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原电池)word学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9743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原电池)word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原电池)word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原电池)word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原电池)word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原电池)word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原电池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2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掌握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以及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4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 化 学 能 转 化 为 电 能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一次能源。 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包括风力、流水、潮汐、地热、原煤、石油、天然气、天 然铀矿等。 (2)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2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 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燃 烧 蒸 汽 发 电 机 (2)原电池。 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构成条件: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具有电解

2、质溶液;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 反应本质: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电极。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4)电极方程式。 表示正、负极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应用思考】 从上述火力发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阐述原电池的优点。 提示:火力发电需要经过较多的能量转化过程,每次转化都会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 量利用率不高,而原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所以能量利用率较高。 1以下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_。 答案: 2根据 Zn2H =Zn2 H 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 Zn 为负极时,正极可 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D) A镁

3、B石墨 C铝 D铅 3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 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能作负极 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 基 础 训 练 1下列有关燃煤发电的一系列能量转换的过程,正确的是(A) A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B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 D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能 解析:燃煤发电原理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化 学 能 燃 烧 热 能 蒸 汽 机 械 能 发 电 机 电 能 故答案为 A。 2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原电池负极发生

4、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 解析: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A 正确;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氧化反 应,B 错;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C 错;原电池的电极可用石墨构成, D 错;答案为 A。 3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D) AZnAg 2OH 2O=Zn(OH)22Ag BPbPbO 22H 2SO4=2PbSO42H 2O CZnCuSO 4=CuZnSO 4 DCCO 2=2CO 解析:D 项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不能设

5、计为原电池。 4对于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下列叙述有错误的是(C) A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 B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 C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D电流的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解析: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为正极,C 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 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 项正确;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出,由正极 流入,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B、D 两项正确。 5在盛有稀 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正极附近的 SO 离子浓度逐渐增大24 B正极有 O2逸出 C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D铜片上有 H2逸出 解析:A.该原电池放电时,

6、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 A 错误; B.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故 B 错误;C.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即由 锌片流向铜片,故 C 错误;D.Cu 电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有氢气逸出,故 D 正确; 故选 D。 6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X 棒变重,Y 棒变轻,由此判断下表中 所列 X、Y、Z 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D) 解析:电流计指针偏转,X 棒变重,Y 棒变轻,说明该装置为原电池,X 棒有固体析 出,Y 棒失去电子进入溶液。A.锌比铜活泼,所以锌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X 棒 变轻,Y 上有氢气放出,错误;B.Y 为 Fe

7、极,则 Fe 失去电子,生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Y 棒变轻,而 X 生成氢气,错误;C.锌失去电子进入溶液,则 X 变轻,Y 上有银形成, Y 变 重,错误;D.Y 为 Zn,则 Zn 失去电子进入溶液,Y 棒变轻,碳棒上有 Cu 析出,则碳棒增 重,形成电流,正确;答案选 D。 能 力 提 升 7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 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流向; 相连时,为正极; 相连时,上有气泡逸出; 相连时,的质量减少。 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 B C D 解析: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流向,说明电子从流向,则比较活泼; 相连时,为正极,为负极,比较活泼;相

8、连时,上有气泡逸出,氢离子 放电生成氢气,则为正极,比较活泼;相连时,的质量减少,作负极,比 较活泼。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答案选 B。 8等质量的两份锌粉 a、b,分别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 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 a 中加入少量 CuSO4溶液,则产生氢气的体积( V)与时间 (t)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如下,其中正确的是(D) 解析:等质量的两份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 a 中加入少量 CuSO4溶液,则 a 中发生的反应有: ZnCu 2 =Zn2 Cu,Zn 2H =Zn2 H 2 ,由于置换出来的 Cu 与

9、 Zn 在稀硫酸中构 成原电池,所以,a 中的反应速率比 b 中的反应速率大,即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短,但 Cu2 消耗了少量的 Zn,a 中产生的 H2比 b 中产生的 H2少。b 中只发生反应: Zn2H =Zn2 H 2 。符合这些条件的图象就是 D 项。 9有甲、乙两位学生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 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 6 mol/L 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 6 mol/L 的 NaOH 溶液中,如下图所示。 (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正极:_。 (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负极:_。 总反应的离

10、子方程式:_。 (3)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 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 ,则甲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 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 (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结论正确( ) 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 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 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顺序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做 法_(可靠或不可靠)。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

11、负极的可行实验方 案_(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解析:甲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MgH 2SO4=MgSO4H 2,乙同学依据的化学反 应原理是 2Al2NaOH2H 2O=2NaAlO23H 2。但是由于 Al 与碱的反应是一个特例,不 可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故判断一个原电池的正负极应依据实验事实。 答案:(1)2H 2e =H2 (2)2Al8OH 6e =2AlO 4H 2O 2 2Al2OH 2H 2O=2AlO 3H 2 2 (3)Mg Al (4)AD (5)不可靠 将两种金属作电极连上电流计后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 计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正负极 10铜片、锌片和 200 mL 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若锌片被腐蚀,当铜片上放出 3.36 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硫酸恰好全部作用完。试回答: (1)写出正极、负极反应式。 (2)产生这些气体消耗了多少克锌? (3)有多少个电子通过了导线? (4)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答案:(1)正极:2H 2e =H2 负极:Zn2e =Zn2 (2)9.75 g (3) 1.8061023 (4)0.75 mo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