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州龙文教育个性化辅 导教学案 教师: 学生: 年级: 学科: 日期: 星期: 时段: 一、课 题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 点 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四、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具体梳理探究过程,清除理解误区,然后通过例题的讲解和练习来完成讲练结合 六、 教 学 过 程 一、探究过程梳理: 1)赛车起动情况。 问题 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 问题
2、 2: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问题 3: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控制什么?研究什么? 2)回顾设计探究方案。 提示问题: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3)操作步骤中的关键处。 方案(1):试图用秒表,刻度尺测出静止的小车释放一段时间后的位移,求出加速 度,改变合外力,得出 a-F 图象。 (不妥之处?测的“时间”误差太大) 教 学 过 程 方案(2):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在不同合外力下产生的加速度,绘出 a-F 图象。 (关键处:小盘与砝码的重力何时可看作小车受的外力? 木板一端稍作垫高,使小车匀速滑下,此时小车受的合力是多大? 提醒 1:小盘与砝码的质量应远
3、小于小车的质量,理由是什么? 方案(3):根据课本上参考案例,利用 P78 图 42-5 的实验器材,测出质量相同的两列小车,在 不同合外力作用下,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看位移之比和合外力之比情况。 (关键处:位移之比为何等于加速度之比?如何设计表格?研究方法与方案(2)有何不同?) 方案(2)得到的 a-F 图线是否过原点,方案(3)得到的 a1/a2与 F1/F2的值是否相等 (方案(2)中出现下列图线的原因?并让同学们观察:出现下列图线对应小组所垫的木板高度是 否恰到好处平衡掉摩擦力,即观察小车是否匀速下滑?) (方案(3)中发现滑动距离较大时,误差较大。原因?) 物体的速度是描述物体
4、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是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 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加速度又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第一 个课题的确定就应是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由于物体的惯性不同,速 度变化的快慢也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所以第二个课题的确定是研究加速度与质 量的关系。 例 1 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实验中,为什么可用两车的位移之比表示加速 度之比? 解析:在本探究实验中,两车均做初速度为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 201atvx, 式中 v0=0,且两车的运动时间 t 相等,故有 a x,即21ax ,
5、 可用两车的位移之比表示加速度之比。 点评: 当问题探究的是某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时,可以不测出该物理量的具体数 值,只需测出不同情况下该物理量的比值就行了。 例 2 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 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 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 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 解析:平衡摩擦力时,不把悬挂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即不对小车施加拉力。在木板 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块,反复移动
6、其位置,直到拖在小车后面的纸带上打出的点距均匀 为止。设木板的倾角为 ,则平衡摩擦力后有 mg sin = mg cos ,即 = arctan , 与小车的质量无关,故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实验时,应先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实验要求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因 为只有这样,重物的重力才近似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 例 3 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要用 m1为横坐标,加速度 a 为纵坐标,描绘 a m1图 象,而不是描绘 am 图象? 例 4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 一实验中,有两位同学通过测量,分别作出 a 一 F 图象,如
7、图 421( a) ( b)中的 A.B 线所示;试分析: (1) 甲图的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 ; (2) 乙图的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 。 【基础训练】 1.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分别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F,测 出相对应的加速度 a。 2.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分别改变物体的质量 m, 测出相应的加速度 a. 3.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加速度 a 与物体的质量 m 的关系,往往利用它们的图像表示出来,该关系图 像应选用( ) A.a-m 的图像;B.m-a 的图像; C.a1/m 的图像; D.m-1/a 的图像。 4。如果 a-F
