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暑 西安持续高温 2人中暑死亡 重庆高温发生火灾 ,官兵救火中暑 运动员中暑 中暑 是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发 生的一系列热损伤疾病,是以体温调节中 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 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 床表现不同,通常将中暑分为 热痉挛、热 衰竭 和 热射病 三种类型。 病 因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 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 32 )、湿 度较大( 60%)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 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 乏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者,极易发生中暑 。 此外,在室温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 中,年老体弱、肥胖者也易发生中暑。 促使中暑的原因 1.环
2、境温度过高: 人体可获取热量 2.产热增加: 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散热障碍: 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 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碍: 见于系统性硬化病、 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广泛皮肤烧伤后疤 痕形成等 发病机制 人体作为一个恒温机体,主要依靠神 经内分泌系统来维持体温恒定。下丘脑体 温调节中枢能控制产热和散热,以维持正 常体温的相对恒定。 当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大量的热蓄积,引起组织、器官功能 的损害。 1.产热 人体产热主要来自体内产热代谢过 程,运动和寒战能产生热量。 一、体温调节 2.散热 在常温静息状态下,人体皮肤通过以下四 种方式散
3、热: ( 1)辐射:约占散热量的 60。散热速度及量取决 于身体表面与环境温度差。 ( 2)蒸发:约占散热量的 25。在高温环境下,蒸 发是人体主要散热方式。湿度大于 75时,蒸发减少 ;湿度达 90 95时,蒸发完全停止。 ( 3)对流:约占散热量的 12。散热速度取决于空 气流速。 ( 4)传导:约占散热量的 3。 体 温 调 节 温觉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 体温调节 寒冷环境 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减少散热 ;增加产热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垂体 肾上腺 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 代谢水平提高 炎热环境 温觉感受器 增加散热 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甲状腺 甲状腺素 皮肤的血流变更在散热调节中的作
4、用原理 调定点学说:丘脑的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中的中枢温度敏感 神经元在调节体温衡定中起调定点作用,这些神经元感受温 度的阈值为 37 。这个阈值称为体温稳定的调定点。 关于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学说 致热原使 调定点 孕激素使 调定点 当温度超过 37 时热敏神经元活动增强,使散 热增加,产热减少,结果温度降至正常。 中暑时,由于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 则体内就有大量的热蓄积,引起组织、器官功 能的损害。 二、适应 在 高温环境中正常人生理性适应需 7 14天。 表现为:心排出量和出汗量增加; 醛固酮分泌增加使汗液钠含量减少; 有氧代谢增加、能量利用增加; 产热减少。 高温对机体的影响 1.
5、中枢神经系统: 高温可致脑细胞死亡,继发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以致昏迷。 2.心血管系统: 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促发心律失常、心功能减弱或心力衰竭。 3.呼吸系统: 肺血管内皮损伤会发生呼吸衰竭 。 中暑损伤主要是由于体温过高( 42 )对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4.肾: 由于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 溶解等,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5.水电解质代谢: 大量出汗常导致水和钠的 丢失。 6.消化系统: 直接热损害和胃肠道血流灌注 减少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同时可发生 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7.血液系统: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 DIC。 8.肌肉: 可发生肌肉严重损伤、横纹肌溶解 。 临 床 表
6、现 1.热痉挛 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 汗丧失钠盐后出现肌肉痛性痉挛,持续 3min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主要 累及骨骼肌,可无明显体温升高。 2.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 ,在严重热应激情况下,由于体液和体钠丢 失过多、补充不足所致。表现疲乏、无力、 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可有心率增快、 低血压等脱水征,体温可轻度升高,无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介 过程,如不治疗可发展成为热射病。 3.热射病 是一种致命性急症,表现为高热( 40 )和神志障碍。 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 (1)劳力性: 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
