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望_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约 589644) ,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 山西河津) ,唐代 人。东皋(go ):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y) :徘徊。依:归依。晖:落日。犊(d ):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 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 居生活。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
2、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赏析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 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 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 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 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 景之上,牧人与猎马
3、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 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 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 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
4、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 ,遂建楼。 3.乘:驾。4.去:离开。 5.空:只。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 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 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
5、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 的愁绪。 分联详析 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 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 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 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 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 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 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
6、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 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 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 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 之意。 “不复返” ,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 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 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 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
7、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 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 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 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 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 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8、,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 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是 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 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
9、授典属国官职。唐人 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 故称“归雁入胡天 “,也是诗人自喻。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 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 “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 “袅烟 沙而直上” 。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 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官名。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
10、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译文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鉴赏 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 ,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 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 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 遥远辽阔。 “欲问边” ,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 ,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 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11、,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 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 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 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 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 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
12、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 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 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 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 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 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 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 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
13、,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 塞的典型景物, “孤烟直” ,突出了边塞气氛。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 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 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 “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 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 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 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 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
14、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 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 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 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 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 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
15、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红楼 梦第四十一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 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 个字来。 ”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 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
16、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 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 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 三峡,直向荆门山
17、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 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 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 ,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 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 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 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 ,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
18、处望去,仿佛流入 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 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 、 “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 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 固的, “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 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 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
19、,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 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 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 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 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 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 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
20、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 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 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 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 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 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 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21、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 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 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804 年) 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 “贾亭”或“贾公亭” , 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
22、云脚 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 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 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 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 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
23、 ,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 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3、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14、没(m):隐没。 15、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6、不足:不够。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 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 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 ,就不落 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
24、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 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译文 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 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 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 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 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 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
25、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 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 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 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 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 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 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 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 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
26、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 “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 “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 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 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 “新” “争” “啄”表现莺燕新 来的动态;以“乱” “浅” “渐欲” “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 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 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 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 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 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 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 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 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