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案) 【教学构思】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 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 的影 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我决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形、气 候、水和矿产资源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同时还要理解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而深刻理解人地关系。本节课预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第二课时先以东莞为例,复习并总结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再学习自然条件对交通 线路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2、结合课文插图来 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
2、的关系。3、运用文字或图像资料,正确分析城市区位选择如何受 自然条件影响。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文字、图像)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 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所学 的知识分析东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情感目标:通过对城市的分布与 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确随着人类活动发展,自 然条件也会受人类影响,城市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从面培养学生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和总结地形、气候、水、矿产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影响是通过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而发
3、生的;2、分析水对城市布局 的影响。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阅读自学法、读图导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网络平台、课件(含丰富图片、资料、表格) 【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课文,提出问题;2、阅读 相关地图,分析对比,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个案资料,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最早 的城市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在哪 里?为什么大都沿和布局?我国最早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黄河流域?以上地方有哪些有利 的自然条件?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方有充足的水源,便利的运输条件,还有温暖的气候、平坦的地形, 肥肥沃的土壤。 活动 出示世界
4、地形图,提出要求:请在欧洲、中国、美国、巴西各选一个地 方来建城市, 比一比,看谁选建的城市最有发展潜力。 让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进行选择,然后各小组相互评价,说明对方的选择有哪些好 处和不好之处。 教师总结 从刚刚的选择情况来看,同学们都选择了平原、沿海、沿江、中纬度地区等, 这说明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影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然条件对城 市的影响。 一、地形与城市 出示图 4-1-4(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的关系)和世界城市分布图,并结合以上活动结果提 问题: 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三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形为主?每级阶梯上有多少个 100 万人口以上 的 城市?世界城市大多分布
5、在何种地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便利的交 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读世界城市分布图思考:世界大多数城市都建在平原上,但是为何巴西的主要城市选择建 在巴西高原上而不建在亚马孙平原上?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于高原 读图 4-1-5( 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 ,教师提问:世界上有很多山区,那么山区城市又该建 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3、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分布或在开阔的低地分布 二、气候与城市 演示 在图 4-1-4(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图) ,教师在上面绘出 400mm
6、 年降水量线。从 图中可看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 几个城市位于该线的 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该线的东南部气温降水等气候适宜地区。 出示各种气候景观图;以及(中国大城市与气候分布图) 、图 4-1-7(世界特大城市与气候 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气候区适宜城市分布,什么样的气候区不适宜城 市分布? 结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适于城市的布局。 三、水与城市 活动:你一天用多少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遭遇停水的事件,谈谈停水对我们的生 活及生产会造成哪些影响? 出示文 字材料:某城市用水的统计 1999 年全国城市年用水总量是 46751 亿立方米
7、。城市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包括城市生产 和生活用水)是 53637 升。城市商业等公共用水的城市生活用水的是 18962 亿立方米。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城市发展离不开水所以城市要沿河分布 提问:河流对城市有何作用?学生分析回答:(1)提供水源;(2)交通运输。 讨论:针对 P96 阅读材料(干旱缺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讨论分析干旱 缺水为什么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城市沿河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95-96 页,出示武汉、重庆、上海、广州等沿河城市的景观图,提问: 城市主要分于河流的哪些地方?1)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2)两
8、河交汇外: 人、物 流的集散、中转;3)水陆交通的转换处(货物转运) ;4)水运的起点、终点(货 物转运) 。 过渡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对城市有影响?思考下列城市形成的原因: 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芝堡、我国的包头、大庆、攀枝花。 四、矿产与城市 出示中国矿产分布图,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建国以后很多城市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但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总的来说自然条件 是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分布,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城市比较密集,自然条件差 的地
9、方城市比较稀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读东莞地形图,分析影响东莞的自然条件。 (板书提纲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与原人教版高中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聚落的形 成”知识框架有许多相似,但是新课程把这一章划入自然地理学习,说明更强调自然条件 对人类居住地的影响,本节课通过问题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学生对人地关系 的理解比较清楚,但是由于时间不足,还缺乏 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 【评议】 本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材分析都符合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活 动,注重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够落实新 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在学生能力的发展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可以提供一些中国著名城市的图片,例如宜宾、重庆、武汉、上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来分析这些城市布局与长江的关系,还可以对比重庆、武汉和北京、兰 州各城市的轮廓, 分析不同地形与城市形状的关系,并进一步为下一节课学习自然条件与交通运输线路的关 系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