7、进行重体 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内源性产热过多。患 者多为健康的年轻人,多有持续出汗,心率增 快,体温升高(往往超过 40 )。此种患者 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非劳力性: 多见于居住拥挤、高温和通风 不良的老年居民,主要是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散热减少所致。患者感觉烦热难受,体温可超过 41 ,皮肤潮红但干燥无汗,头晕虚弱,继而意 识模糊、昏迷,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 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常于发病 后 24小时内死亡。 诊 断 1. 季节、病史、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血液生化、动脉血气分析,严重病例常出 现肝、肾、心脏和横纹肌损害的实验室改变。 怀疑
8、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脑 CT和脑脊液检 查。 3. 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意外、脓毒症 治 疗 评估 ABC 开放静脉通路 心电监护及 SPO2监护 保持呼吸通畅 评估生命体征 吸氧 评估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及各种反射 诊断 高温或烈 日暴晒环境中 引起体温调节 功能紊乱,以 高热、无汗及 中枢症状为主 的综合征。 密切观察神志 ,瞳孔 ,生命体征 病室宜阴凉通风 ,控制室温 2225 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 静脉输液速度 :510分钟宜慢 ,以 3040滴 /分钟为宜 体温监护 :降至 38 即终止降温 , 但不让体温回升 血压监护 :收缩压维持在 90mmHg 以上 ,以
9、防脱水 血气分析 ,电解质 ,肾功能监测 对症处理: 惊厥 :巴比妥类及降温药物改为 冬眠 号 脑水肿 DIC 肺水肿 休克 见相关程 序 肾衰 感染 诱发心律失常 空调房间 2025 物理降温 头部置水帽 大血管处置冰袋 冷水擦身 酒精擦浴 冰水灌肠 药物降温 氯丙嗪 2050mg加入冰 5% GNS中静滴 消炎痛栓塞肛 激素治疗: Dxm,氢化可的松 中暑痉挛 : 用 10%葡酸钙 1020 ml 稀释后静注 急诊室 现场急救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置阴凉处休息 补充含盐饮料 中暑的急救程序 一、降温治疗 1.体外降温: 迅速将患者移往荫凉通风之处, 放低头部,脱去衣服,冰水擦浴或全身浸入
10、27 30 水中传导散热降温 , 同时强力按摩四肢 ,以防止毛细血管血流滞积 ,并促使散热加速。 对循环虚脱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 15 冷水反复擦湿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空调等 。有条件的可用降温毯和冰帽降温。 2.体内降温: 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 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 20 或 9 无菌生 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将自体 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无效。病人出现寒战 时应用氯丙嗪能避免寒战,抑制机体产热。 1.昏迷: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脑水肿 和颅内压增高者可予甘露醇脱水。有抽搐者 可予安定静脉注射。 2.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
11、中毒: 应给 予对症治疗,心衰者可予快速洋地黄制剂。 二、对症治疗 3.低血压: 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 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并可用升压药纠正休 克。 4.肾功能衰竭: 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预 后 中暑的病死率介于 20 70, 50岁以上 患者可高达 80。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与神 经系统、肝、肾和肌肉损伤程度及血乳酸浓度 有关。昏迷超过 6 8小时或出现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者预后不良。 体温恢复正常后,神经功能通常也很快恢 复,但有些患者也可遗留有轻度神经功能紊乱 。轻或中度肝、肾衰竭病例可完全恢
12、复。 预 防 1.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年暑热季节要加强防暑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年 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 2.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 从事高温作业。暑热季节要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从事高温作业。暑热季节要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 。在高温环境中停留。在高温环境中停留 2 3周时,应饮用含钾、镁周时,应饮用含钾、镁 、钙盐的防暑饮料。、钙盐的防暑饮料。 3.炎热天气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炎热天气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服装,避免穿 着紧身绝缘服装,适当补充防暑饮料。着紧身
