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doc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41398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提高品德课学习活动水平的思考与实践教学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性特点。很多品德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无论老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良好的品德要在他们的生活和生活化的活动中形成。离开了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品德课的有效性。于是多姿多彩的活动为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透过热热闹闹的开满鲜花的“新”课堂,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有效呢活动化课堂真的避免了传统课堂的“灌输”、“低效”的弊端了吗叩问品德课堂活动为何走入低效的囧境叩问一教师重视落实活动在课堂中的实效了吗一年青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

2、“活动性”特点,教师在执教失败怕什么一课,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做游戏双手同时画圆;听故事爱迪生发明电灯;看视频幼儿学步;当小老师我来帮助你;念儿歌我不怕。课堂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虽然老师作了很多准备,学生始终在活动,可是从学生的反馈中不难看出活动没有激起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思维。整节课,学生的回答都是口号式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面前,我们要勇敢;我们不怕困难更谈不上品德内化、提升了。活动化教学惨遭传统课堂的老问题,陷入“灌输”陷阱。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内在的深刻性,只有外在的活动与行动,而没有内在的心动、情动与灵动。然而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低效活动的现状在一线教学中非常普遍。叩问二教师真正理

3、解活动在课堂中的意义吗一位教师执教心中有他人,课堂上,教师组织了小品表演,辨一辩谁对谁错等活动。一节课热热闹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懂事、特别能说,基本不用点拨就能说到点子上。只是课后的一个小插曲,(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门口跑去,门口拥的人太多,以至于门都没法开。)多少让大家有点尴尬。很显然,本堂课活动教学形成的是学生表面的道德情感,而非真实的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低效的活动没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走出活动低效的现状笔者就此展开了研究。探究品德课堂活动组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应对策略1、偏离目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

4、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活动是否必需,活动是否发挥了教育价值。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新目标也应根植于预设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因此,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应该在目标的调控下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活动的必要性缺乏思考和研究,造成偏离目标的情况。问题呈现前文所提到的失败怕什么。行为诊断教师为了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设计了双手同时画圆的游戏环节。虽然学生兴趣很浓,然而,比照

5、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发现第一个环节的教学花去了十多分钟,却仅仅只是引出了活动主题,这样做值得吗教师原本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甜、“失败”的苦,可学生注意力倒放在“双手同时画图”这个新鲜的游戏上,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交流活动本身却关注很少。这样的活动设计,形式冲击了内容,活动偏离了目标,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帮助。行动策略课堂起点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设计“起点”活动一定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目标性。失败怕什么一课的教学目标到底该怎样定位现在的学生在失败后,怕的到底是什么通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孩子不缺勇气,缺的是不知道什

6、么原因失败了,不知道怎样去战胜失败。这也是最可怕的。围绕教学目标“面对失败不气馁,要懂得用智慧和毅力战胜失败,学会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把教学一开始,调整为通过生动有趣的“记忆大王”比赛,分享成功的喜悦,倾诉失败带来的遗憾、失落、羡慕。激起了学生战胜失败的欲望面对失败,我们该怎么办呢自然而然地将讨论的焦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进入了本节课的话题。2、流于形式深层体验品德新课程是活动化的综合课程,但必须牢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一定是为了产生品德教育的意义而服务,活动的形式一定要服从品德教育的内涵。一些活动如果只是运用了“活动”这一形式,就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秀,就失去了她原本的作用,也背

7、离了新课程的初衷。问题呈现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片段在播放春节录像片段导入新课后,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多媒体显示关于“年”的传说,然后又进行猜灯谜游戏,又组织学生张贴新年饰品,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接着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又进行了几个活动,如交流民谣,介绍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故事等。在这一环节中,有些内容和春节的内容出现了重复。在认识传统文娱活动和民族乐器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视频与图片结合,展示跳绳、舞龙、转手帕、踢毽子等活动情景,出示古筝、唢呐、扬琴等乐器图片。最后还请了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弹琵琶,一个拉二胡。教学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热

8、热闹闹,但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行为诊断(1)、活动环节过多。教师在备课时过分考虑了活动的形式,从春节录像到益智游戏,从动手布置教室到动嘴介绍,从欣赏图片到乐器演奏,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但稍显杂乱。(2)、活动内涵缺乏。我们的教师在“活动”这面旗帜下过分追求活动的形式。就本案例来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个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就像一部部生活百科全书。我们的民风民俗单凭一两堂课上的几个活动就想让学生了解这部“百科全书”是不现实的。教学活动安排过多,同一层面的活动重复出现,情景变化太快,使教学过程有些支离破碎,这样必然影响学习成效。我们品德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从浅层面引向深入,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

9、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活动的实效性。行动策略(1)活动设计有梯度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活动的流程。我们的民风民俗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就是两大环节一、从学生熟知的某个节日入手,了解相关习俗与文娱活动等。二、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对本民族民风民俗的了解。在学生意犹未尽的基础上布置作业了解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调查不良习俗。第二课时就围绕这两个作业展开。两堂课是一个整体,每部分内容有机相连,环环紧扣。学生从感知、感受祖国丰厚的文化内涵,到升腾起热爱祖国的情感,到学会辨析优良习俗与陈规陋习,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也自然实现。我们要把品德课的活动设计得实点,再实点。这样活动才能浸润每一

