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 1、利用工具书,给课文中难念的字注音。 2、课文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分别集中在哪几段? 3、读 511 段,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雨声?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雨声的句子,写 一小段赏析。 4、读 14 段,体味作者在雨中还看出了什么、嗅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把你 的发现以仿句的形式写出来。 那冷雨里有作者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那冷雨里有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 那冷雨里有 。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听雨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审美境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
2、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纳兰容若山花子 这些都是前人用生花妙笔描摹的听雨。在当代,余光中用他独具一格的文风,也 营造了这样一种听雨的审美境界。 二、梳理全文层次 繁体字“聼”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 “耳”听雨(第 5 到 11 段) ;“目”看雨(第 4 段) ;“心”想雨 (第 1、2、12 段) ;第 3 段嗅雨。 三、赏读第 5 到 11 段 1、作者听到了怎样的雨声?古典意境 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雨声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觉得它美在何处。 自己先准备一下。 (课堂感悟美的起点应当设计为品
3、味雨的古典乐韵。学生找的过程中,酌情写好 板书:大陆,台湾日式瓦屋) (若有同学提到联想的句子,可以说“这是直接描写听雨还是由听雨勾起的联想? 是联想。等一下我们会讲到,再请你来发言,现在先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对雨 声的音韵美,还有谁要来赏析一番吗?) 第 5 段“雨不但可嗅,可 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 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 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 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 2 一层凄迷了。 ” “疏雨滴梧桐”出自孟浩然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 “骤雨打荷叶”出自元好问的散曲
4、骤雨打新荷:“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 新荷。 ” 第 6 段“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那古老的音 乐,属于中国”“ 急雨 声如瀑布,密雪声如碎玉”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 朗读这一段。雨是清脆的,有节奏的,应该读出“清脆”和节奏感来。 “鼓琴, 咏诗,下棋,投壶”之类是文人的雅趣,尤应以轻松之感来读。文人雅趣与雨声 相得益彰,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第 7 段“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 轻轻重重轻轻 ,夹着一股股的细流 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 轮。 ” 听觉触觉,通感。 鉴赏比喻“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 纤手在屋顶
5、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 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把雨声之美比作?钢琴演奏 把演奏者比作?美人, “温柔的灰美人” 为什么把美人说成是灰色的?和满天烟雨有关,灰蒙蒙的,让人想到西方童 话中的灰姑娘。加上了一个定语“温柔的” ,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绵绵细雨相 关。 美人的纤手为何是冰冷的? 冷雨的冰冻感。 第 9 段“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 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 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 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 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 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 壳上哗哗泻过。 ” 动词“挟” 、
6、“掀” 、 “压” 、 “泻”富有力度感和速度感,再加上“沸沸” 、 “重重” 、 “哗哗”等叠字的修饰,充分表现了台风台雨的狂野和磅礴的气势。配合着黄梅 雨和台风台雨的特点,开头要读得慢,之后语速加快。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 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 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 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 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 “羯鼓一通又一通”是雷电交加, “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是大雨滂沱 的形态和声态,这组双声联绵词让人联想到琵琶弹奏的技法、大雨从不同角度
7、的 冲刷、中国诗歌“平平仄仄平仄仄”的音律和听雨的人起伏澎湃的心潮。我们要 读出作者内心的苦涩和惊悸,语速上,宜与下面一句对秋雨的描绘区别开来,由 快渐慢。 3 小结:“疏雨滴梧桐” 、 “骤雨打荷叶” 、 “急雨落竹楼” 、 “纤手弄琴键” 、 “寒雨打 芭蕉” ,都是美好听觉,又是美的意境。听雨,是一种古典的美,古典的意境。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 “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2、这冷雨让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家国之思 过渡:品读过听雨的部分,我们看到了,作者所听之雨,有绵绵的春雨,潇潇的
8、 秋雨,还有滂沛的夏雨,有大陆上的雨,有台北的雨,有凄凉惆怅的雨,也有欢 悦柔美的雨,可是,余光中为何要用一个“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冷”不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主观的感受。 “冷”是作者的心境。 这冷雨让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联想到蒋捷的词。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 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 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 子串成。 ” 这里化用了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词。齐读蒋捷的词,描写了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少年,中年,老年。各用一个词概括三个
