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 【标】 从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幸福蜕变,走出贫困,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背景声:贫困扶贫第一村,凑在一起做点油茶) 不同角度寻找发展新渠道,他们都曾遇到困难 , (背景声:那时候穷嘛,没钱嘛) 不被理解 , (背景声:大家都在说 啊 ,包括亲朋好友都不支持 , 都在劝) 但是他们从未放弃! (背景声:带动村民看看能不能做点什么事情) “ 中国扶贫第一村 ” 脱贫之后,砥砺奋进的五年,从赤溪看中国扶贫的缩影,赤溪之后的故事,从此开始 。 (歌谣) 欢迎收听广播专题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我国实现标
2、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2 月初,记者再次来到被称为全国扶贫第一村的宁德福鼎磻溪镇赤溪村,欣喜地看到,经历 30 多年的扶贫开发,赤溪村实现了由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幸福蜕变。这里已经基本摘掉贫困帽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不仅如此,赤溪脱贫的经验正在传播到全国各地。 【歌谣】 主持人:赤溪村村民李信珠,一边撑着竹排载着游客,一边唱着他从小就会唱的歌谣,沿着碧绿的九鲤溪顺流而下。两边 是青山翠竹,偶有燕雀鸣叫。旺季时,他一天能撑上五六趟。 【出录音】 按我今年 60 岁来讲,我 21 岁就开始撑这个了,以前是没有拉客人的,就是拉货的
3、。以前我们撑一排下去就五块多钱,一天到晚。那个时候一年赚不了多少钱,不上千,几百块钱一年,现在两万多吧。多撑就多得吧。 主持人:赤溪村位于宁德福鼎市磻溪镇,地处闽东深山,南宋状元王十朋曾这样形容赤溪:“门拥千峰翠,溪无一点尘,松风清入耳,山月自随人”。现在的赤溪纳入到环太姥山生态圈,当年深山里的树林古厝,如今变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 2 【杜赢录音】 15 年我就做到 一百多万,去年是做到两百万。记者:那今年呢? 杜赢 :预计快 300 万。一整年的销售额,等于今年的利润大概可能会在差不多可以在 40 万左右。 主持人:这几天,赤溪村茶叶有限公司的老板杜赢正忙着加工今年最后一批茶叶。今年的市场反
4、响不错,营业额已经做到 200 多万。杜赢是赤溪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虽然现在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但是 2013 年他刚开始准备回家创业时,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 【杜赢录音】 大家都在说,包括亲朋好友都不支持,都在劝,叫你出去工作,这么好的机会应该出去工作,对不对?应该去当老师。就是一股冲劲 ,义无反顾,他们越不理解,我越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对不对?做成功! 主持人:家里多年辛苦,供杜赢读书,就是为了让他走出贫困村,留在大城市找份好工作。可杜赢死活不同意,坚决要回到赤溪走创业致富路,他甚至在已经考取民族学研究生后,直接跟导师说不念了。 2013 年 7 月,杜赢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他一
5、手拿着父亲为他攒下娶媳妇的 20 万元,一手携着广西的大学女友,在村里当起了“农民”。 【杜赢讲述创业初期】 对呀!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两年,就会比较困难一点,一个是没销路 嘛 ,一个就是那个时候还没厂房,那都是简易的厂房,不是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厂房,设备都很缺。一方面是手工做,一方面跑市场,慢慢把销路打开。这肯定有负债,差不多一个就是像刚才说的想办法把产品销出去,甚至有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说为了资金周转, 就是说就 成本价卖出去了,不赚钱了,把这个资金收回来,来进行还债的这些都有。 主持人:如何卖茶,对于没有一点营销渠道的杜赢来说,又是一道坎。他和女友每天带着茶样去茶业专业市场,一家家走进去
6、推销、商谈。谈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当时的女友,现如今已经是杜赢妻子的陈春平告诉记者,她也想过放弃。 【杜赢妻子】 以前会有想过、有一些这样的 想法,但是后面 呢 两个人 呢就是 相互扶持在创业过程中,然后我们遇到一些资金的困难,还有我们办厂的困难,我们都会挺过来 , 还有一些客户,客源都要我们去外面推广 。 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都是我们自己两个跑出去的,跑业务都是自己做 。 只是觉得是比较充实一点,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主持人:这对坚持做自己喜欢事儿的夫妻俩,茶叶生意越做越顺,到 2013 年 12 月初,所有制作的茶叶已销售 80%, 刨 去本钱,净赚 10 多万元。 2016 年初,杜赢再
