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设想一、安排两教时。二、课文第 2 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的生活情趣,写得具体、生动,是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反复朗读成诵。对非重点内容,例如“美女蛇”的故事,只需略讲,至于私塾先生所念的书的内容,艰深难懂,要求学生读时分清句逗就行,不必多作解释。三、文章词汇丰富、篇幅较长,要布置课前预习。词语教学可以分散在两教时内完成
2、。四、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项体育活动,课后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简介作者和朝花夕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6 小节)并掌握这部分课文中的词语。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预习指导(一)扫清语言障碍(二)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朝花夕拾和鲁迅的资料,课上向同学介绍(三)阅读课文,参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投影鲁迅图片,解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 ) 。
3、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 ,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 、 阿长与山海经 、 二十四孝图 、 五猖会 、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父亲的病 、 琐记 、 藤野先生 、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 后记 ,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 40 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
4、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二、检查预习,给小黑板上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确凿, 菜畦, 桑椹,轻捷,油蛉, 斑蝥, 缠络,攒, 珊瑚 高枕而卧,豁, 敛, 脑髓,陌生。三、学习新课。1.启发学生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断,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成两部分,怎样分?回答,归纳:第一部分(第 19 节)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第 1024 节)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2.集体朗读课文第 1 节。提问:文章一开头介绍了什么情况?回答
5、:文章一开始就扣住题意,介绍了百草园的位置、来历以及现在的归属。提问:怎样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回答:“似乎” 、 “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像是矛盾的,实际上精确地表达了作者特殊的心情对百草园怀恋的深情。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因此用“确凿” ,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留下的美好的印象,也许还不那么确实,因此, “确凿”前面又用了“似乎” 。 “只有一些野草”尽管可能有不确凿的地方,那是“我的乐园”倒是确凿的, “但却”表示语气的急转。第 1 节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百草园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3.(1)默读课文第 2 节(或听录音) ,同学思考:(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6、?(2)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3)为什么作者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学生可在书上划线作记号,准备回答。 )(2)提问: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回答:有“菜畦” 、 “石井栏” 、 “皂荚树” 、 “桑椹” 、 “鸣蝉” 、 “黄蜂” 、 “叫天子” 、 “油蛉” 、 “蟋蟀” 、 “蜈蚣” 、 “斑蝥” 、 “何首乌” 、 “木莲” 、 “覆盆子”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三)板书设计 (写在小黑板上)口述: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7、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季(写在小黑板上) 。作者描写春季百花园景物的方位是由低处到高处,写的是静物。口述:在百草园里听到鸣蝉长吟声,这是什么季节?夏季(写在黑板上) 。作者描写夏季百草园写的是动景,方位是由高处写到低处。口述:在百草园里能听到蟋蟀弹琴,该是什么季节了?秋季(写在黑板上) 。口述:记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作者是用什么句式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勾画园中景色。用了两个“不必说” ,这撇开的说法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生趣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紧接着用“单是”一词提起,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那儿还有惊险的蜈蚣,有趣
8、的斑蝥, (动物)还有何首乌、木莲、色味比桑椹好,形如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植物) 。(四)提问:在描写百草园景色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回答: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齐读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齐读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亲切感人?回答:小结:这是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熟悉并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在描写中又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4.齐读课文第 2 节,读后说说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9、?回答: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无穷的乐趣。5.教师小结:第 2 节里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百草园景色(写在大黑板上)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6.指名学生朗读第 2 节。 (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要能表现儿童的情趣。 )7.学生轻声读课文第 2 节,加深印象,迅速记忆,争取背诵。思考:第 36 节并思考:这儿写了什么事?回答:写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三层。这故事是带有神怪色彩的民间传说,结局是美女蛇被制服了。听讲这个故事,符合儿童喜爱惊险故事的心理,是儿时的一种乐趣。也是百草园是“乐园”的一个原因。 (另一说法可供参考:
10、作者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要人们理解“我觉得做人之险”的道理。处在 1926 年的黑暗时代,要时时防备暗中有人算计;更要善于识破“美女蛇”那样伪善狡猾的敌人。这里作者横刺一枪,以“旧事”讽刺“时事” 。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 2 自然段。2.做“思考和练习五” 。3.预习课文(第 7 节到末尾)的词语。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继续学习课文(第 724 节)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背诵课文第 2 自然段。二、检查预习。 (给小黑板上加黑的词注音,正音,然后释义。 )鉴赏,人迹罕至,觅食,竹筛,秕谷,系,传授,书塾,渊博,消释,宿儒,蝉蜕,人声鼎沸,窦,厥土,倜傥 ,
11、金叵罗,盔甲,绣像。三、指导学生学习新课。1.齐读课文(第 78 节) 。(一) 提问:这几节主要写了些什么?回答:写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二)默读课文第 7 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三)文章第 8 节又描绘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童年时代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四层。(四)提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用哪段话过渡的?2.轻声齐读课文第 9
12、节。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回答:归纳: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3.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 1014 节)后回答。回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 ,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
13、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问:“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回答:小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 。先生态度“和蔼” ,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课文(第 1011 节)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4.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 1224 节) (一人当“我” ,一人当“先生” ,一人读叙述部分。 )朗读第 20 节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14、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 (请同学们加上标点)提问:“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样的?回答:归纳:在三味书屋,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因此他们只能偷偷地到后面一个园中去自寻乐趣“折腊梅花” , “寻蝉蜕” , “捉了苍蝇喂蚂蚁”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的教学方法:有“戒尺” , “也有罚跪的规则” 。教学内容:“有念” “有念” ,“有念” ,是封建陈腐,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读的书籍。这里作者如实地描绘了一幅私塾生活的风画,一幅生动活泼的“闹学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当先生摇头晃脑读
15、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这反映了孩子们的爱好同封建教育内容、方式不相容,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提问:你读了文章的第二部分(第 1024 节)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回答:归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5.归纳主题。作者把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同欢乐有趣的百草园对比着写,突出了怎样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6.归纳写作特点。(1)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中心思想。(2)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以课文第 2 自然段为例)四、布置作业 :1.做“思考和练习四” 。2.抄写课文词语。3.命题作文童年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