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教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23691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文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唐代文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唐代文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唐代文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唐代文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1 唐 代 文 学 概 说 一、隋唐五代的历史概况 二、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1、诗人、诗作数量多。 2、诗歌体裁完备。 3、诗歌十分普及。 4、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辉煌成就。 三、唐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这一特定 的历史环境,形成了诗歌发展的良好土壤。 2、统治者的重视、提倡,特别是科举考试以诗取士,对诗歌繁荣起了促进作用。 韩愈与裴度,李商隐与令狐楚 3、唐代文化思想活跃,有助于诗歌的百花齐放。 4、诗人队伍阶级成分的变化,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5、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是唐诗繁荣的内在因素。 四、唐诗发

2、展的分期 明代高棅(bng)编唐诗品汇就说:“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之不同”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开元初(713) ,九十多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初(766) ,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开成初(836) ,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昭宗天祜三年(906) ,约七十年。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关于隋代诗歌 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隋的统一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带来某些新的气象,但炀帝即 位,酷爱梁陈宫体,南朝诗风仍占统治地位。 元代文学教案 2 隋炀

3、帝杨广(历史上的六短之君:弑父 夺权 烝母 镇兄 图嫂 戏妹): (1)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 (2)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3)开创科举 (4)开发西域 2、隋初国势较强,对突厥等的战争取得胜利,杨素、卢思道、薛道衡等写过一些较 好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3、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七言诗的发展尤为显著。 二、唐初诗坛的梁陈余风和“上官体” 上官体:上官体因诗人上官仪得名。上官仪是太宗高宗宠幸的文学侍臣,所作十之 八、九是应制诗,绮错婉媚、华丽精工,当时士大夫争相仿效,称为上官体。 三、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4、他们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唐高宗时 期,他们是当时写作骈文的大家,也是在转变唐诗风气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诗人。 四杰的贡献: 首先是他们的大量的创作突破了宫庭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表现的内容。 其次,四杰的诗表达了真实的生活感受,具有比效健康的艺术趣味。他们虽受过宫 体诗的熏陶,但都抛弃了宫体诗那种色情变态的心理描写。 再次,在诗歌形式上,他们使五言律诗趋向成熟,五绝得到进一步发展,还写了许 多长篇歌行。 最后,四杰对六朝诗特别是唐初诗坛的浮艳习气,在理论上都有所批评,指斥其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杨炯王勃集序 ) ,在陈子昂以前就已有意革除这种弊病。 四、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沈佺期、宋之问都

5、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沈宋” 。他们前期出 入宫庭,依附权势,所写多应制之作;后期失势遭贬,诗中较有真情实感。他们的主要 贡献是作诗讲究对仗,精研声律,大量制作律诗,对于律诗这种形式的最后定型起了重 要作用。使以后作诗的人有了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 志铭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于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元代文学教案 3 ”由此可见律诗这个名称也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五、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创作 1、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主要见于他的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

6、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 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有金石声。遂用,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 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 2、陈子昂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 蓟丘览古 、 登幽州台歌表现诗人受 压抑的激愤不平之情,慷慨淋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六、作品讲析: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2、 长安古意 卢照邻 全诗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长安大道连狭斜”到“娼妇盘龙金屈膝” ,共三

7、十二句,铺陈描写长 安车马、宫阙、豪宅的繁华富丽和权贵们竞逐豪奢的享乐生活。 第二部分:从“御史府中乌夜啼”到“燕歌赵舞为君开” ,共二十句,以市井娼家为 中心,画出了一幅王孙公子、军官侠客等各种人物纵情声色的夜游图。 第三部分:从“别有豪华称将相”到“即今惟见青松在”共十二句,转写统治集团 内部互相倾轧,权臣得意骄纵的情况。 第四部分是最后四句,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寄寓怀才不遇的感慨,并与前 面所写的豪门贵族生活作对照,针砭当世,透言哲理,托物言志,结束全篇。 小结:明代学者胡应麟说, “七言古诗,初唐以才藻胜,垂拱四子(王、杨、卢、骆) , 词藻艳丽,然未脱齐梁也” 。但是,这首诗可