7、次扩大生产,3 还在村镇支持下,流转了 400 多平方米的土地,建起了标准化新厂房,产品也顺利通过 QS质量认证。公司运营 30 多亩的生态茶园基地、 600 多平方米白茶体验园,带动一批乡亲共同致富。 村党总支书记杜家柱 : 【杜家柱录音】 茶产业因为我们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确实我们茶的收入占了应该是 30%,然后旅游服务业占了 40%,我们 80%的土地都流转到公司跟我们的专业合作社。因为我们这里茶叶的厂家应该是比较少,我们都是以茶(论)斤直接销售到我们的乡镇。然后目前我们这个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杜赢,然后在他的这种带动下,他也能直接销售掉我们赤溪的村民的一些茶叶,然后给村民也带来一些这种的效
8、益吧。 【标】 从深山穷村, 到美丽畲寨的幸福蜕变,走出贫困,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背景声:贫困扶贫第一村,凑在一起做点油茶) 不同角度寻找发展新渠道,他们都曾遇到困难 , (背景声:那时候穷嘛,没钱嘛) 不被理解 , (背景声:大家都在说 啊 ,包括亲朋好友都不支持 , 都在劝) 但是他们从未放弃! (背景声:带动村民看看能不能做点什么事情) “ 中国扶贫第一村 ” 脱贫之后,砥砺奋进的五年,从赤溪看中国扶贫的缩影,赤溪之后的故事,从此开始 。 (歌谣) 【黄忠和录音】 我以前本身在上海呆了十几年了,我在上海做石材生意,去年刚刚回来的,然后想想赤 溪村这几年怎么说呢?也比较好一点,然后两个
9、人就回来了,去年种香菇。 主持人:黄忠和 1999 年外出谋生,在上海做了 17 年的石材生意,去年刚回到赤溪,从事香菇栽培销售。今年他又开了间茶叶行,十几平米的茶叶店,落地玻璃门、空调、电视、茶台一应俱全。在他之前,早已有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到赤溪, 35 岁的沈华平就是其中一位。 【沈华平录音】 我离开赤溪是十几年了,我离开就去上海,开女子专业美容院的。我都做了七八年了,2012 年的时候几个兄弟是凑在一起,做了一千多亩的油茶基地,想着回来,因为当时,也4 看到赤溪也还可以 吧,因为有“ 中国扶贫第一村”,我们也回来,就想带动村民看看能不能做点什么事情。 主持人:近年来,赤溪村成为闻名全
10、国的“扶贫第一村”后,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回村创业的念头。于是,带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年轻人又回来了。 【沈华平录音】 其实我刚好对农业有点兴趣吧。毕竟农民的儿子嘛。去年有主营香菇啊,还有这边也有苗木之类的,还有我们的油茶、山茶籽油。当时我们几个兄弟也是也喜欢农业,毕竟都大山里面出来的,想回来做点农业吧,叶落归根嘛,可能老了肯定也要回来。 主持人:沈华平创业之初 ,也有村民因为投资农业周期长、收益慢,心生疑虑。面对村民的质疑,沈华平却从未动摇,相反,他在荒山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沈华平录音】 因为这个油茶最起码种上去要六七年才可以产,现在还没产。(记者:你当初
11、为什么选这个呢?)因为就是一个储备油。以后的人会更注重健康,注重健康的话就是油,像亚麻籽油啊,山茶油啊,还有橄榄油啊,他这个山茶油,就叫东方的橄榄油,等于怎么说呢,叫抱子怀胎。刚开始是不认同,现在差不多也认同了。 主持人:沈华平说服村民,将半山自然村 1000 多亩低产林承包下来,种植了高效益茶油,每个环节、 每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令村民刮目相看。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达 100 多户。今年以来,仅种香菇一项产值就达 80 多万元,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沈华平】 像我们去年香菇的话,也投资了八九十万,务工费也去十几万,这十几万,他们也就无形的收入了,我
12、们也选择了低保户,还有这些能吃得消的孤寡老人,因为毕竟青年的活嘛,他们能干的我尽量让他们来干,一天也有百 把 块钱。 说实话 , 给我们来说百把块钱是很少, 对他们来说是很可观的,他们一天的菜钱也就十几块钱,十几天的菜钱说实话也是蛮可观的。 很多东西还要自力更生嘛,怎么说,他们也愿意自力更生。 主持人:据了解,目前,沈华平创办的合作社已经直接吸纳或带动 100 多户村民创业增收,每年为每户村民增收 8000 多元。全村 2016 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5600 多元,贫困率从 80 年代的 90%多,下降到去年的 1.5%,全村仅两户还未脱贫。而脱贫之后的赤溪,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回乡
