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124300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海 上 丝 绸 之 路 十 三 行 外 销 画 布 本 画 玻 璃 画 通 草 水 彩 画 2008.3 目 录 海上丝绸之路 .4 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 4 交流志 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8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 9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13 海上丝路的始发港-广州 16 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 16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 20 海珠石传说与明代广交会 24 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 26 “海上丝绸之路“ 申遗争夺战因南海 I 号出水而升级 .26 粤打造“海上丝绸之路 “旅游品牌 27 中国“寻宝”海上丝绸路 出动海军保护沉船打捞 28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胜算几何 31 十

2、三行 33 广州十三行遗址将重放光彩 33 十三行:往日繁华并不如烟 33 19 世纪世界首富是广州人 十三行流金淌银 .38 “十三行”历史景区将重现羊城 44 十三行:清朝首创商行管理外贸模式 .45 老广州手上一道深深的掌纹 47 外销画 49 清代的中国外销画 49 广东“外销画”的历史经验 53 200 岁广州外销画首次回乡 首次国内亮相 .55 外销油画 18 世纪广州外销画 .56 发现:关氏兄弟与外销画 56 重现 18 世纪风物广州外销画回羊城 28 日起展出 .58 19 世纪澳门历史绘画 .58 通草水彩画 .59 通草纸上画着老广州 再现百姓的市井生活 59 千里寻“草

3、”记 61 布本画 64 画史(节选) 64 世纪之交的新艺术 林荣布本中国画简介 64 玻璃画 65 莲生贵子玻璃画 65 清朝就有的玻璃画 65 历史上特殊贸易组织广州十三行商馆玻璃画 66 昆明玻璃画 66 清代西画市场有待开启 67 馆藏数据库相关文献 .68 海上丝绸之路 68 广州十三行 69 外销画 69 玻璃画 70 编辑单位:广州图书馆信息咨询部 主 编:林志成 责任编辑:张 伟 孙鲁渝 段林云 伍李婷 联系地址:广州市中山四路 42 号 广州图书馆信息咨询中心 邮政编码:510055 联系电话:83842814 联 系 人:张 伟 E-mail: gtxxzxzx 海上丝绸

4、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 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 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 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 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 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 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 所以大家都把这条

5、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 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 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概述 东海丝路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 1112 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 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 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 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 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

6、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 3 世纪 30 年代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 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 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 是中国第二大港,依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 “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来,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多条航线。1784 年, 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 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主

7、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 为悠久。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公元前 1112 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 蚕织作技术。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 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兵吞六国时,齐、 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 朝鲜的传播。 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通过朝鲜半岛或经由日本海环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 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传说在公元前 219210 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 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

8、、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后尊祀徐 福为“蚕神”。也有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 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其后,内地人士或经由朝鲜、或从山东出发,三三两两 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并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 6 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 本。公元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 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 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 绞缬、腊

9、缬、罗、绸、绫、羽等。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 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 今日的正仓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 难见到,诸如彩色印花锦缎、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狩猎纹锦、鹿唐草纹锦、 莲花纹锦等,还有不少中国工匠当时在日本制作的、兼具唐代风格与日本民族特色的丝织 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 温州、杭州设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宣缎、杂色绢、丹山锦、 水绫丝布等。

10、明代则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 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清初(1644 年),统治者担心国内人民出海与明末抗清志士勾结,于是采取海禁政策, 后由于国内外的强烈反对而陆续开放。此时,日本仍继续大量进口中国生丝。16331672 年间,日本每年进口的中国丝仍在 20 万斤以上,这是由于日本人民服用丝绸十分普遍,而 当时的日本国战乱连连、蚕业衰退,国内生产的生丝数量锐减、品质不良的缘故。此时还 有山东、陕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从事海上贸易活动,远航至日本等国,以中国 的绸绫等换取椒、檀、铜、藤等货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中国政府为了换取日本 出

11、产的铜,允许中日官方往来,进行丝绸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更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日 本。 日本在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同时,积极引进中国的桑种、蚕种和先进技术,并于 1868 年前后确立了振兴蚕丝业的基本国策,积极学习欧洲的蚕丝实验科学,订立奖励专利政策, 兴办科教机构,蚕丝业从此欣欣向荣。1909 年,日本出口的生丝已达到 8372 吨,超过了 中国(7480 吨),位居国际首位,其后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直到 1977 年产丝量才 重又超过了日本。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 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

12、,发 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 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 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 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 瓷之路、海上香

13、药之路之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 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 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从 3 世纪 30 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 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 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 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 2000 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 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