13、绝缘服装,适当补充防暑饮料。 4.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中暑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 烈日下暴晒。烈日下暴晒。 冻 伤 冻僵 又称意外低温( accidental hypothermia) ,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 而发生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害为主的 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局部冻伤不在本节讨 论范围。 发病机制 l 寒冷使心排出量和耗氧量增加,在 5 的 环境中,起耗氧量增加 3倍,心排出量增加 95%。 l 寒冷影响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的 反应性和工作效力。 l 体温下降到 35 以下称为低温,低温影响 脑和心功能,并妨碍葡萄糖等代谢。 l 体温 26-33 时
14、,寒冷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减慢和 心律失常。 l 体温 17-26 时,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 少,组织缺氧。 l 体温 12 ,细胞膜钠通道阻断,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 内、肌纤维无应激反应,出现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周围 血管麻痹、扩张而导致失热,引起体温进一步降低。 l 如低温持续时间较短,在体温回升后,神经和肌肉的功 能可以恢复。如果低温持续时间长,神经和肌肉发生退行 性变,即使体温恢复正常后,其功能亦较难恢复。此外, 冻伤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解冻后血管内易形成血栓、组 织缺血坏死。 临 床 表 现 l 体温 33 时,出现嗜睡、记忆力丧失、心跳 和呼吸减慢、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应
15、迟钝。 l 体温 26 时,出现昏迷、心排出量减少、血 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室颤动。 l 此外,还可出现血糖降低和血钾增高,血容 量减少、横纹肌溶解、肾小管坏死、胃黏膜糜 烂出血。 l 冻僵恢复后可出现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组织缺 血性坏死,以四肢最常见。 治 疗 l立迅速将患者移至温暖处。 l复温:首先脱去湿冷衣服。 体温 32-33 ,可用毛毯或被褥裹好身体,使患者在 温暖条件下逐渐自行复温。 体温 31 ,可用热水袋或将患者裸体浸泡于 40-44 水浴中缓慢复温。 体温 12 ,复温后,肢体有红、肿、痛,神经和肌 肉的功能需要数周以至数月后才能恢复,理疗可缩短恢 复期。 l对症处理:心
16、肺复苏、纠正缺氧、电解质紊乱,预防 血栓形成,防治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 淹 溺 淹溺 (drowning),又称溺水,是指 人淹没于水中,水和水中污泥、杂草等堵 塞呼吸道或因反射性喉、气管、支气管痉 挛引起通气障碍而窒息。 水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中可引起血浆渗透 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伤,若急救不及 时,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骤停而死亡。不慎跌入 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还可引起皮肤 和粘膜损伤以及全身中毒。 发病机制 发生溺水后,因惊慌、恐惧或骤然寒冷等 强烈刺激,人体本能地屏气,以避免水进入呼 吸道。不久,因缺氧不能继续屏气,水随着吸 气而大量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了气体交换
17、,引起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代谢性酸中 毒。呼吸道内的水迅速经肺泡吸收到血液内。 淹溺分类 l湿性淹溺 :喉部肌肉松弛吸人大量 水分充塞呼吸道和肺泡发生窒息。水 大量进入呼吸道数秒钟后神志丧失, 发生呼吸停止和心室纤颤。湿性淹溺 约占淹溺者的 90。 l干性淹溺 :喉痉挛导致窒息,呼吸 道和肺泡很少或无水吸人,约占淹溺 者的 10。 淹溺分类 l 淡水淹溺 :吸人呼吸道的水属低渗,迅速通过肺 泡壁毛细血管进入血循环。肺泡壁上皮细胞受到损 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塌陷,进一 步阻碍气体交换,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淡水进入血 液循环,稀释血液,引起低钠、低氯及低蛋白血症 。红细胞在低渗血浆
18、中破坏而发生血管内溶血,引 起高钾血症甚至心搏骤停。 l 海水淹溺 :海水含 3 5氯化钠、大量钙盐和镁 盐。海水对呼吸道和肺泡有化学性刺激作用,肺泡 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海水损伤后,大量 蛋白质及水分向肺泡腔和肺泡间质渗出,引起严重 肺水肿和肺损伤。 临 床 表 现 患者常出现昏迷,皮肤粘膜苍白、发绀,四肢厥冷, 血压下降或测不到,呼吸、心搏微弱甚至停止,口鼻充满 泡沫状液体或污泥、杂草,腹部可因胃扩张而隆起,有的 甚至合并颅脑及四肢损伤。在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心律 失常,甚至心室纤颤、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经心肺复苏后 ,常呛咳、呼吸急促,两肺布满湿哕音,重者可出现脑水 肿、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溶血性贫血、急性 肾功能衰竭或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各种并发症。如淹溺在 非常冷的水中,患者可发生低温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l 淡水淹溺 :出现低钠、低氧血症,溶血时可 发生高钾血症,尿中游离血红蛋白阳性。 l 海水淹溺 :血钠、血氯轻度增高,并可伴血 钙、血镁增高。 l 血气分析 :显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呼 吸性酸中毒,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l 肺部 X线片 :显示肺门阴影扩大和加深,肺 间质纹理增粗,肺野中有大小不等的絮状渗出 物或炎症改变,或有两肺弥漫性肺水肿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