9、阶段?少年风流;壮年飘零; 老年孤冷。 (以下均为老师讲) 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这首词呢?因为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余光中的身世之感。 PPT: 余光中,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 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 “金陵子弟江湖客我出生在南京。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皇告别南京, 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 2000 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 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 是一种记忆。 ”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 “当年离开内地, 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 21 岁 ,
10、故土的回忆, 文化的 濡染已经深长, 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 余光中像词人蒋捷一样,经历了“亡宋之痛” ,在战乱年代离开故乡,离开祖国, 从此漂泊天涯,飘零无根。 十年前一场鬼雨幼子夭折 家国之根都失去了。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 有一种楚辞招魂的悲痛。也许是故乡是家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联想到回忆、故乡、大陆。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 忆江南的雨下得满 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 4 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 ” 自己读,读顺,请一个同学范读。 为什么用长句而不加标点? 作者沉浸在回忆中,情绪惆怅,因而刻
11、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复 的效果。稠密的文字,繁复的意象,就像那绵绵的雨丝,隔着时空也扑面而来, 不可断绝。朗读时,应带着些许的感伤。 “雨是回忆的音乐” ,如何理解这样的人生感喟?PPT 展示第 1 自然段的句子,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 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 块土地上弥天卷来, 这种酷冷吾与古大 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 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这一段饱含深情的话,令我想到余光中的一首著名的诗歌乡愁 。全班有 感情地背诵乡愁
1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 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 头,大陆在那头。 总结:由冷雨,作者联想到了家国之思。 (板书) 3、 “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文化乡愁 过渡:余光中曾说:“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 人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 ” 如果他现在回到故乡,还能不能找到那种听雨的意境呢?为什么? 恐怕不能。 “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 引导学生关注到第 11 段,用原句稍带发挥地回答一下。 有
13、感情地齐读第 11 段。 在学生发挥的基础上酌情补充: 这是现代生活的真面目,在忙碌与庸俗中,早就消失了听雨的意境。 日式瓦屋是模仿唐朝建筑风格的,还有古典文化的流风余韵,公寓作为现代都市 文明的产物,就完全没有古典文化的意蕴了。正如余光中的一句诗说的那样: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叫玛丽,你又怎能再送她一首菩萨蛮?” 作者说“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去寻找” ,传统文化的消失,作者感 到了一种内心的失落,只能到古典文化中寻找慰藉。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最难风雨故人来,在一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听着闲适的鸡鸣,推开茅舍的柴门, 迎接故人来访,这是怎样一幅充满古典
14、美的画面。 ) 诗经 ,鸡鸣,听雨,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回不去的文化故乡。乡愁不 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 (板书:文化乡愁。 ) 要进一步体会这种文化乡愁,让我们回头默读 14 段,找一找余光中先生在 雨中还看出了什么、嗅出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完成幻灯片上的后半句话。 5 幻灯:那冷雨里有 第 1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第 2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有中文点点滴滴的美丽) (有古 神州文化的积淀) 第 3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 4 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眷恋。 (有烟雨迷蒙的中国风景,有宋 画的韵味) (
15、以下均为老师讲) “乡愁”有不同的层次,地理上的乡愁是人之常情,而更高层次的,则是文化上 的乡愁,对文化传承的认同。正如余光中说的: 幻灯: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乘上沧 桑感,这种乡愁就是立体的。对于个人只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但是整个 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渗透在你的精神 里,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可见,他乡愁其实也是“国愁” 。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作者只能在记忆的雨声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 园。 四、小结 画好板书的“雨”字 本文将横的地域感,从台北的街巷到美国的落
16、基山再到大陆的江南,海角天涯; (完成板书的三横)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横亘 古今。 (完成板书中的三竖从而形成“田”字)在这片“田”地中,是一场冷雨 将一切都幻化为雨滴,我们从中品味到的是古典意境、家国之思、文化乡愁(完 成板书中三点) 。是什么承载了这一切?是全文那“步步莲花、字字珠玑”的诗 化语言,是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是作者血脉中的黄河的支流。 五、自主创作,体味诗意 作业:梁实秋评论余光中说:“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 听听那冷雨也可称为一篇诗性散文。请大家试着从文意中化出一首小诗。 【参考】 乡愁 在诗经的韵里,寻雨 在米芾的画里,寻雨
17、 在凄凄切切的黑白片里,寻雨 从红烛昏沉寻到江阔云低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 在浮漾湿湿的屋瓦下,听雨 在云气氤氲,山隐水迢的江南,听雨 从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 6 即便你在美国的丹佛山上寻到了雨 却终未受故乡白雨的祝福 即便你在台北的公寓时代里听到了雨 却无奈前尘似海,古屋不再 等到须眉和肩头白尽 我依然走在无瓦的巷底 默念着 归去归去 雨 料料峭峭的黑白默片 浸在杏花江南里面 云缭烟绕虚无之间 是李白的云青欲雨 水澹生烟 还是屈原的掩涕太息 多艰哀民 从来都是那原始的彼岸 敲打起潮润的寂寞 雨听不见 前尘隔汪洋 古屋空徜徉 我欠你一份命中注定的悲伤啊雨巷 你欠我一份命中注定的呼喊啊故乡 听,那冷雨 忆 一打江南走过,那少年的江南 杏花,春雨 氤氲,诗里的白云青霭 梧桐,秋雨 凄切,舟中的江阔云低 听 听雨,听四月 鳞鳞千瓣,霏霏不绝 浮漾着,那密织的音乐 7 从晌午奏成黄昏的矮屋檐 二十年,谱作一段长曲 伴着,那七月的羯鼓 忐忐忑忑忐忑忑 雨打芭蕉,泻过一阵秋意的寒濑 想 落下一张,黑白的默片,黑白的默片 雨,不见了,她的瓦 那群翩翩的蝶,飞去了何方 诗经之外 却遣散了一首歌,一首歌 伞上的低吟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听,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