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 1、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要求: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即在经济阈值之内),以获得最佳的经 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1)植物病虫害的调查:依据调查目的、要求和对象不同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定点系统调 查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调查等。一般采用取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取样方式有棋盘式、对角线 式、直行式、“Z”字形式等。 发病单位数 发病 率 100% 调查 单位 数 (能初步了解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大小,如果该值小于“经济阈值” ,并非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 10
2、0%(反映防治后的效果) 施药前活虫数 经济阈值: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即 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有害动物种群的波动、平均密度和经济阈值的关系: 平均密度和波动最高值都低于经济阈值,表示该种群无经济危害; 平均密度虽低于经济阈值,但种群波动最高值有时超过经济阈值,表示偶有危害的种群; 平均密度低于经济阈值,其种群波动最高值经常地超过经济阈值,则表示经常有危害的 种群; 平均密度已在经济阈值以上为严重危害的种群。 2) 、植物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保障农业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 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 、农业防治技术 概念:
3、主要指采取抗性品种的选育、合理耕作制度的制订、科学肥水管理的建立等措施, 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 病、虫、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方式:通过对抗性作物品种的选育,减少农药用量 优点: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 不足:基因工程育种可能引起环境安全、食物安全等问题。 举例:抗虫烟草、抗虫棉 4) 、物理机械防治技术 概念: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或机械设备来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技术。 举例:诱杀灯、黑光灯、超声波、紫外线、红外线 优点是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5) 、生物防治技术 概念: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 原理:生物
4、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捕食、寄生等 举例:以虫治虫如瓢虫、寄生蜂 以菌杀虫又称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 优点: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对植物无害。 不足:对突发的大规模虫害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6) 、化学防治技术目前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 概念:利用化学药剂防治作物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从而保护农作物的方法。 优点:高效、速效、操作方便、适宜推广、经济效益显著 不足之处:使害虫抗药能力增强,杀虫效果逐年下降;能直接或间接杀死害虫的天敌, 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可能造成人畜中毒。 核心:科学的使用农药(对症用药、适时用药、准确用药、安全用药) 农药安全间
5、隔期: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日的时间间隔,使收获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 不超过规定标准。应选用安全间隔期较短的农药。 2、动物疫病的控制 1) 畜禽传染病 畜禽传染病的流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 体地说,传染源就是被传染的动物,包括患传染病的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体外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动物所经过的途 径。包括: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等。 易感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的个体,主要由畜体本身的遗传特性、特异性免 疫状态等因素决定。 防治原理:采用适当的防疫措施,消除或切断发病禽畜类与易感禽畜类的接触。 防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综合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畜禽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检疫、 隔离、消毒等工作。包括平时的预防措施和疫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 例:禽流感、艾滋病、汶川大地震后 2)动物寄生虫病 概念:由寄生虫对宿主造成严重侵袭而引起的疾病。 措施:以“预防为主” 的方针,采取“ 养为基础、检为依据、治病灭源 ”的防治原则。 养:保护易感动物; 检:控制传染源; 治:拯救易感动物并防止再传播 危害:机械性损伤、掠夺营养物质、毒素的作用、引起病原性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