14、面。明清时期,以 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 3 条航线。1784 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 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有足够的史料和文物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是广州。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 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 20 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 先贤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其中怀圣寺就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 清真寺。目前广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宋朝是当时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唐朝,其实不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 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

15、、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之一,也 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 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四大发明的三项发明在宋代得到大规模实际的 运用,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 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技术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 备远洋船舶。宋代的 GDP 占当时全球的 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 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 40 个,汴京和临 安是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 4、第 5 个超过百万人口的

16、城市。 两宋的对外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涌现出广州、泉州一类港口城市。据西方史学 家的研究,两宋的对外年贸易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同年的总和,中国商人几乎控制着从 中国沿海到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的主要港口。 用已故著名学者邓广铭教授的话来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的。” 历史发展 (一)、先秦南和越国时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在距今 6000 年左右,岭南先民已经利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 距今 50003000 年期间

17、,东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 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通过对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先 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 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根据出土遗物以及结合古文献的研究表明,南越国已能制造 2530 顿的木楼船,并与 海外有了相当的交往。 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 “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 徐闻)。 (二)、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

18、发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 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 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 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乳香(薰炉) 和家内奴仆(托灯俑)乃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 由于两汉版图扩张到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政府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 例如在今徐闻“置左右候官,在县南七里,积

19、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也出现了一些 比较重要的商业城市,例如番禺、徐闻、合浦(今合浦附近)、龙编(今越南河内)、广 信(今梧州)、布山(今贵港)和桂林(今桂林)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与内地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也由此显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孙吴政权黄武五年(226 年)置广州(郡治今广州市),加强了南方海上贸易。 有史料可稽,东晋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对外贸易涉及达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 秦。经营方式一是中国政府派使团出访,一是外国政府遣使来中国朝贡。 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

20、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 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易的发展,致使对外贸易收入成为南朝各政权的财政依赖。 另一说: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纬 24222556,东经 11734119 05。面积 11220.5 千方千米。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 4 区,石狮、晋江、南安 3 市, 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 5 县。人口 654.62 万(未含金门县)。通行闽南方言。泉 州为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 在唐

21、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 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 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 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世人罕见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开元寺、 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等中世纪世界几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阳桥、安平桥、 崇武古城等传统建筑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见证着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国商人友 好交往的遗址,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著名的民间信仰宗庙天后宫、德化屈斗宫古窑址 等 1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37 处

22、,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 多处。到处弥漫着浓厚的乡 土文化气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古朴幽雅,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 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 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 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 100 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 600 多万人,港澳同胞 68 万多人;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 448约 900 多万人祖籍泉州。长期以来,泉州的广大海外乡亲和台胞爱国爱乡,为我市 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交流志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是

23、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都面临大海, 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很早就 从事航海活动,不断探索海外未知的世界。由于中国人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居 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一条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商品。古代东西方的陆上和 海上交通线都以丝绸命名,说明中国在东西方交往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相应,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有广东的广 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

24、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其 中泉州港曾以“刺桐”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 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南朝陈文帝 (560565 年)时,来华天竺(印度)僧人真谛“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因众人邀请,暂时停留。不久,“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又为 当地僧人、官员所阻,未能返国,不久病死(续高僧传春一拘那罗陀传)。梁安 就是泉州,可知当时此处已有海舶可以出海西行。到了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 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5、这是 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 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推动了沿海不少港口的发展,泉州便是最突出的 一处。而唐朝末年广州为黄巢队伍攻占造成的巨大破坏,更为泉州港的兴起提供了际遇。 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执 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前两句说的是泉州居民中有外国人,后两句指出当地有外国朝 贡者频繁进出,这些朝贡者大多就是商人。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 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 史杜

26、纯传)熙宁五年(1072 年),宋神宗下诏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 请置司泉州,其 法讲求。”(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司”指市舶司,管理海 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海船出海贸易并须经市舶司批准,回来要向市舶司纳税。重要的对外 贸易港都设立市舶司。宋神宗要求研究泉州设置市舶司问题,说明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已居 重要地位。但是,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则在哲宗元 二年(1087 年)。这在泉州历史或 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市舶司的设立,标志着泉州进入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 易港的行列。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 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

27、地位,迅速赶上广州。“况今闽、粤, 莫盛于泉州。”(舆地纪胜卷 130福建路泉州府)“若欲船泛外国卖买,则是 泉州便可出洋。”(梦梁录卷 12江海船舰)。泉州城南,逐渐形成为外国商人和 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与之相应,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 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 到了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 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其民往往机巧趋利,能喻于义者鲜矣。而近年 为尤甚,盖非自初而然也。”(吴澄:送姜曼卿赴泉州路录事序,吴文正公集卷 16)“号为天下最”说明泉州在全国海外贸易中居于领先地位。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

