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一、观沧海 曹 操(东汉末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阅读训练】: 一、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 四句写虚景。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 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博大的胸襟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 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 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 的无穷威力,这句诗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 了一世枭雄的博大胸襟。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诗人勾画了大 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
3、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 业的远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 手法。 2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 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夸张,虚实结合。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表现的画面描 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9、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4、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杨花,子规(如果答“扬花纷纷”“子规悲鸣”类的答案只可得 1 分。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同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深地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 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采用拟
5、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 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 令人回味无穷。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 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 6.以“杨花” 、“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点明时令暮春时节,二是通过特定景物为全诗渲染 一种凄楚的气氛,三是融情于景,杨花飘飞含有漂泊之感,子规悲啼含有离别之恨,表 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
6、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一个“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显得广阔浩 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请你对这 一名句略加赏析。 运用对偶,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 向上的力量。诗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3.用自己的话写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开阔;顺风的白帆,远 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 四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想象“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 中慢慢前行。 2.本诗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什么?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3.自选角度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名词的连缀,意象的叠加,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深秋 晚景图。同时寓情于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起来,抒发了长期漂泊的游子的孤寂 愁苦之情。
8、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 “断肠人”更添悲愁。 5.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这首小令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 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 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 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
9、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 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 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 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 5 中之景?)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 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的
10、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5.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 特点的一个词是 半轮。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 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 国运衰微,人生落魄,
11、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 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颓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 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谈谈你对“落花时节” 的理解。 (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 (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 “九日 ”
12、、“登高”、“饮酒”、“菊” 等词语可以看出。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 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 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 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遥怜” 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
13、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 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寄托了诗人 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4.“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第二句化用“王弘送酒”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无人送酒 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 的特定环境。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 、“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 分)
14、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 么? 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 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 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 比喻成 “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 ? 7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 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
15、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 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 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 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 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 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6.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 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首悲伤的诗。“一夜征人尽望乡”算得上是情绪最深沉的一句, 但是还是没有到悲伤的程
16、度。诗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惆怅,可以称之为彷徨,但算不上是 悲伤。 7.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 这一句诗。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 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 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 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
17、思想情感。 2、 “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 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 进行对比。 8 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 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请任选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
18、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 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 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 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6、 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7、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 将秋日的寂寥 一扫而空。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8、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
19、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9、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 鹤直冲云霄, 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20、山夜雨时。 9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秋”字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两个“期”字一问一 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苦涩与无奈跃然纸上。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21、表 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6.“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 相思之苦。 7.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 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8.“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 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 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
22、以解脱 的痛苦。 9.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答: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 论些什么呢? 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0.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 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10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
23、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 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 哀”,更显出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意志坚定不移。 2、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3、“夜阑卧听风雨声”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征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夜阑卧听风雨声”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 运岌岌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答:“风吹雨”
24、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 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 “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只要扣住“风吹雨”的双层含义, 从写作、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的感情? 答: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为收复 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
25、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 己的爱国情怀。 11 十二、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 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 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 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1、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答: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与进入潼关的秦岭山脉的 磅礴气势。所谓大河“犹嫌
26、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秦岭山脉入潼关的磅礴 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 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2、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这首诗。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 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 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3、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4、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 阔极 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