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容器和电容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贡丽萍,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泰州 学院,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选修 3-1 第一章第七节电容器 和电容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我将这一环节分为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个部 分。 首先说一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和电容位于静电场这章的 第七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介绍了电容器这一重要电学元件,电容 器是三大无源电子元件之一,是学习振荡电路的基础。本节不仅巩固 了电势差这一知识点,而且为下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提供知识 背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下面说一下教学目标,依据物理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我设计
2、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意在使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 向社会”的理念,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归纳分析,掌握知识技 能,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教学重点难点方面,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 1、电容概念的理解、 2、电容器带电量 Q 与电势差 U 之间的定量关系。因为探究式学习作 为一种与传统接受式教学相对应的方式,旨在强化学生的体验,懂 得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获取的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最终理解核心知识。 我将教学难点设计为对于 1、电容物理意义的理解、2、影响平行板 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因为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和 实际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归纳分析
3、技巧又欠缺,所以 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静电场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具备了电荷 量和电视差等知识基础,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 较为薄弱。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见到电容器 的,但学生对电容器的功能和相关性质是很陌生,学生对电容器电 量和电压的关系不太清楚,很难理解电容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鉴于上述学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讲授法、类比法、探 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逐层突破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 为如下过程: 1 建立概念 实验演示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4、。为了避免灌输式教学,我首 先创设情境,展示拆开的家用电器线路板图片,加深学生对电容器 的认识。通过两个实验简单介绍电容器的作用。一个是用电池给电 容器充电,用没装电池的钟证明电容器确实带电。另一个是用感应 起电机给自制莱顿瓶带电,让学生感受电容器确实带电。这两个实 验器材制作简单,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兴趣,便于介绍电容器储存电 荷这一知识点,而且可以简单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为后来学 习电容器充放电特点奠定基础。由简入难,从简单的平行板电容器 着手,介绍电容器的构造,自制莱顿瓶为进一步介绍电容器的构造 提供了新鲜材料。 2 自制电路 微观解析 教材通过了实验简单介绍了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的特点,
5、用灵敏电 流计观察短暂电流,进而介绍了能量的转换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 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将笨重的检流计换成了 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便于携带。该电路不仅可以显示出电流的方向, 而且由二极管一闪而过可知电流的短暂性。再利用 flash 动画进行 微观解释,将抽象的模型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教师用 dis 实验进行电容充放电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容器充放电时电流 的变化。 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我让学生首先通过分组实验, 自主探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 Q 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 U 之间 的关系,设计实验方案,用充好电的电容器对电流计放电,用指
6、针 的最大偏角表示放电电量。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填写表格。 教师进行结果总结,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电 容器所带的电荷量 Q 与两极板间的电势差 U 对应成比例。在此实验 的基础上,建立电容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运用类比的 方法,将电容与水杯进行类比,用抽象的物理量用直观形象的事物 来类比,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出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在研究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时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猜想 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四个步骤。在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过 程中,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又培养了学生对 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通 过以上教法和学法,成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 应用实际,课堂总结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过度充电现象,加强学生对击穿电压的理 解。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利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研究的意识和 习惯,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5 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本节课以探究为主,知识较抽象,通过作业思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视觉感受,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