8、以帮助我们了解唐诗是怎样逐步摆脱六朝诗 的影响走向广阔的天地。诗中对舞女娼妓的描写,它的对偶的习气、华丽的辞藻,与六 朝宫体很接近,但是,第一,它以广泛的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场景代替了专以美女容貌服 饰为主的陈腐的描写对象;第二,它以真实的追求,热烈的感情代替了宫体那种病态的 色情的描写;第三,也是更重要的,它以幻灭的结局给了人们一幅清醒的药剂。这些具 元代文学教案 4 有同宫体诗完全不同的本质。这首诗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四杰歌行体诗的一般特色:吸 收辞赋铺陈排比的写法,韵脚变化自由和美,多有合律的诗句,往往用钩连句法,极富 于音乐的旋律感。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之作,音节往往可歌。 ”指的就是这

9、种特色。 3、 在狱咏蝉 骆宾王 小结: (1)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骆宾王曾在诗前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言,说明作诗 的缘由和旨意。首言自己在狱,闻蝉声悲切动人,次言蝉有顺时藏用、居高食洁种种 美德,末言身遭冤屈,感而缀诗,以发幽忧之叹。 (2)全诗简洁而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不平,不仅洗净了六朝余风,而且沉 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坎坷不平的世道。露重风多,正直者不能见容,在当时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4、 从军行 杨炯 5、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小结: (1)这首诗非常质朴,纯用直接抒情的方法,突兀起伏,嘎然而止。作者删汰了一 切登楼的过程和环境景物的描写,只是把一颗痛苦熬煎的心捧给读者,象一个特写

10、镜头, 令人久久不忘; (2)这首诗以它感怀今古、纵览宇宙的内容,激昂慷慨的情感,跌宕顿挫的语言, 构成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小结:这首诗的内容包含:1、美丽和谐的自然景物图画;2、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深 沉思索;3、人的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这几种成分互相映衬,组成一个完美的境界。由 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唤起宇宙意识,由这种宇宙意识而净化人的爱情和离别相思。它的 格调是庸俗的宫体诗不可比拟的。诗的色调和谐,词句清丽而不浓艳,也洗脱了宫体诗 的脂粉气。 元代文学教案 5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一、盛唐诗坛概貌: 盛唐诗歌呈现百花怒放的局面,众多卓有成就

11、的诗人应运而生, “文质相炳焕,众星 罗秋旻(mn) ”(李白古风其一) ,唐诗发展进入第一个高潮。这个时期,唐帝国由 繁荣的顶点跌入长时间的战乱,风云变幻,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随着社会政治的变化, 诗歌的主流也由积极浪漫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李白、杜甫这两个伟大诗人,就先后代 表了这两股潮流,成为辉耀在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 。除李白、杜甫以外,还有许多有 影响的诗人,就他们的创作题材、主导风格和思想倾向的不同,文学史上往往把他们分 为两派,即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应该指出,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山水田园诗派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边塞诗派以高适、岑 参为代

12、表,此外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等人。 二、盛唐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 1、国力强盛。 2、佛道盛行。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使隐逸思想流行。 4、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 三、山水田园诗派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1、题材方面,主要表现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曾称他们为 “歌唱自然的人” 。 2、风格方面,其中多数诗篇的特点是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也有一些意境宏 阔、雄浑奔放的作品。 3、思想方面,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往往包含接近佛道的闲适退隐的倾向。但多数作 品仍然境界优美、明朗健康,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4、体裁方面,长于五言。多运用五古

13、、五律和五绝几种形式。 四、关于孟浩然: 1、王孟。 元代文学教案 6 2、退隐与用世。 书怀贻京邑同好:“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赢老, 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 守固穷。 ” 3、诗歌特点。孟浩然生活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窄,未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但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看,他都摆脱了唐初多数诗人作品中那种绮罗香泽的习气,能用清 淡而形象的语言表现各种自然风景之美,风格恬淡孤清。从这个角度说,孟浩然对唐诗 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五律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五、关于王维: 1、生平 2、王维与佛教 3、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如下:

14、(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绘出一种“空寂” “闲适”的意境,充满了禅机理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将宗教情感融于诗歌的艺术创造,演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为唐代诗坛创造了一番新景象。这类山水田园诗不专门讲佛理,也不大量运用佛教术语 典故,而是在禅宗的影响下,构成禅机理趣。禅宗修习就是要达到自性清静、物我两忘、 心灵获得闲淡自然之意味,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绘的是一种“空寂” “闲适”的意 境。他笔下的自然之美是安宁祥和之美,人物之美是一种物我两忘、内心清净之美。 1、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

15、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 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 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4、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 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5、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元代文学教案 7 8、 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1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9、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0、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 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2、 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 gu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13、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qing竹杖,相待虎谿头。催客闻山响, 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二) 绘声绘色,动静相生 王维善

