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法指导】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 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 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 温馨提示:1. 在自读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画出并识记你认为的重要的内容。 2. 查阅身边的资料了
2、解聚落发展的主要表现。 3. 要善于与同学交流,在互助互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 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差异。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 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 疑惑:请将学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小组交流解决: 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 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 A、B、C、D 四地中你会选 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疑惑:请将
3、学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小组交流解决: 合作探究 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 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 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A B DC 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自我反思 1、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 3、我对这
4、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 4、这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5、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 _ _. 达标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炎热多雨的地区 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C、温暖干燥的地区 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 2、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 的大城市。发生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有( ) A、沿海地区、交通方便 B、风光优美、主要靠旅游业 C、曾被帝国主义国家占领 D、人口少,自然环境压力小
5、3、黄土高原地区人民传统居住的主要形式是( ) A、竹楼 B、冰屋 C、四合院 D、窑洞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 ) 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A、 B、 C、 D、 5、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6、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筑风格的差异 C、风俗习惯的差异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7、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6、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A A B C河流 公路 二、非选择题 1、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图中 A、B、C 表示乡村聚落,分析 A、B、C 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 ,地形以 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沿河流或公路可伸展成 状。 (2)三个聚落中,比较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2、 (1)读图表,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A、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加强绿化建设 B、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D、进行城市合理规划 E、城市交通日益拥挤,城市住房紧张 F、控制城市人口和规模,建卫星城镇,开发新区 G、增加城市就业困难,城市失业队伍
7、扩大 H、发展城市交通、兴建住宅 I、城市规模无限制扩大 实践应用 调查自己所在聚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提出自己的建议, 写一份聚落发展调查报告。 【助学卡】 气候与民居 由于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不同地区在气温和降水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适应各种 各样的气候,人们建造了不同形式的房屋。房屋形式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 解 决 途 径 城市扩大 城市环境 质量下降 气候特点,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反映。 比如,世界各地的民居形式和结构都是根据不同的气候而变化的。以中国为例,南方 多雨,房屋多为尖顶或人字形的屋顶,以避免屋顶积水而漏水;东南沿海渔村的屋顶,还 多用渔网罩顶,或
8、取大石压顶,也有用粗大的方木钉在马口铁皮的屋顶上,以防止夏季台 风掀掉屋顶;北方地区因降雨稀少,则多见平顶房。 比如,各地房墙也各具特色。在秦岭以北的关中地区, 以土墙泥顶居多;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多为砖墙瓦顶;在陕 北地区,气候冬冷夏热,人们则利用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开挖窑洞居住,因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恰好克服气候 的不利影响;在新疆还可见到半卧式住房,房子一半在地下, 那是为了抵抗热风沙的袭击。 再如,各地的气候不同,门窗制作也大有讲究。在潮湿炎热的地区,为了通风降温, 门楼较为高大,房间多窗;北方冬天寒冷,房屋建得较密闭以保暖;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 则因地制宜,居住在用冰块砌成的冰屋中
9、,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以下介绍几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类型。 (一)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 就要尽量考虑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 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二)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 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很大。为适应这样的气候,撒哈拉沙漠的房屋就有着厚厚 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传入,晚上可以使热量 不会迅速散失。 (三)热带季风区,如中南半岛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
10、是气候炎热,雨量丰 沛,尤其在雨季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所以,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 层作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蛇兽的侵害。 (四)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 房屋尽可能坐北朝南。在江南多雨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 泄水;窗户也大而多,以便通风。 (五)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如广州、厦门、南宁等地, 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廊。 广州人称它“骑楼” 。这是为了对付夏季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阵阵对流雨。行人在骑楼下来往, 既可遮荫又可用来避雨。 (六)亚洲温带草原上的蒙古包,则是用厚实的毛毡
11、和毛皮制成的帐篷,容易拆卸和捆扎成包,这是为了适应 游牧生活而创造的房屋型式。温带草原夜间气温低,蒙古 包封闭得也比较严密。 (七)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地区,极少降雨,房屋不 用考虑泄水问题,所以屋顶是平坦的,可以利用来曝晒粮食。在南美利马地区的房屋也是 平顶的,屋顶围上围墙,即可成为露天仓库。 (八)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常用雪垒成 砖,做成圆顶雪屋。房屋做成后,在室内烧一把火,雪砖 就会融化,将砖间的空隙密封,再在雪下挖一个通道进入 屋内。这种雪下通道使冷空气不易进入室内,而暖空气却 可聚集在圆顶屋内。爱斯基摩人常爱半赤裸居住在圆顶屋 内,除了留一小孔通气以外,由于圆顶屋密封得好,人的 体温和一小盏油灯的热量,就能使室内温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