28、当 地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诗人对泉州有这样的描写:“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宗泐: 清源洞图,全室外集卷 4)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 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泉州遍种刺桐树,外来商人、水手便以“刺桐”名之,这个名 字当时在海上丝路所历各处广泛流传。著名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盛 赞泉州的繁荣。马可波罗说:“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 是亦为一切蛮子(中国南方居民引者)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 至不可思议,然后由此港转贩蛮子境内。我敢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 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

29、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伊本白 图泰在这里看到大船百数,小船千余。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 海港之一。一方面是“蕃商”(外国商人)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 商人出海的首选地。元朝官方的记载说,“泉州那里做买卖的”前往“回回田地里, 忻都田地里”经商(通制条格卷 27杂令蒙古男女过海)。“回回田地”即阿拉 伯诸国,“忻都田地”即印度次大陆。这样明确的记载,是以前没有的。元朝后期,泉州 商人出海经商,“其所涉异国,自高句丽外,若 婆、罗斛,与凡东西诸夷,去中国无虑 数十万里。方是时,中国无事,诸国之来王者且 蔽海上而未已,中国之至彼者如东 西

30、家然。”(王彝:泉州二义士传,王常宗集续补遗)海上丝路将中国与海外诸 国连接起来,来往频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成书于 14 世纪中期,作 者汪大渊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但他长期在泉州生活随海船出海经商。这本著作记录 了海外地名二百余处,涉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印度次大陆及 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和北非。此书写成后,收在当时泉州的地方 志内,可以看成当时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这一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尽记录。 元朝末年的动乱,使泉州受到很大破坏。明朝建立后,为防备倭寇,推行禁海政策, 更导致泉州海外交通的衰落。郑和下西洋,第五次“前往西洋忽鲁

31、谟斯(今伊朗霍木兹 引者)等国公干”,曾经在泉州停留(见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但此后就默默无 闻了。16 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东来,传统的海上丝路交往逐渐消失。清朝统治者长期推 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人们忘记了我们祖先有过征服海洋的光辉历史,忘记了连接东西方 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忘记了曾经辉煌过的“刺桐”港。 20 世纪以来,经过中外学者的不倦努力,证明古代外国人记载中的“刺桐”就是泉州, 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过伟大的贡献。1991 年 2 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主持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在泉州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举行“中国 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提

32、高了泉州的知名度,激起了人们对海上丝绸 之路历史的广泛兴趣。可以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泉州与海上丝路历史的研究一定 会有新的更大的进展,而这方面研究的进步,又会激发我们开拓进取,去努力争取经济、 文化建设的更大成就。(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陈高华) 光明日报2002/9/12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 纪念“南海一号”发现 20 周年 梦回繁华之都 1127 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称帝,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海 I 号”这艘沉 没于 840 多年前的船,恰好承载着宋高宗失落故国的叹息。她依然完好的巨大船身上,镂 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而数以万计的器物,从海底带出

33、南宋王朝黎民生活的背影、 工商百业的繁盛、海洋文明的兴盛与没落。 因为中原失落,战事频仍,国库难继,宋高宗(11271162 年在位)针对贸易表现出新 的态度:“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贯铜钱)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他组建舰队,改善港口,还在海岸线上每隔 30 里就建立价值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中国进 入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贸易刺激着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奢侈品进口,却 也使金、银、铜钱流出海外。国内钱币越来越少,国计民生难以为继,战事挥霍引发苛捐 杂税尾大难掉,一个王朝因而没落,海洋文明的黄金时代从此如同沉船,需要在千年 以后的今天,重新起航。 海外贸易:广州曾是中

34、国代称 “花塔、光塔为一城之标,形胜家谓会城如大舶,二塔其樯,五层楼其航楼云。 ”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 19,形容广州城市形象如同一艘“大舶” 。 据专家考证, “南海 I 号”满载着金、银、铁、瓷器等生活用品,其中有类似阿拉伯手 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还发现了眼镜蛇骨骸,专家推测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 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专家推测, “南海 I 号”是一艘驶往西亚的大型商船。 北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三路都已设立了市舶司,类似如今的海关,还开辟了往 返印度洋的航线,只用 3 个月时间。到南宋初期, “三方惟广最盛” ;广州市舶司的海上贸 易收入,仍然是“倍于他路” 。毕衍中