13、创业。 【标】 5 走进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之后 【王绍据录音】 我本人来说,能够获得奖,这个应该感到说这个勋章是很沉甸甸的。 主持人: 2017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在 9 月份公布了结果,在获得奉献奖的 10 人当中,包括福建省宁德市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 闽东日报原总编辑 、 原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王绍据。 1984 年 6月 24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穷山村渴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来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 22 户畲族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而这封信正是来自当时还是基层通讯员的王绍据。据官方统计, 1984 年,中国贫困人口接近 1.3 亿,占全国总人口超 10%。同年 9
14、 月 29 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 30 多年过去了,已经退休的王绍据还经常去赤溪村走走看看。 【王绍据】 去年 2016 年的 2 月 19 号,总书记在给赤溪村干部群众进行对话的时候,同时也给我进行了对话,要求帮助大家这个能够总结我们宁德的扶贫经验,向这个全国推广,为我们全国全面奔小康,建成小康社会要发挥余热,从去年以来,我就更加注重这方面,按照总书记不辜负他的嘱托,首先把赤溪村的经验总结出来,去年就花了 28 天,写了一本这个将近十万字的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这么一本书。 主持人:王绍据虽年届古稀,但却顶着严
15、寒及腰椎突出的疼痛,加班加点,苦熬 28 天 。赤溪 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第一次印刷发行 3 万册,立刻在省内外销售一空。今年 8 月份,王绍据应贵州毕节市金沙县县 ( 委 )的 邀请,专门到贵州,介绍赤溪“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扶贫经验。金沙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敬东告诉记者,借鉴赤溪村的扶贫经验,金沙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李敬东录音】 像我们这里,我们有一个岩孔街道,就有那个玉簪花,以前就有几万亩,就是纯野生的 , 不是那个人工种植的 , 开起来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 , 以前的时候没有得到开发。后来我们就是借鉴那个赤溪的经验, 现在就是我们对这个地方
16、,准备打造我们的玉簪花海,把道路修过去,然后把基础设施建起来, 把 周围的贫困群众,也让他 ( 们 ) 在周边搞一点农家乐,带动群众脱贫。 主持人:除了旅游产业,金沙县还借鉴了赤溪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举措,设立了“人才扶贫”工程,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6 【李敬东录音】 我们就对那个返乡的、专门有一个返乡创业的,一个是政策上给予支持,然后创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 我们的 政府给奖励 。 同时我们也把你回乡创业和贫困户的 那个 脱贫挂钩。 那 你这个企业在这个村,一方面是得到政府的关注,第二方面 就是我们的贫困户要在里面务工,而且他可以土地等形式来入股,然后通过这种形式他至少要
17、带领十户贫困户脱贫。产业发展了,贫困群众也脱贫了。 主持人:这一两年来,王绍据带着赤溪的扶贫经,走遍大江南北,还为江苏宿迁、四川青川、贵州黔南州、遵义、毕节等地区,来宁德举办扶贫研讨班学员及本市培训班讲座达 32场次。王绍据感慨 : 赤溪的扶贫,只是中国扶贫的一个缩影。 【王绍据录音】 从我感受最深的 ,也就是三十几年来才把一个小小的自然村摆脱了贫困,所以说这个是非常艰辛的一件事,更重要的,现在是把它 推而广 之 ,让这个赤溪村这种的经 验让我们全省 、 全国各地,还有没有脱贫的那些村,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村更应该来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过去五年,在党中央的全面领导下,中国以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的成就,让世界为之惊叹 , 不仅使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 4%以下”,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到 2020 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发起了总攻令,也给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王绍据录音】 我们也要求它今后不能再挂“ 中国扶贫第一村”,扶贫村应该划上句号,要建成一个“ 中国自强第一村” 、 “ 中国文明第一村 ” ,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