17、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异常色彩与音响,组成优美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三) 情景交融,诗画相通 王维的诗不是单为描写山水田园而写的,而是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渗透了自己的 主观情感,并且处处表现自己高雅、静寂的志趣。此外,王维既继承了陶渊明的浑融完 整,又吸取谢灵运的细致刻划,并兼有谢脁的秀丽清新,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度艺 术境界,将山水诗发展到新的高峰。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 (四) 语言凝炼明快,音韵和谐 像“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 、 “白水明田外

18、,碧峰出山后” 、 “白云回望合,青 霭入看无”这类诗句,语言非常凝炼、清新、自然,无不具有和谐之美。 其它诗介绍: 1、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插茱萸少一人。 4、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元代文学教案 8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 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

19、明归园 田居其二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 知何谢,冥报以相贻。陶渊明乞食 使至塞上 王维 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 。当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 战胜吐蕃,打到青海以西,王维以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身份赴军宣慰边塞将士。诗篇准 确地再现了苍茫辽阔的西北边塞风光,歌颂了为国征战的将士,格调雄浑。 开首两句点题,交代轻车出使的事由。立足点是出使途中的居延境内,为下面描绘 边塞风光提供背景。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的倒文,语气中带着自豪感。 中

20、间四句描状居延一带边塞风光。 “征蓬” 、 “归雁”两个细小的景物,衬托出塞外胡 天的辽阔广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两句,表现边塞黄昏时的景象,如在眼前。 大漠向远方伸展,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觉,是平面构图。 “孤烟直”在这背景上出现,有 立体感。长河将大漠分割开来,使画面变化丰富。落日的馀辉使整个画面涂上统一的色 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十个字,四种景象,布置得当,构图巧妙,有浓厚的画意。 即扣住边地荒凉景物单调的特点,又反映出沙漠浩瀚,直视无碍的特色。直字刚劲挺拔, 圆字新颖可喜,都有作者豪情喜气流注其间。是画意与诗情的巧妙结合。最后两句,交 代自已过了居延到达肖关,从候骑的口中得知

21、“都护”正在前线,表明战斗正在胜利地 进行。 “燕然”代指前线,用后汉窦宪伐北单于登燕然山勒石纪功之事,暗含作者对边塞 将士的歌赞和立功报国的向往。因此阅读此诗,不但要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也要注意王维早期的思想特点。 山居秋暝 王维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辋川所作,山居实指作者在蓝田的辋川别墅。诗中描绘山村傍 晚雨后新晴的幽清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乐趣。 开头两句点题,总写环境气氛,统摄全诗。秋天疏朗的山中,一场雨过,风烟俱净, 元代文学教案 9 暑气全消,新鲜、明净、清爽宜人。 中四句在这总的环境气氛中,分别摄取一些美丽的镜头,构成一幅使人愉悦的山村 晚景图画。雨过云收,明月升于松顶,透

22、过松林柔和地洒落下来,分光于流动在石上的 清泉。雨后,山涧泉流增加,清冽的水波,在涧底石上淙淙流动。一切是那样恬静、幽 美、自在、和谐、有色彩,平淡中见绚丽,有声响,幽静中显出动态,有声有色有立体 感,使人如历其境,获得美的享受。颔联是自然景物,颈联写人物的活动。从竹林里传 来喧哗声,推想这是浣女们归来了。 “喧”字精采准确,一方面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一方 面传出妇女们日入而息的快乐心声。山前湖面莲花纷披,想必是渔船反棹经过花间,使 人想到收获的喜悦。这两句在山林的静境中注入活跃的生机。由此可知,晚期的王维, 虽然隐居退避,却并非心如槁木死灰,仍然有着对生活的热爱,他所欣赏的是和平宁静 然而又富

23、于生气的田园之美。这是他的田园诗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诗的最后两句,把包含在上面这幅图画中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比较明白地抒写出来。 意思是:听凭春天的芳菲消歇吧,山居的秋日同样美好,王孙依旧可以留连。表达了肯 定隐居之乐的主旨。这个结尾无形中把山居的春景引来作陪,山居秋景如此美好,那么 春芳正盛又如何呢?韵味无穷,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鸟鸣涧 王维 这首小诗是作者和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写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蕴藉着 鸟鸣山更幽的深微哲理和作者对自然美的探索、领略。 桂花品种有三,终南山有木桂,又名木犀花。 作品选解作“月光” ,似与下句 “月出 ”重复。 “人间桂花落”本身是优美的境界,而桂花

