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资料 一、 人口增长模式 1 “高高低 ”模式,又可分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极/ 较低自然增长率。 这种模式的利弊实在很难说。 2 “高低高 ”模式(过度型) ,发生在产业革命以后。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利:增加社会劳动力,增加社会财 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 弊:发展到现在,弊端已经很明显了。过多的人口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空前,更导致环境污 染,生态破坏,能源紧缺,社会难以安定等一系列问题 3 “低低低 ”模式(现代型) ,基本特点就不说了,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已进入。 利:有效缓解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
2、使区域人口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基本平衡 状态。 弊:随着“现代型”的发展,有的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这使得社会劳动力缺乏, 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 更不利于国家的财政建设。 二、人口老龄化 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 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简称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年老型人口是一个静态指 标,它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状况和类型,即表明某一时点上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比重已超 过了一定的界限(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界限为:65 岁及
3、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 10%);而人口老龄 化反映的是一个时期内的动态过程,它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上的变动趋向,表示人口总体 是在向年老型演变,或者在年老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年老型人口的实现,必定要经过人 口老化的过程;而人口老龄化的结果,又必然会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属于年老型 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是最主要的。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应地上升,人 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也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便逐渐趋向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结果,是 人口逐渐变成年老型,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老年抚养比也随之上升,而且劳动力人口
4、中较高年龄的劳动者比重也相应增加,这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口的老龄化过程是不一样的,老龄化的时间、速度以及未来 的发展趋 势等也都不尽相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由于长期以来少生高寿,老年 人口比重日益上升,人口老龄化现象早已普遍存在,且已相继进入了人口年老型。20 世纪 末,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虽较缓慢,但由于持续少生,特别是高寿延长,未 来人口在年老型基础上的老龄化还将 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虽然大多数 仍属年轻型,但正处在急剧转变中,由多生短寿向少生高寿转变。这些国家和地区老年人 口比重的上升速度将会加大,人口老龄化也将
5、出现。 三、各国人口发展的差别 人类历史 上有过世界各国人口增长都比较缓慢的时期,在 1750 年到 1850 年之间, 日本及欧洲、北美洲发达国家等的人口增长率平均为每年 0.6%;非 洲、亚洲和拉丁美洲 的增长率为 0.4%。一个世纪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都有提高,发 达国家为 0.9%,发展中国家为 0.6%,这是 1950 年人口增长率发生急剧变化之前的状况。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增长情况就发生了急剧变化,不仅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而且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 在人口发展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别。 在本世纪 50 年代和 70 年代之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一直稳步地
6、同全球 人口保持有比例的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1978 年发展中国家人 口增长率为 2%2.2%,为发达国家 0.7%的 3 倍左右。从 1950 年到 1975 年,发展中国家 人口 增长了 73%,而发达国家只增长了 32%,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在世界 总人口中的比 重,从 1950 年的 60%增加到 1975 年的 72%。在发达国家人口增 长率逐年下降的同 时,发展中国家人口却不断上升,彼此间增长率差距越来 越大。50 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的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率分别为 2.1%和 1.3%,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 1.6 倍,60 年代,分别为 2.3%和 1.1%,前 者为后
