛之证明矣。然暑热易伤气津,故当主以白虎加人参汤。此例患者病暑温初用藿香正气发散太过,致汗出不止。汗多气津更伤,遂致致心悸气促,神疲脉芤,乃厥脱在即之象。急用西洋参粉即刻吞服,以固元气,继以白虎汤加黄芪、五味子益气敛津固脱。二诊加党参,三诊易为太子参,可见虽益气一法,亦须随证变药,此间细微功夫,正须吾辈着

39、眼处。此案初诊用西洋参粉 6 克吞服最为关键之招。告诉我们,危急之证须以抢时机最为紧要。若缓缓坐等汤药煎成,恐已坐失良机矣。暑温 2(流行性乙型脑炎合并剥脱性肠炎)陈某某,女,58 岁初诊初起发热恶寒,体温 3839,汗出,时有恶心,二天后开始神志不清,烦躁谵语,颈部有抵抗,查脑脊液 wBc 23,单核 9;入院即给常规抗菌素治疗。第三天开始腹泻,便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诊为乙脑并发剥脱性肠炎,治疗无效,并产生霉菌,遂邀赵师会诊。一诊身热不退,神识昏沉,大便作泄,色黄气臭,小便黄步,舌绛龟裂,苔焦黄唇燥,脉细数。辨证;此为暑热久蕴入营,蒙蔽心包,且积滞互阻,湿热下迫。气热复炽,营阴已伤。治宜清营

40、养阴,开窍透热。处方:葛根 4 5 克,黄芩 9 克,黄连 4.5 克,甘草 3 克,生石膏 30 克,竹茹 6 克,菖蒲 4 5 克,部金 6 克,鲜石斛 15 克,紫雪丹 3 克(分服),二付二诊药后热退泄止,神志转清,溲黄,舌干红,苔已渐化,脉弦滑略数。以扶正养阳,清泄余热而愈。原按:本证为乙脑重证并发剥脱性肠炎,属中医暑热挟湿。暑热久蕴,营阴已伤。热势深重,蒸湿炼液为痰,蒙蔽心包,且气热炽盛,积滞互阻,湿热下迫。上有内窍堵闭,下有湿热阻滞于肠,气机不畅;又日气热复炽,热邪源源不断由气直涌营中澈以白虎清气热,葛根芩连清利肠热;菖蒲、郁金配紫雪丹清心涤痰开窍,甘草、滑石、竹叶通利三焦,“排

41、除造成营热不能外达的原因,使气机通畅,开营热外达之路。服后热退,泄止神清,为营热外透。舌干红溲黄,为营阴既伤,余热未清,故以养阴清泄余热法而愈。按:此为以透热转气法救治暑温神昏重症。此证神昏与大肠湿热积滞有关,故用葛根黄连汤合菖蒲、郁金、紫雪,坚肠止利与清心开窍并举,又用滑石、竹叶通利水道,则三焦通畅,故收热退神清利止之效。暑温 3(流行性乙型脑炎)吴某某,男,15 岁初诊发热 45 天,两天来加重,体温 39.7,头晕恶心,呕吐颈强,神昏谵语,大便已两日未通,舌绛苔黄厚,小便短少,两脉沉滑濡数。此暑温湿热逆传心包,姑以芳香化湿,凉营开窍泄热方法:佩兰 12 克(后下),藿香 9 克(后下),

42、生石膏 25 克,连翘 9 克,竹叶茹各 10 克,菖蒲 6 克,郁金 10 克,黄连 6 克,银花 15 克,半夏 12 克,六一散 12 克(布包),紫雪丹 6 克(分两次服),服二付。即刻煎服一付,随即送某医院检查,并做腰穿,诊断为乙型脑炎,当晚又服第二剂汤药,二诊今晨大便畅泄两次,且色深气臭甚多,身热已退,神志转清,体温正常,想吃东西,舌微黄质红,脉濡滑。停药观察,数日后出院。三诊身热已退,体温正常,无恶心呕吐,舌苔已化,浮而略黄,脉濡滑且弱,再以养阴清热兼助消化方法。北沙参 24 克,麦门冬 10 克,连翘 10 克,元参 10 克,焦三仙各 10 克,鸡内金 10 克,茅芦根各 2

43、4 克,服三付药后已愈。原接:本案为暑温湿热逆传心包。因湿热阻滞,气机不畅,郁热日深,热蒸湿浊,遂成痰热,外阻气机,内闭心包,且大便两日未通,腑气不畅,心包之热外达之路不通,欲使营热外透,急当宣畅气机,故以紫雪丹清心开窍,且通腑泻热,又以芳香之品化湿开郁,宣畅气机,辛凉清气而透热外达。使内窍开而腑气通,湿化而气机畅,气得展布,心包之热随便下泄外透而去,故神清热退知饥,再以养阴清热调理而安。按:此亦透热转气案。用药奥妙已见于原按语中。用芳香宣化、清心开窍后,得大便畅行,瘀热得下,即神清热退。说明三焦通畅,气机调畅在温病治疗中多么重要。另,治疗急重温病,不可拘于一日一剂二煎之法,服药宜促其问,如日三夜二,或 4 小时一服,务使药力接续,方克有济。暑湿(胃肠型感冒)王某某,女,41 岁初诊身热四五日,头晕且沉,微有憎寒,胸闷泛呕,呕吐恶心,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而数,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暑热挟湿互阻不化,拟以芳香疏化方法,防其湿热增重,饮食寒暖诸宜小心。鲜佩兰 10 克(后下),鲜藿香 10 克(后下),大豆卷 10 克,前胡 3 克,半夏 10 克,厚朴 5 克,竹茹 10 克,陈皮 6 克,马尾连 10 克,芦根 30 克,六一散 10 克(布包),鲜荷叶一角,白蔻仁末 1 克(冲),二付二诊药后身热憎寒皆解,呕吐止而胸闷亦轻,胃纳渐开,小溲如常,暑湿难解而苔腻根厚,大便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