24、落地之声都能感觉到,则山之 幽静,人之闲适同时写到,起笔高雅美妙。第二句 “夜静春山空”点明时间地点,写春 山之静,静极如空,补足了第一句。后二句一体,进一步以月出使山鸟惊鸣极写春夜山 林的恬静。鸟惊不由声响,而由月光的移动,鸟鸣不是喳喳乱叫,而是间或发出鸣声。 更显出山之万籁诸寂,反映出作者以动显静的高超技巧。王维追求静境,探索领略自然 界的静美。此诗幽静之极而又生趣盎然,与他以动写静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一、盛唐时期出现边塞诗创作高潮的主要原因: 初唐至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空前强盛,国内统一,内战很少,而对外战争频繁, 元代文学教案 10 其中有一些属于扩张战争,但多

25、数带有自卫的性质如对突厥、吐蕃和契丹的战争,唐王 朝在这些战争中获胜,声威不断提高,不仅激发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这 些战争提供了边塞诗丰富的创作源泉;盛唐时期不少诗人从军到过边塞,有的是胸怀壮 志,去到边塞为实现杀敌封侯立功报国的理想,也有些人是仕途不如意,去边塞军幕中 任职,谋求出路。所有这些人都在战争中开阔了眼界,接触了许多内地没有的新鲜事物, 他们也体验了戍边的艰苦。加上思乡、以及军中官兵对立的种种矛盾,因而写作了大量 关于边塞征战的诗歌。 边塞诗总的来说,是应该肯定的。这些诗篇充满了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奔腾 豪放的热情,突出地体现了当时时代的积极上扬、乐观进取的共同精神

26、。但是唐代统治 者所发动的有些是扩边战争,战士们你死我活地战斗,只是给统治者带来好处。 “年年战 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欣古从军行 )边塞诗接触到边塞将士的苦乐不均, 描写塞外的艰苦战斗,长期戍边的思乡衷肠,也反映了帝国繁荣强盛背面正在孕育、发 展的阶级矛盾。 二、边塞诗歌内容形式上的共同特点: 1、题材方面:以边塞征戍为基本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反映塞外的风光,战争的威武 场面,边境的艰苦生活,官兵苦乐不均以及征人思妇思乡念远等方面的内容。 2、思想风格方面:往往把忠君爱国与个人追求功名结合在一起,感情奔放、境界开 阔。 3、体载方面:主要运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这些较便于表现奔放感情

27、的形式。 三、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浪漫主义色彩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杜确岑嘉州诗集序称其“每一篇绝笔,则人人 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猎,莫不讽诵吟习焉。 ”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由下列几方面所构成: 1、岑参诗以热烈的感情歌颂了盛唐时期边塞将士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 乐观精神,反映了强烈的民族英雄主义情绪。岑参诗云:“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 一丈 夫。 ”意气豪迈,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岑参还描绘了一幅幅瑰丽奇特的边 塞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图

28、画,以新颖独特的形象丰富了唐诗的宝库。如岑参笔下的热海: 元代文学教案 11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 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 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 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笔下的火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 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 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 云随马去。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都是以

29、前诗人笔下闻所未闻的。 唐才子传以为 “唐兴以来罕见此作” ,是不错的。而这些奇特的景象,在岑参诗中往往作为艰苦的自然 环境,成为衬托将士们英雄行为的背景。在诗里有惊异,有赞美,但毫无畏惧和怯懦, 处处表现了将士们征服自然、藐视艰苦、勇往直前的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2、岑参往往用奇特的想象、大胆夸张的语言描绘鲜明的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蒸沙砾 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唐殷璠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是很确切的。 3、岑参在诗歌形式上也富于创造性,他的七言歌行有的每句用韵,有的三句一转韵, 有的

30、两句一转韵,又往往以三言入七古,以跳动的音节,多变的句式构成自由活泼的旋 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 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 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 捷。 ) 4、岑参诗的风格是:瑰丽雄奇,昂扬奔放。 岑诗之所以具有如此鲜明的特色,首先是因为他有长期的边塞生活实践, 唐才子传 说他“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他的诗 都

31、是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得来,所以那些大胆的夸张,也不失真实自然之感。其次可能 与他好奇的性格,对生活的热情分不开。 (“岑参兄弟皆好奇” 、 “韩愈好奇” 、 “唐人作意 好奇” )客观方面,他去安西时,西边形势较好,他与主将封常清关系也较融洽,所以在 他的诗里看不到受压抑的阴影。 四、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同: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 元代文学教案 12 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 自豪感。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异: 一、选材立意的不同。两人