7、者的 2.2 倍;到了 70 年代,分别为 2.4%和 0.9%,前者为后者的 2.7 倍。而在 19701990 年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人口增长率方面 的差别更引人注目。 20 年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了 1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 的人口增长了近 55%,从 26.5 亿增至 41 亿。在 1990 年的全球 53 亿人口中, 发展中国家人口有 41 亿,占世 界人口的比重从 1970 年的 71.6%上升到 1990 年的 77.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人口生育率在本 世纪八九十年代约保持在 2 胎或 2 胎以下, 下降到了低于每位母亲 2.1
8、胎的水平,人口每年增长率不到 1%,少数国家的 人口增长 率为零或负增长。像前联邦德国于 1969 年人口就停止增长,前民主 德国,人口在 1972 年停止增长。此后 10 年间又有几个国家,如意大利、瑞 士和挪威,也成为人口无增长 的国家。到 1983 年欧洲有 12 个国家人口增长 率为零。尤其是德国和匈牙利现在还出 现了人口的负增长。目前还有几个欧 洲国家,像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也进入 了人口无增长的行列。 日本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从 19751980 年间的 0.93%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 0.43%,前苏联和美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从 80 年代以来基本没有变化,两国 平
9、均人口增 长率在 19851990 年间分别为 0.78%和 0.81%。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整体的人口出生率都很高,最明显的是非 洲地区,许多 国家的生育率是一名妇女有 6 个以上的子女。在 90 年代初非洲 人口还不到 6.5 亿, 到了 90 年代末,人口已达到 9 亿,是以 3%的速度增长, 这是全世纪最高的增长率。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 年,共有 人口 1.085 亿,人口增长率目前还处 在 3%以上的高水平,据估计,即使人口 出生率得以稳步下降,到 21 世纪末尼日利亚 将拥有 5 亿人口。肯尼亚在计划 生育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现在每个妇女平均仍有 6
10、.5 个子女,人口增 长率仍保持在每年 3.7%上下,难怪肯尼亚总统丹尼尔莫伊有一次十 分悲叹 地说,他被人们描绘成世界上人口繁殖力最高国家的领袖之一。因此,非洲 人口 形势迄今仍十分严峻,人口出生率自 50 年代以来始终居高不下,几个“世 界第一” 全都集 中在这里:出生率世界第一,婴儿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居世 界第一,总和生育率居世界第一。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除了非洲,其他地区人口增长率均 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像新兴的工业化 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和一些岛国(古巴、毛里求 斯、 波多黎各)等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生育率低于替代率的 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韩国的 人口年均增长率已从 19751980
11、年的 1.55%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 0.95%,总出生率已从 19701975 年间的 4.1 胎下降到 1990 年的 1.7 胎,已 经低于 2.1 胎的替代水平。又如,毛里求斯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已从 19751980 年间 1.59%下降到 19851990 年 间的 1.17%,总出生率已从 19701975 年间的 3.3 下 降到 1990 年的 1.9 胎,也低于 2.1 胎的替代水平。泰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从 1975 1980 年间的 2.44%下降到 19851990 年的 1.53%。中国由于 实行强有力的人口控制 计划,70 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197
12、0 年还 高达 2.6%,到 1975 年已降至 1.58%,1979 年降到 1.17%,80 年代略有回升,即 19851990 年间的年均人口增长 率为 1.45%。泰国和中国已经把生育率降到 2.2 胎,比所要求实现人口零增长率的水平 稍高一些。 还有些发展中国家已把生育率降到 3 胎或低于 3 胎的 水平。像圭亚那、牙 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加勒比国家和阿根廷、智利、哥斯达黎加和乌拉圭等拉丁美洲 国家,已把生育率降到 2.3 胎和 3 胎之间。拉丁美洲的两个 最大的国家巴西和墨西哥同 印度尼西亚一样,生育率降到 3 胎。斯里兰卡这 个岛国,已把生育率降到 2.5 胎。无疑 这些国家
13、的人口在一段时间里还会继 续增长,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妇女处于育龄期,因此还 拥有人们所称的“人口 势头” 。例如,巴西已经在 1990 年把生育率降到 3.2 胎,1990 年 人口已达 1.5 亿,但到 2025 年差不多也要增加 1 亿人口。像仅次于中国的印度,还有 菲律宾、 马来西亚、埃及和摩洛哥等国,已把生育率降到 3.54.5 胎,人口 增长率也降到 2.1%2.4%之间。这些国家还没有达到安全水平,但已经朝着 这个方向作出努力 四、未来人口趋势 联合国早期的预测是世界人口在下个世纪末大体稳定在 102 亿左右的水 平上,但最 近对这一预测作了修正。因为降低出生率方面的进展在几个主要 国家比预先估计的要慢一 些。根据中等生育率预测,即假定生育率最终稳定 在约为 2.06 胎的补充水平,全球人口 到 2050 年将达到 100 亿,到 2100 年达 到 112 亿,到 2150 年达到 115 亿。最后到 2200 年不久稳定在 116 亿。在 1990 年至 2050 年之间人口将增加 89%,2050 年至 2100 年之间还要增加 12%,2100 年 至 2150 年还要增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