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24582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2010 年 07 月 29 日新华网刊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目 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2、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

3、)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 制度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

4、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 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5、(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实施 3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 展

6、,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 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 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 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 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

7、亿万人 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 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 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 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 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 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

8、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 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 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 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 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

9、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 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 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 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4 把

11、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 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 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 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 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

12、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 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 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 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

13、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 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 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 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

14、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 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 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 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 育,毛入学率达到 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 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 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12.4 年提高到 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

15、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9.5 年提 高到 11.2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 2009 年翻一番。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 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

16、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 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 50%。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 用。 5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

17、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 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

18、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 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 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 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 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 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 践能力、创新能力

19、,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 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 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 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

20、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图表:专栏 1: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新华社发 图表:专栏 2: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新华社发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 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 0 至 3 岁婴幼 儿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

21、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 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7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 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 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 教师

22、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 教育。 第四章 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 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 2020 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 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 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3、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 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 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 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 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

24、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 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 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 下,发展民办教育,

25、提供选择机会。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 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 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 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 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

26、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 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 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 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 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8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

27、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 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 课业负担。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 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 2020 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28、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 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 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 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 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 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 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

29、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 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 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 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 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 2020 年,形成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 才的需要。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

30、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 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 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 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 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

31、评估。开展职业技能 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 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 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 教育的投入。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 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

32、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 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 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9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 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

33、 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 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 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 基本要求。到 2020 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 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 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

34、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 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 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 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 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 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

35、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 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 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 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 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

36、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 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 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 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 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 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 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 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

37、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 开展志愿服务。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 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 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 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鼓励东部地 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 10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

38、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 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 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 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 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 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 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

39、创性成果, 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 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 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 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 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 习型社会。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 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 划和组织

40、实施办法。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 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 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 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 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 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

41、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 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九章 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 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 困难和突出问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

42、 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 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 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 法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支持 教育基础薄弱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对

43、民族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办好高校民族预科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11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 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 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 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办好面向民族地区的职业 学校。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

44、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 源覆盖面。 第十章 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 会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 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 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 2020 年,

45、基本实现市(地)和 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 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 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 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 育。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学生人 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 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 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

46、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 免费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 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 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 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

47、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 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 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 涌现的局面。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 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

48、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 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12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 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 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 竞争、择优的选

49、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 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 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 主自立、努力成才。 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 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 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 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 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 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 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