32、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 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 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 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 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 抒发自己报效国 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 作。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 、 “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 矛盾。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

33、来岂顾勋” ;丈 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 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将军士兵苦 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最后 “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 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 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 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 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

34、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 以从作家本体来 说,它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适的诗重在抒情, 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 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 描写上显得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 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 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或者可以说,他是寓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示 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 元代文学教案 13 浑含其中。景物

35、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 壮之风” 。可是,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 洒脱。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 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 岑之奇峭。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 “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 尊酒,翻作满堂悲。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 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

36、心。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 娴熟,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 “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写景状物常 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 处写大背景、大场面。岑诗多比喻和夸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便是 代表。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 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

37、战士的不畏艰险。 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 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 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 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 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高适在边塞诗的创作中,沿袭了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 他因袭了乐府旧题, 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 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基本和谐的。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

38、酒, 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 了,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 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 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骈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 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千树万树梨花开” 元代文学教案 14 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 “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 、 “翻”的字句 锤炼亦独出机杼。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 形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需要而参差错落,卷舒

39、自如,自 由放纵。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 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 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高适、岑参边塞诗 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 本原因就在此。 五、王昌龄在七言绝句方面的独特成就: 王昌龄在盛唐负有盛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擅长七绝,被称为“七绝 圣手” 。今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其中七绝几占二分之一。王昌龄的七绝一部分是边塞诗, 一部分是写闺情、宫怨,表现妇女问题的,此外还有一些怀人赠别的优秀作品。他善于 捕捉生活中刹

40、那间的感触,用七绝的形式作精炼含蓄的表达;他的七绝音节爽朗,语言 流畅自然;他对七绝的章法和每一句都作精心处理,往往符合七绝起句“骤响易明” 、第 三句翻出新意、振起全篇、末句“含蓄,不令语尽思穷”的要求。盛唐,只有李白的七 绝可以同他比美。 燕歌行 高适 1、诗的开始叙述东北异族侵扰,将士辞家远征是为了奋勇破敌,因此天子也格外嘉 许。 2、第二部分叙述激烈的战斗。 3、第三部分写由于边帅骄纵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劳而列功,战士备受艰苦。 小结:这首诗写慨慷应征、转战绝域、到久戍不归,两地相思,一个长时间内 的征戍生活过程。作者特别抓住战士和统帅的对比,歌颂同情战士,揭露批判统帅, 反映了当

41、时边塞存在的问题,对广大战士的真正爱国精神,也有正确的反映。内容 广阔丰富,是一首反映现实深刻的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这首诗是天宝十三载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是送封常青出征播仙城所作的。走马 川又名左末河,在雪海和伊塞克湖之间,即今中苏边境的车尔成河,是征播仙必由之地。 元代文学教案 15 诗歌首先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象,狂风夜吼,走石飞沙,同时写出了紧 张的战争气氛,展现了唐朝军队出师的背景.接着在这种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紧急的军情烘 托下着力刻划唐军将士英勇报国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作者从长期边塞生活的切身体验 中概括出一系列真切动人的细节:“将军金甲夜不脱”

42、,不仅使人想到夜的严寒,更使人 感到将军忠心为国、身先士卒的形象, “半夜行军戈相拔” ,夜的漆黑、行军的艰苦、军 容的整肃都通过一句诗展现出来。 “幕中草檄砚水凝” ,既表现了天寒地冻的环境,也写 出了不但战将就是文职人员也充满抑扬的战斗热情。作者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面貌。如 刀如割的寒风,纷飞的大雪,这些边塞的恶劣的环境、气候,不但不倒人的斗志,而且成 为陪衬人物英雄主义的有力因素.有人如此,则战争的胜负可知,所以诗的结尾作者以十分 肯定的语气表达了胜利在握的信念.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不但内容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章法也非常奇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这首诗描写边塞早雪奇景和雪后

