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首次翻看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 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 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 我 非常认同作者说的: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把教师 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 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 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 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 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 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 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 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2、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 式, 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 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说到阅读,“晨诵、午读、暮省“ 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 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 在生命的黎明, 你让儿童吟诵什么 ?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 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 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 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 行 2 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 诵, 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 又能习诵、领略优美 的母语,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3、于是我在班里提倡学生早晨背古诗,希望孩子在每天的清晨与 经典古诗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 魂得以灵动,师生共同传达一种愉悦、饱满的精神,并以此开 启一天的学习. 午读, 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 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然而,为了孩子更 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我们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 ?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新教育实验自 20XX年起, 开发了“毛虫与蝴蝶-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毛虫与蝴蝶项目认为 ,不同年 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阶段的限制, 他们能够读懂的童书是 相对有限的,我们要从大量的童书中寻找出每一年龄段儿童能 够阅
4、读的书籍. 暮省, 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 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 段, 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 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 分, 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生写日记是老师要求的,不得不写, 并且会带着一种完成任务 的心态,特别是低年级, 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但是老师自己 也需要多写教育日记,时时鞭策自己, 才能在教育中获得成长, 3 我会朝着这方面不断努力.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 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 矫正. 新教育实验认为, 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 人
5、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晨诵、午 读、暮省,那我们的教育也事半功倍了. 我们相信,新教育有望 实现 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 ,一直在思索怎样 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 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 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 新教育 时, 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 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 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 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 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 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
6、法感染学生, 我们就无法调动学 生, 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 , 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 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 4 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 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 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 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 感受, 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 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
7、技巧来丰富 课堂, 调动和感染学生; 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 ,而在于他 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 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 一辈子;有些人 ,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 .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 人, 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 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 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 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 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 时候, 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 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 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