35、书备对里记载说,明州(今宁波)、杭州两港口收 购了一批乳香,共 5376 斤,广州则一次就收了 348,673 斤,占总数的 98强。 简单地说,广州那时就是一特大的商品集散地,是全世界的“广交会” 。由于声名远播, 盛极一时,唐宋来华的印度商人甚至以广州作为中国的代称。唐僧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 高僧传支那国条注曰“支那即广州也” ;赞宁高僧传则说:“印度俗呼广府(广州) 为支那 ”。 当时的“广交会”都有些什么东西呢?根据宋会要稿记载,广州出口的商品主要 是金、银、铅、锡等五金原料和瓷器、丝绸、布帛等手工业品,进口的则主要是奢侈消费 品,香料、药物、镶牙、犀角、珊瑚。 总之,是只买最贵的,不买

36、最好的。而且进口奢侈品的数量,从北宋到南宋,只有增 多,没有减少。官吏和有钱人一点也不把劳动人民的钱当钱,南宋时期,每年购入奢侈品 花掉的钱,竟占去南宋年度财政总收入的 120。 宋代广州的贪官也借这些买卖发了财。他们发财的手法,大部分跟现在的贪官差不多。 一是“呈祥” ,通俗说就是“收回扣” ,外国货船一到,先得拿些好的送给官员。 再有就是在阅货时接受“馈赠” ,亦即“受贿” 。也就是在抽查检验商品时,你给我钱 多,我给你定个一级品;给得少,定个合格;没给,对不起,不得销售。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就是说你这货不行,得低价卖给政府,甚至没收充公。 有的官员还不满足于“分利”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行动

37、,跟现在很多领导爱在煤矿参 股一样,借助手里能批条子,自己开起公司,私营海外贸易。 私营海外贸易玩得最大的恐怕要数南宋初与岳飞一同被解除兵权的大将张俊。 鹤林玉 露记载,张俊有天看到一个退伍老兵睡在后院,就问他,懒成这样,干嘛呢,会不会干 点什么?老兵说他会做生意。问,会做多大的生意呢?回答说是“百万不行,五十万是可 以的” 。于是他就造了一艘大船,买来一百多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再买些零落绸缎,奇珍古 玩,出海而去。一年后,他回来了,说自己是冒充“大宋回易使” ,用美女换名马,以绫锦 奇玩换珠犀香药,获利几十倍。 要说宋朝没钱,他是一个将全国财富都盘剥到手的政权;要说他有钱,他却几乎无时 无刻不

38、在闹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乃至几乎不能维持其运转。海外贸易的兴衰,正是南宋 矛盾的缩影。正如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所总结的:“南宋政府,所以取于民者如此,其 民乌得而不困,其国亦乌得而不亡!” 瓷器:风靡世界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 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宁赋 魏明伦 “南海 I 号”现已出水 2000 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 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 30 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 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 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

39、对着“南海 I 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 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 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 家闺秀” 。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 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 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 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

40、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 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 产“影青瓷器” 、 “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 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 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 50 多个国家,最远的包 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 少瓷窑,如“南海 I 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 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

41、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 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 场,计有窑址 80 多处,年产瓷器达 1.3 亿件,比唐代增加近 22 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 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 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有专家称,目前在 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 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

42、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 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 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 “喇叭口”大瓷碗。 海船:世界之冠 “蕃舶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百里,千百人之命,直系于一舵。”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专家告诉记者,“南海 I 号”之所以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很大一个原因在“古沉船 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考古信息”。由于此前出土的宋代沉船大多破损、残缺,“南海 I 号” 出水后,较为完整的船体将可能为专家破解大量宋代造船术、航海术的谜团。 从公元 9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船舶开始取代波斯、大食

43、、印度、昆仑等外国海舶,逐 渐控制印度洋的海上霸权。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袭、围困,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 一个高峰。 宋廷鼓励富豪打造海船,购置货物到海外经商,为了引导商船与官船,还在海岸线上 每隔 30 里建立了价值昂贵的灯塔导航系统。宋高宗更是亲自寻求商人协助组成了一支舰队, 这支舰队足以向波斯与阿拉伯商人在印度洋上长期掌握的商业霸权挑战。南宋时期,中国 拥有了印度洋上最好的船舶,直接将阿拉伯人手中的海上贸易掌控权争夺过来。 一般的宋代远洋商务船平均 30 米长,10 米宽,可载百余吨货物、60 余名水手;而最 大的船可载 300 吨以上的货物外加 500、600 人。对比前朝,宋船的设