43、严寒,表现诗人客中送别的真挚友情和对待军旅艰 苦的豪迈气概。诗中描绘雪景和抒写别情两方面的内容实现了完美无间的结合。 诗一开始就写塞外早寒,八月昂扬风飞雪,交代时间、地点、背景鲜明。紧接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新奇贴切的比喻,赞美了北 国雪后的壮丽景象。以春花喻冬雪,给严寒的冬天注入浓郁的春意,字里行间,洋溢着 边塞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高昂热情和乐观情趣。 “散入珠薕湿罗幕”几句由风雪迷漫的原野转向军营内部,抓信风雪与征人的关系, 写出严寒给军旅生活带来的困难。将军都护尚且为僵冻所苦,一般战士艰辛可知。同时 点出了将军、都护这些人物,为设宴饯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4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人以更雄伟的气魄,涂绘出大沙漠 冰封雪冻的图景,既壮阔,又悲凉。在正面写送别之前,从送行和远别的人们眼里,写 出归路的遥远,旅途的艰辛,蕴含着浓烈的离情别绪.这是诗歌从描绘雪景为主到下文以叙 写送行惜别为主情绪上转变的枢纽。 “中军置酒饮归客”以下,主要写送别,从军营的饯宴,写到辕门,轮台东门,一 直到山回路转,行人远去。层次井然。而异国情调的音乐,薄幕的天气,纷飞的大雪, 无一不使惜别的情绪更加浓厚。特别是作者又三次写到大雪,不仅起到了渲染别情的作 用,而且那鲜红的军旗虽被风雪冻得厚重,却仍然点缀在万里银装的大漠上,显得多么 元代文学教案 16 瑰

45、丽,多么轩昂,表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更使诗的前后两个部分保持一致的 乐观情绪。 这首诗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西征是同一时期所作,其雄伟的气魄,乐观奔 放的感情,以艰苦的自然环境衬托人物昂扬的精神面貌,都是一致的,但“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更表现岑参诗除雄 奇奔放外,还具有瑰丽一面的特色。 第四章 李白 一、李白的身世 1、出生地问题 学界对李白出生地的讨论可分为以下四种: 首先是蜀中说。 其次是条支说。 第三是焉耆碎叶说。 第四是长安说。 第五是西域说。 综合以上众说可知,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蜀中说”与“西域说”两种观

46、点上。 2、李白的家世 第一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暠之后。 第二种说法是李白为李贤、李穆之后。 第三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抗之后。 第四种说法为李白是太子李建成之后。 第五种说法为混血儿说。魏颢在李白诗文集中对李白的相貌有过一段描写是:“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 风流酝籍。” 文献记载:李白,宇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硅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彖(tun)支, 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李阳冰草堂集序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 字缺,不能详备。约

47、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 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白本陇西乃放形围家于绵。 -魏颢李翰林集序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人“,大概没有问题,自述与他述均持此说。但出生地和世系至今未有结论。 “凉武昭王九世孙“这一说法也许是唐代士子喜欢攀龙附凤风气的体现。 元代文学教案 17 二、李白的婚姻和子女 1、李白的婚姻: 一个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追求,甚至性格特点。 魏颢李翰林集序中记载这样一段话: “白始娶于许,生

48、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 宋。 ” 魏万是李白同时代人,李白又托他编集子,对李白的了解应该比其他人更真实,它的这段话是关于李白婚姻和子 女权威性的记录。 从这段记录中,我们获得许多重要信息:李白结过四次婚,二次是正式的,用一个“娶”字,二次是一般的同居, 用一个“合”字。 不过魏万的话也有误导,从他的话中,我们只看到李白是“娶”了老婆,而事实并非如此。李白的两次正式婚姻 都不是“娶” ,而是“赘” , “入赘” 。 魏万故意避讳了这个“赘”字,笼统地说“娶” ,这是因为敬重李白之故,为尊者讳。可是,李白在自己的文章中 却不避讳,大大方方

49、地说自己是入赘,他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信中,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许紫烟) ,便憩迹 于此,至曰移三霜焉。 ”他用的是“见招”两字, “见招”就是“入赘” 。这个招字说得很明白,说明 李白对“见招” 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不以为羞耻。 那么,李白为什么会不在乎做招女婿,而且大大方方地讲出来呢? 倒插门的女婿。这个在当时的观念里边也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不会这么做但是,李白这么做,我们推测,可能这件 事,他受到了西域地区突厥文化的影响。我们推测,是不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那种母系氏族社会残留的观念。李 白从小生活在胡人中,对中原文化中这样的习俗没有切身的感受。在男女婚姻关系上,李白是很开放很现代很平等的。 但是,反过来再一想,连武则天都能当皇帝,李白倒插门做回女婿,也没什么了不起。另外一方面,整个唐代的社会 的观念也是比较开放。而且,李白从偏远的四川来到中原地区,举目无亲,要升迁、发达,在李白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