8、 图像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说明物体的加速度 a 与施加在物体上的作用力是 关系。 5.如果 a-1/m 图像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 物体的加速度 a 与物体的质量 m 成正比; 物体的加速度 a 与物体的质量 m 成反比; 物体的质量 m 与物体的加速度 a 成正比; 物体的质量 m 与物体的加速度 a 成反比。 6.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访一质量为 m 的物体 A 用轻绳通过定滑轮与质量为 m 的物体 B 相联接,如图所 示,物体 A 的加速度为 a1,先撤去物体 B,对物体 A 施加一个与物体 B 重力相等的拉力 F,如 图所示, ,物体 A 的加速度为 a2.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9、 ) A.a1=2 a2 B. a1= a2 C. a2=2 a1 D.以上答案都不对。 7.已知物体的加速度 a 与物体的受力 F 及物体的质量 m 满足关系式 aF,a1/m。在光滑的水平面 上有一质量为 m 的物体受到水平力 F 作用 ,在 t 时间内由静止开始移动了 s 距离,今要使距离 变为 4s,可采用以下哪一种方法( ) A.将水平恒力增为 4F; B.将物体的质量减为原来的 1/4; C.将作用时间增为 4t; B A F F A D.将作用时间增为 2t. 8.如图所示,为测定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让木块从斜面上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 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仅限于:倾角
10、固定的斜面(倾角未知).木块.秒表和米尺。 (重力加速度 g 为 已知, hdL、 表示斜面截面的三个边的长度) (1).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是 。 (2).用记录的数据计算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 。 (3).为了减少测量的误差,在实验步骤中可采用的办法是 。 【能力提高】 1 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在平衡摩擦力时把木板的一端垫得过高,所得的 aF 图象为图 416 中的( ) A. (a)图 B. ( b)图 C. ( c)图 D. ( d)图 2再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计算出个纸带的加速度后,将加速度与力.质量 的有关数值记入表中,如图, ( ) ()
11、( ) ( ) (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分别划出 aF 图像和 a1/M 图像。 (2)像可以判定:当 M 一定时,a 与 F 的关系是 ; 当 F 一定时,a 与 M 的关系是 。 (3)由 a-F 图像可知 M= 。 (4)由 a-1/M 图像可知 F= m M 3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1)所 示,图(2)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 图(1) 图(2) (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 50Hz,利用图(2)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a_。 (2)为了求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有_ _,用测得的量及加速
12、度 a 表示阻力的计算式为 f_。 4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回答下列各问。 (1)本实验中探究的方法: _。 _。 (2)在验证实验中实验仪器有:砂桶和砂子,小车和砝码,带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复 写纸片,除了以上仪器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 A秒表 B弹簧测力计 C毫米刻度尺 D天平 E低压直流电源 F低压变流电源 5.质量为 m 的物体放在 A 处的地平面上用竖直向上的力 F 拉物体,物体的加速度 a 与拉力 F 的关系 图线如图中 A 线所示.质量为 m的另一物体在 B 地做类似实验 ,得 a-F 的关系如图中 B 线所示, A.B 两线的延长线交 Oa 轴交于同一点,设两地的
13、重力加速度分别为 g和 ,由图可知 A. , g B. m, = C. m= , D. , = 6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左侧栓有一细软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缘的滑轮 与一重物相连。木块右侧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在重物牵引下,木块在木板上向左运动, 重物落地后,木块继续向左做匀减速运动,右图给出了重物落地后,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 的一些点,在每相邻的两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用米尺量出 1.2.3.4.5.6.7 点到 0 点的距 离分别是(单位:cm)8.78.16.45.23.02.28.50.32.88.36.14.38.29试根据这些数据,求木 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因数
14、。要求写出主要的运算过程。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打点计时器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 50Hz,不计纸带与木块间的拉力。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 打点计时器纸带 0 1 2 3 4 5 6 7 纸带运动方向 打点计时器纸带 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时,他把砝码和砝码的总重量作为小 车的拉力,并依次测出了小车的加速度。 然后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该图像虽是一条直线, 但不通过坐标原点。请你分析一下原因,应如何改进实验才能使实验得出的结果通过坐标原点? a 0 F 七、课后练习 八、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 满意 一般 差 学生签字: 九、教学小结(100150 字) 教师签字: 教务主任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