10、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份灵动的童趣。品德教育不再流于形式,真真正正落到实处。3、忽视倾听全力吸引品德课程倡导在对话中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要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倾听是在心里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辩思,能在别人的观点上产生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来说,他的最佳表现是迅速转化为发言者,他发言的内容绝不是别人思想的重复,也不是去累加一个新观点,他的作用在于充分的利用前面的话题,使谈论更深入,更完整,更准确的进行下去。然而,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学讨论时,很多学生往往只注意倾听教师在说什么。而对同学的发言往往不予关注,甚至根本就没有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问题呈现夏天的小虫教学片段

1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呢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学生纷纷举手,喊着“我来,我来。”生我叫蜻蜓生我叫蝴蝶(小朋友拿着图片和资料,纷纷跃跃欲试,都希望老师请自己)师小朋友,听了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昆虫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当学生做精彩的介绍时,一些学生却只是关注老师是否会在下一个请到自己,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听同学的介绍。而当老师让学生总结共同点时,小手顿时消失了一大半,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知所云,完全没有抓住要点。行为诊断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没有倾听同伴发言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倾听他人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宠爱等原因,

12、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注他人,没有倾听他人的习惯。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此刻他关心的是老师是否会请他来介绍昆虫,他在座位上积极的准备着自己的发言,心中已是急不可耐,又怎会关注别人的介绍呢(2)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学生交流昆虫时,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昆虫介绍给大家,并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听的要求。(3)没有组织全员交流。只要细细观察我们平时的课堂,就会发现对话多数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展开,新课程倡导的生生对话却不多见。在上述片段中,说的学生和听的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评价,没有判断,也没有选择,更没有交流,学生怎么会去关注别人的发言呢在学生意识不到倾听的重要性,感受不到倾听的责任之

13、时,忽视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就不足为奇了。行动策略(1)明确要求懂得倾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从课堂的点滴做起。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明确的倾听要求。如在上述片段中,教师可以要求“请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想,同学介绍的是哪一种昆虫,它有什么特点。”(2)创设情境唤醒注意学生在真实、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里会乐于倾听他人。上述的教学片段中,交流形式的单调影响了学生的倾听,如果教师组织学生戴上形象的头饰,或者以多媒体展示这些昆虫的生活状况,则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更重要的是组织好生生交流对话的活动。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有奖竞猜的环节反馈学生倾听的结果。这种形式充分激活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

14、之间的互动。教学形式灵活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倾听的效率自然提高了。(2)激励评价鼓励倾听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尊重能使人感觉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如何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我们的表扬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及时的口头评价,适时的体态语言(一个赞许的神态,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学生课堂上倾听的表现,评出班级倾听小明星。这样长期坚持从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就更乐于倾听了。4、忽视主体尊重主体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

15、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对道德的认同与内化。在品德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是得到落实,得到保障,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越是理想。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包办式的教学行为。问题呈现我与小动物教学片段师“小朋友,老师今天请来了不少小动物,你们看小白兔、小金鱼、小乌龟、小鸭子,你们喜欢吗”(教师出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和图片)生“喜欢”师“谁能来说说他们的特点呢”生(读老师的资料)。学生一个个盲目地读者这些资料,可是学生没有亲身接触小动物,体验不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更别提喜爱小动物了。不少孩子都不认识资料上的字,还有的小朋友在窃窃私语。行为诊断(1)

16、、忽略学生主体地位。(2)、以“教”替代了“学”。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教学的影子。教师以“教”代“学”,学生成为了“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爱学”。行动策略(1)走进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没有能与生活相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实践表明,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带几只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来班上,与同学们一起观察研究,这比课堂上枯燥地读资料要有趣得多。总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活动素材,学生大多乐

17、于参与,也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2)少教多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会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允许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搜集自己喜欢的动物资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想学的,提高课堂参与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学习的“生态系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少教多学,鼓励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这样,学生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尊严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信心倍增,就能从“爱学”到“会学”,主动探求知识。5、部分参与全员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缺乏儿童参与的活动过程是不完美的。但在教学

18、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是部分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则成为看客、观众、参观者,活动实际上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问题呈现坐立走有精神教学片段师今天我们学习坐、立、走的本领。(老师带领学生欣赏图片)师你们知道坐、立、走要注意哪些啊(学生纷纷回答)师谁来表演给同学看看呢(学生表现踊跃,但短短十分钟只有少数同学得到了表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机会展示)(这时有的学生已经在嘀咕我还没有演到)行为诊断案例中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了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情景,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但在活动中却未能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学生的能动性被局限,表现欲未能得到充分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的失落感反而使教

19、学效果相对下降。活动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容易产生的一些后果(1)得到的活动体验、感受也是部分学生拥有的,活动乃至教学的效果也只是局部的。(2)常常没有机会参加活动的学生,会对活动产生距离与疏远,容易成为活动的观众或旁观者。而且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部分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的机会和权利。行动策略(1)有效合作面向全体只有儿童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获得的才是真实有效的。所以,新课程强调通过儿童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小组合作是将活动面向全体的有效方法。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充

20、分表现自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的都发挥和提高。如本案例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在小组中比一比,然后推选一两个在班里演一演,这样每个同学都得以尝试,学生不仅都能学习到坐、立、走的正确姿势,还能感受和体验到拥有良好精神状态为自己带来的愉悦感。这样全员参与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品德课堂活动才能走出低效的囧境。【参考文献】1、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活动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毕婉仪3、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7期提高小学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杨婉敏4、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期警惕浮泛体验的陷阱叶步敏林高明5、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12期课内外品德教学现象的透视与反思张云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