44、计更显气魄、规模, 船体更加巍峨,装修更为华美。宋船头小,船底变窄有如刀锋一般在海上乘风破浪,船身 扁宽、体高大,吃水深,面对狂风巨浪仍然能稳若磐石。宋船还设计了密封隔水舱,配备 小船救生艇。 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有这样的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观 指南针。” 据考证,宋代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特别是广州地区的海船使用指南针的 时间最晚不迟于 11 世纪末。当年,广州港外海面上千帆竞过的巨大舶船都配备了指南针导 航。宋人糅合了唐人、阿拉伯人的占星术,一起用于远洋航海。宋人还利用发达的天文、 地理知识绘制出了初步的航海图。宋钦宗时,徐竞奉使高丽,就曾将所经岛屿绘成了地图。 “一舟

45、数百人,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面对茫茫大海、无限航期,宋船 上装载美酒、养猪,鲜肉与醇酒成为宋人海上生活的一大乐事。 宋代遣使出洋的情景蔚为壮观,有官方特别制造的巨型海船“神舟”并雇用民间的大 型海船“客舟”尾随,洋洋洒洒数海里。宋神宗曾派臣往聘高丽,命人在明州建了两艘大 海舶。两艘神舟“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到达高丽后,高丽人从未见过如此 的巨船,“倾城耸观、欢呼出迎”因此,宋船当时颇具国际盛誉。 宋船模型。 生活:有点奢华 “碧睛蛮婢头蒙布,黑面胡儿耳带环。几处楼台皆枕水,四周城郭半围山。” 宋丘濬赠五羊太守 鎏金腰带、精美化妆盒,这些从南海 I 号出水的生活用品,将 80

46、0 多年前古人生活神 秘的面纱掀起了一角。 一千年前的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世界第一。作为世界上最强大 的国家的居民,一千年前的宋人,生活其实很奢华。 今天的人买辆“本田”基本就是高级白领。那时的林冲,放在今天,说不定还不爱坐 高级写字楼,他买一把刀,就用了差不多 20 万元。 水浒传中写林冲买刀一段如下: 林冲接在手内,同智深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 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 讨价还价,最后以一千贯成交。一贯为一千文铜钱,一文铜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 1 毛 5 到 2 毛,一贯钱就是 150 元到 200 元人民币,一千贯可不就是 15 万元

47、20 万元人民 币。 宋朝商业高度发达,所以公务员工资也比较高。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所比 重已经超过了农业!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每年商税收入 1975 万贯,宋朝商税甚轻, 住税 3,行税 2,如以平均 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交易额即达 8 亿贯,平均每人 8 贯以上。也就是说 1041 年至 1048 年,全国每人年商品贸易收入就超过了 1000 元人民币。 司马光在训简示康一文中叹道: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做点小生意也 穿名牌,农民也穿意大利皮鞋,这说明,宋人生活确实小资。 宋代的娱乐业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 类。宋代

48、的“妓”,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她们基本是才貌双全,琴棋书画造诣 深的,又数“官妓”最为人仰慕,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出众超群,基本是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广州当时虽然比不上首都汴京,但怎么说,也是大中城市,而且是一个异域风情浓厚 的大中城市,一片中外文化交融的盛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丰富。 唐宋广州聚居大量外国人,唐时据说有 10 多万。岳飞的儿子岳霖曾任广州地方官,岳 霖儿子岳珂到广州来旅游时,四处交游,经常去外国人聚居区泡。他得出一条经验,外国 商人中以蒲姓商人为身价最高,生活奢华。绍兴元年(1131 年),大食商人蒲亚里进了一次 货,全是象牙、犀牛角这

49、样的奢侈品,结果广州市舶司一下子还买不起,还得分期付款, 然后拍卖一半货物,才能把蒲亚里的本钱付清。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受番商影响,广州的官员和有钱人,就像现在香港人请一个菲佣 一样,蓄养一个“鬼奴”(黑人)干家务活。南宋时浙江温州人周去非为官岭南,卸职后写 了一本岭外代答,里面说“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 千万,卖为蕃奴。”朱彧萍洲可谈里也说“广(州)中富人多畜鬼奴,绝有力,可负数 百斤有一种近海野人,入水不眨眼,谓之昆仑奴”。由此可见,黑奴买卖唐宋以来就 很盛行。至于后世不断有论说广东人有黑人血统,大概也是据此捕风捉影,开开玩笑。 (蒲荔子 李培)。 南方日报2007 年 04 月 24 日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广州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 2210 多年的建城历史。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又 有着很准确的历史定位一一汉唐以来的大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